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觉得作文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的兴趣就是写作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呢?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了。培养写作兴趣主要有两种渠道:课上和课下。
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细想起来,这四个环节是相通的。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会用心聆听以外,还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敢说话,滔滔不绝,甚至越激烈越好。争论之后,还要能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脑、口、手紧密结合使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他们的表达和写作,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下,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既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鼓励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名著或课外书,增加他们和名人交流的机会,既丰富阅历又陶冶情操,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源于生活。要让学生爱生活,才能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大自然的多彩是生活,风云雨雪也是生活,世事变迁还是生活,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用心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藏着乐趣、奥秘和哲理。用我们的眼,用我们的笔,同样的生活可以写出不同的色彩来,生活将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既可以让自己与时俱进,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疾病、地震、冰雪、泥石流等等都是可以纳入作文的素材,它们还能培养學生感恩、同情、环保、健康等意识。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帮他们来丰富。例如,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读一段材料,让学生聆听并讨论,最后形成理论写下来,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条途径。另外,应该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长久之计。
三、加强写作指导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主动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发掘到了素材,就会产生自己的评论,有了自己的评论,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未必就是完整的、合理的、正确的、优秀的。所以,教师的指导是提高作文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一步。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呢?
1.作文要求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在初中阶段应根据年级特点,对学生的作文要求由低到高。例如对七年级学生,应重点要求字迹的书写和卷面的整洁。这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另外,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小学时作文经常是八九十分,甚至有的同学还觉得自己是作文尖子生,可到了初中,却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大大降低了,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所以,对于七年级学生,从基础抓起,降低要求,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到了八年级,作文的要求就要有所提高了,要从选词造句和选材上进行指导,要帮助他们选择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鼓励他们提炼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心,训练他们用通顺、流利、富有文采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到了九年级,就是作文的一个丰富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从作文的语言、选材、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使之综合提高以外,还要从布局谋篇上去指导,使学生作文达到初中阶段的最高水平。
2.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作文题目
习作教学要开放,不一定用教材上的作文题目,命题内容要有新意,要适应儿童处于发展中的动态心理。内容新鲜的题目能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心理,燃起他们作文的热情。“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每一篇习作都不同。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源,习作是泉。开放思维、开放情感、开放形式,只要开放了思维和情感,就会有创造,如某学生写春雨:“春雨沙沙不停地下,天公这位爱钓鱼的爷爷,就把千条万条的鱼线洒下,钓啊钓啊,没钓起鱼,却钓起一地葱绿、一地鲜花”,多么富有诗意、有个性地表达。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每个孩子找写想写的、能写的,特别想写的东西,不要一开始就讲写法,限制学生。要先放,让学生感到有许多内容写,从中再选择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当成作文题目,然后针对本次的重点写,每一次都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讨论,怎样才能写得更具体、更明白,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指导。
3.批改方式不拘一格
全批全改,可能是广大教师运用得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笔者要说的是,教师多次作文批改却看不到学生写作效果的时候,我们不妨进行全批面改。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指导的效果,又能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期望,从侧面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学生有所进步以后,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只批不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改,以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批互改的方式,也给学生留一个展示的空间。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的批改方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一、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的兴趣就是写作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呢?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了。培养写作兴趣主要有两种渠道:课上和课下。
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细想起来,这四个环节是相通的。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会用心聆听以外,还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敢说话,滔滔不绝,甚至越激烈越好。争论之后,还要能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锻炼他们的脑、口、手紧密结合使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他们的表达和写作,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下,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既开阔他们的视野,也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鼓励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名著或课外书,增加他们和名人交流的机会,既丰富阅历又陶冶情操,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源于生活。要让学生爱生活,才能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大自然的多彩是生活,风云雨雪也是生活,世事变迁还是生活,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用心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藏着乐趣、奥秘和哲理。用我们的眼,用我们的笔,同样的生活可以写出不同的色彩来,生活将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既可以让自己与时俱进,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疾病、地震、冰雪、泥石流等等都是可以纳入作文的素材,它们还能培养學生感恩、同情、环保、健康等意识。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帮他们来丰富。例如,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读一段材料,让学生聆听并讨论,最后形成理论写下来,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条途径。另外,应该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长久之计。
三、加强写作指导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主动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发掘到了素材,就会产生自己的评论,有了自己的评论,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未必就是完整的、合理的、正确的、优秀的。所以,教师的指导是提高作文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一步。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呢?
1.作文要求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在初中阶段应根据年级特点,对学生的作文要求由低到高。例如对七年级学生,应重点要求字迹的书写和卷面的整洁。这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另外,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在小学时作文经常是八九十分,甚至有的同学还觉得自己是作文尖子生,可到了初中,却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大大降低了,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所以,对于七年级学生,从基础抓起,降低要求,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到了八年级,作文的要求就要有所提高了,要从选词造句和选材上进行指导,要帮助他们选择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鼓励他们提炼一个健康积极的中心,训练他们用通顺、流利、富有文采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到了九年级,就是作文的一个丰富和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从作文的语言、选材、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使之综合提高以外,还要从布局谋篇上去指导,使学生作文达到初中阶段的最高水平。
2.根据具体环境选择作文题目
习作教学要开放,不一定用教材上的作文题目,命题内容要有新意,要适应儿童处于发展中的动态心理。内容新鲜的题目能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心理,燃起他们作文的热情。“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每一篇习作都不同。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源,习作是泉。开放思维、开放情感、开放形式,只要开放了思维和情感,就会有创造,如某学生写春雨:“春雨沙沙不停地下,天公这位爱钓鱼的爷爷,就把千条万条的鱼线洒下,钓啊钓啊,没钓起鱼,却钓起一地葱绿、一地鲜花”,多么富有诗意、有个性地表达。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每个孩子找写想写的、能写的,特别想写的东西,不要一开始就讲写法,限制学生。要先放,让学生感到有许多内容写,从中再选择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当成作文题目,然后针对本次的重点写,每一次都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讨论,怎样才能写得更具体、更明白,这样才是最有效的指导。
3.批改方式不拘一格
全批全改,可能是广大教师运用得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然而笔者要说的是,教师多次作文批改却看不到学生写作效果的时候,我们不妨进行全批面改。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指导的效果,又能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期望,从侧面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学生有所进步以后,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只批不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改,以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批互改的方式,也给学生留一个展示的空间。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的批改方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