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小众”地位,因其语言大都偏重科学与准确,缺乏生动性,内容以说明为主,有趣的情节较少,所以致使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听得无聊,学得枯燥,气氛沉闷,效果乏力。
新兴的电子白板技术具备媒体丰富、交互性强、获取资源便捷等优势。笔者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时,尝试应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现将一点粗浅的经验交流如下。
一、创设氛围,让说明特征更“明确”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文体,文章内容以对事物进行客观说明为主。而初中生囿于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于有些题材难免感觉陌生、抽象,难以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电子白板中有着丰富的媒体工具,能方便地整合影像、音频、文本等,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氛围,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而理解文章内容。
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介绍的是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风景,能体现苏州园林最重要特征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语,文章力求展现的正是苏州园林独特的“图画美”。但这种江南风格的园林之美,对于班里大多数身处北方的学生来说,显然没有直观的印象,更谈不上深入体悟。
为此,笔者精心“网络”了部分多媒体资源,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媒体播放器”功能,制作了题为《走近江南园林》的电子白板课件,在课堂伊始展示给学生。课件中剪裁了一段江南园林介绍的视频,以一首缠绵动听的江南小调作背景音乐,画面中有如烟细雨、秀美楼阁,如电视散文一般,原来略显枯燥的文本在音乐、画面的衬托之下,也变得滋润起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样创设出的课堂氛围,将原本陌生的内容变得熟悉,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文本解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同是这一篇课文中写道:“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段话表达了苏州园林自然美的特征,但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自然美与对称美的差别,笔者选取了古代宫殿与园林风景两幅图片,分别将其竖直平均裁切为左右两部分,将其中半张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编辑属性中的“克隆”与“拖拽”功能,复制出另一半一模一样的图片。
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就能发现,“克隆”出的建筑物显得庄严齐整,而“克隆”出的园林则变得死板单调,由此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内容,这也是白板辅助技术的魅力所在。
二、交互游戏,让说明顺序更“明晰”
作为一篇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物的说明文典范《故宫博物院》,文章对于故宫这座庞大、特殊、雄伟的艺术建筑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说明。文中涉及的故宫建筑很多,从天安门开始,按照空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等。针对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多数没有见过故宫的实际情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
在处理这一教学重点时,笔者设计了交互电子白板游戏—“我要建故宫”。句式模仿“我要上春晚”。
在备课时,教师先在页面中画出故宫轮廓图,然后将文中所说明的一系列重点建筑物制成实物图片,分列到轮廓图的两侧,并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高级功能设置好。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详读课文,然后按文中的说明顺序将故宫轮廓两边的图标拖动到正确的位置上。如果位置正确,图标会在轮廓图中静止不动,并发出鼓掌声;如果位置错误,图标将返回初始位置,并发出警报声。同时运用白板中的“时钟”工具,看谁用时最少。
进行这一游戏活动时,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去做。伴随着游戏中发出的掌声或警报声,学生们的情绪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一扫传统说明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要将这么多的建筑一一排列清楚,不认真详细地阅读课文是做不到的。当完成这一游戏活动后,学生的头脑中便对故宫的建筑顺序有了清晰的影像,也必然会对文章末尾的总结性话语“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深有感触。
三、辅助思维,让语言品味更“明媚”
说明文语言讲求准确、简洁、平实,其中准确性是最根本的特点,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也是诸多语文测试中涉及说明文时的重点内容。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简单地强调语言的准确性,或者替换成其他字词进行比较,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笔者尝试着利用更形象有趣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石拱桥有着比较明了的感性认识,但作者文中所描述的赵州桥与一般石拱桥的区别,则很容易忽略。为此,在品味课文语言运用这一环节之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活动—“你来说,我来画”,具体做法为:
教师首先将提前准备好的赵州桥实物图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图片,说出赵州桥桥身结构中的“大拱”与“小拱”之间的关系。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大拱的上边有两个小拱”,有的说“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有的说“桥身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小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手写笔功能,在屏幕上画出学生所说大小拱关系的示意图。教师画完后,学生便会发现按自己所说画出的图形,与赵州桥的实际结构并不吻合,于是下一位回答的学生就会用心思考,改变说法,努力使说明语言更准确,更贴近实际。
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改进语言,最终把课文中作者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采用这一方法,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又体验到了锤炼语言的思维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说明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辅以恰当的电子白板技术为支点,确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让说明文学习变得更明白、更明了,“明”点释放,思维解放!
新兴的电子白板技术具备媒体丰富、交互性强、获取资源便捷等优势。笔者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几篇说明文时,尝试应用了电子白板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现将一点粗浅的经验交流如下。
一、创设氛围,让说明特征更“明确”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文体,文章内容以对事物进行客观说明为主。而初中生囿于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于有些题材难免感觉陌生、抽象,难以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电子白板中有着丰富的媒体工具,能方便地整合影像、音频、文本等,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氛围,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进而理解文章内容。
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介绍的是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风景,能体现苏州园林最重要特征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语,文章力求展现的正是苏州园林独特的“图画美”。但这种江南风格的园林之美,对于班里大多数身处北方的学生来说,显然没有直观的印象,更谈不上深入体悟。
为此,笔者精心“网络”了部分多媒体资源,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媒体播放器”功能,制作了题为《走近江南园林》的电子白板课件,在课堂伊始展示给学生。课件中剪裁了一段江南园林介绍的视频,以一首缠绵动听的江南小调作背景音乐,画面中有如烟细雨、秀美楼阁,如电视散文一般,原来略显枯燥的文本在音乐、画面的衬托之下,也变得滋润起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样创设出的课堂氛围,将原本陌生的内容变得熟悉,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文本解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同是这一篇课文中写道:“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段话表达了苏州园林自然美的特征,但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自然美与对称美的差别,笔者选取了古代宫殿与园林风景两幅图片,分别将其竖直平均裁切为左右两部分,将其中半张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编辑属性中的“克隆”与“拖拽”功能,复制出另一半一模一样的图片。
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就能发现,“克隆”出的建筑物显得庄严齐整,而“克隆”出的园林则变得死板单调,由此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内容,这也是白板辅助技术的魅力所在。
二、交互游戏,让说明顺序更“明晰”
作为一篇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物的说明文典范《故宫博物院》,文章对于故宫这座庞大、特殊、雄伟的艺术建筑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说明。文中涉及的故宫建筑很多,从天安门开始,按照空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等。针对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多数没有见过故宫的实际情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
在处理这一教学重点时,笔者设计了交互电子白板游戏—“我要建故宫”。句式模仿“我要上春晚”。
在备课时,教师先在页面中画出故宫轮廓图,然后将文中所说明的一系列重点建筑物制成实物图片,分列到轮廓图的两侧,并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高级功能设置好。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详读课文,然后按文中的说明顺序将故宫轮廓两边的图标拖动到正确的位置上。如果位置正确,图标会在轮廓图中静止不动,并发出鼓掌声;如果位置错误,图标将返回初始位置,并发出警报声。同时运用白板中的“时钟”工具,看谁用时最少。
进行这一游戏活动时,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求上台去做。伴随着游戏中发出的掌声或警报声,学生们的情绪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一扫传统说明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要将这么多的建筑一一排列清楚,不认真详细地阅读课文是做不到的。当完成这一游戏活动后,学生的头脑中便对故宫的建筑顺序有了清晰的影像,也必然会对文章末尾的总结性话语“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深有感触。
三、辅助思维,让语言品味更“明媚”
说明文语言讲求准确、简洁、平实,其中准确性是最根本的特点,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也是诸多语文测试中涉及说明文时的重点内容。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简单地强调语言的准确性,或者替换成其他字词进行比较,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笔者尝试着利用更形象有趣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石拱桥有着比较明了的感性认识,但作者文中所描述的赵州桥与一般石拱桥的区别,则很容易忽略。为此,在品味课文语言运用这一环节之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活动—“你来说,我来画”,具体做法为:
教师首先将提前准备好的赵州桥实物图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图片,说出赵州桥桥身结构中的“大拱”与“小拱”之间的关系。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大拱的上边有两个小拱”,有的说“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有的说“桥身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小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手写笔功能,在屏幕上画出学生所说大小拱关系的示意图。教师画完后,学生便会发现按自己所说画出的图形,与赵州桥的实际结构并不吻合,于是下一位回答的学生就会用心思考,改变说法,努力使说明语言更准确,更贴近实际。
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改进语言,最终把课文中作者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采用这一方法,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又体验到了锤炼语言的思维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说明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辅以恰当的电子白板技术为支点,确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让说明文学习变得更明白、更明了,“明”点释放,思维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