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18日,由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举行,主题是“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普通高中学生培养体制模式的改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朱永新主持。
严隽琪在听取与会校长、专家发言后作重要讲话。她指出,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这个品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生命力,是因为我们身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是社会真实的需要。
严隽琪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定要有理念上、目标上的认同,这样改革才会有共识和基础。她认为儒学专家牟钟鉴教授总结的孔子教育理念令人深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智勇兼修,学思并重,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改革的内容、方式、措施都要有利于这一理念的实现;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学会做人、责任心的培育等学生内在素质的变化,通过高考考不出来。高中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一切为升学考虑;任何制度都是利弊相生的,合理的制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史为鉴,考试制度过于严密,反而忘失本源,出发点是发现真人才,结果消磨了人才。我们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在标准上,在综合评价上也要相对模糊一点,不宜过于精细,否则也会消磨人才,有一个加油器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刹车器。
罗富和说,民进是以教育界别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在14万会员中教育界会员占了70%。每年举办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就是为了听取校长在一线对教育改革的意见,了解实际情况,避免民进对教育问题的提案和意见出现偏差。去年一年,民进在教育领域提出了很多提案和建议,其中一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常态做了阐述,这些论断对推进教育改革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教育要为整个国家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而人才需求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需要广大教育界人士共同的思考和推动。
刘利民感谢民进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他说,参加座谈会能听到许多一线校长的真实想法、真实声音,为教育部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来自安徽、浙江、陕西、上海等13个省、市的19位校长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是一个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中校长搭建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领导建言的渠道。自2002年开始已举办14次。本次座谈会由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和北京市大峪中学承办。
让“指挥棒”正确指挥
卢志文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温州翔宇中学校长)
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应试教育的万恶之源是考试,罪魁祸首是高考。于是,很多人疾呼减少“考试”,取消“高考”,其实,这是错误的。“考试”的确是指挥棒,但指挥棒出了问题,我们不能指责指挥棒本身,要研究如何让指挥棒正确指挥,而不是简单地砸烂和取消指挥棒。为此,国家锁定高考改革,努力让指挥棒正确指挥,是正确的做法。那么,如何用好指挥棒,我主张先做起来,在改革中完善。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可是考核评价的却不是“素质”,这是问题的实质。如果考试考的就是素质,那么“应试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素质教育”,两者将没有任何对立。“有考试”大家就要去“应考试”,“考素质”大家就会去“提素质”,这个机制本身没有问题。因为“素质”相对稳定,所以“考素质”一定不惧多次考试,允许多次考试就成为可能,一考定终生便可打破。
然而,“考素质”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一直在憧憬,能否以多元智能、认知建构、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国家教育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融汇国际先进的评价、考试的技术和方法,创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符合“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为质量标准的新型学业人才为目的的新考试体系?它是科学高效的,是素质教育的,是值得信赖的,是经得起重复的。
高考改革应服从于课程改革
陈才锜
(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
这一次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政策出台,对普通高中新课改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如取消重点大学的分类录取、不公布高考成绩等,本次高考政策真正为普通高中松绑。
高考改革应服从于课程改革,应该回归到普通高中有效培养学生上来。只有减轻学校压力,学校才能安心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学习有了选择权,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目的性才能更加明确。为此,建议:行政部门应少干预学校,多给予学校自主权,多加强投入,保证依法治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做好课改工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取消地区性的统考,避免太多的评比和形式主义;教育科研部门真正研究教育发展性、前瞻性的课题。
细化中西部招生比率
崔永胜
(河南省荥阳市高级中学校长)
这次《意见》的核心价值追求有两个:一是促进社会公平;二是科学选才。《意见》提出,高校招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这个举措对于考生大户河南省来说相当鼓舞人心,许多寒门子弟将会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这是毛录取率,包括各类大学。在河南省荥阳市,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能否被重点大学录取,因为考上重点大学,意味着就业的机会大,意味着家庭的付出得到的回报率高。反之,如果只考上了三本或大专,就业的机率低,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复读。由此,为了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希望国家细化中西部招生比率,细化到一本、二本,有了明确路线图,就不会画饼充饥了。 明确高中价值和定位
王 勇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都有明确法规支持、规范其发展。近年又加大学前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力度。唯独高中多年来没有政策法规加以保障,要说“保障”就是“三限”政策,各地方政府利用“三限”政策或制订新的地方政策,“保证”高中发展,其中有两点隐含意义:一是只能支持个别重点中学发展,导致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择校风久禁不止。二是所谓“地方政策”多是向老百姓收费,导致乱收费现象久禁不绝。近年又逐步取消“择校生”,高中发展最“可怜”的保障也会逐步撤除,如果没有相关高中发展保障政策出台,高中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尤其农村高中。
高中是极其重要的教育阶段,又是特别的教育阶段。既有学段、年龄段的过度特征,又有社会角色转变的特征。高中是涉及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重要教育阶段,对其重要价值的认定是目前高中发展最上位的决策,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强化认识。建议借助此次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的价值、地位作出明确界定,并对高中办学规模、硬件条件、师资、资金等方面给出标准或要求,大力推进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行两考不宜一步到位
刘信生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为避免“一考定终生”,分散高考压力,国家方案中提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特别是西部省份尚不具备相应条件,贸然推进,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一,从统计规律看,在一次正常的考试中,多数人都能正常发挥,而心理紧张、发挥失常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第二,作为一种选拔考试,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其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一种考查。从这个角度讲,两次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未必比一次考试高出多少。第三,从同一学科的两次或多次考试中选较高成绩作为招录依据,至少要保证四个前提:多次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要相对稳定,或是建立高质量的标准化题库;建设标准化考场或专业考试场所,做好相关组织服务及技术保障;在命题、施测、评分、计分等环节中,做好保障工作;建立严格的监督监察机制,有效防止泄题、作弊等现象。第四,西部多数省份尚未建立教育考试院等专业教育考试机构及相关场所设施,高考等大型考试均安排在学校进行,这类考试过多,将对学校正常教学产生极大干扰。
为此,基于西部各省实际情况,外语和选考科目实行两次考试不宜一步到位,应分步实施。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李志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校长)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学生的品德、个性、素质、潜能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考核,体现了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理性转变。综合素质评价的再次细化,要求学生水平考试中的6门学科的20种可选择性,都为普通高中个性化施教、培养“个性发展”的学生提供了现实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和14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安排,合理安排高中三年每个学期开设科目的数量、课时分配及教学的进度和难度。此外,还要统筹考虑各学科课程容量、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周课时总量和学习的时长、学生部分学科两次考试安排等教学要素。作为学校校长及教学职能部门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非高考科目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时间保障,使学生在高中三年中所学的科目达到平衡,让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轻负高效。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选课实际,在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升综合素质、某学科“专门人才”培育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将综合素质评定真正纳入录取
娄延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长)
《意见》中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为高中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为深化高中学校培养体制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有几个问题尚待讨论:
一是,高中办学存在的唯分数、单纯追求分数现象的解决,除了各地教育政策的管理和引导外,更关键的是高考录取方式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多元录取,把综合素质评定真正纳入录取,而不是分数基础上的参考,允许高校在一定高考分数范围内按综合素质表现和实践经历、所学的衔接课程、面试表现,有特色的录取适合于自己高校的学生。
二是,高考命题需要改革。高考题目缺乏创新,使得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更多集中于考查学生对识记、重述内容的掌握,考查学科知识在特定范围内的应用,而对于学生真正能力的考查不够。
三是,存在潜在的更加单纯开课和应试的可能。“3 3”模式,有可能被办学行为不端正的学校演化为从高一开始,强迫学生做出选择,只学6门课,一贯到底。这是比改革前更加偏离高中教育轨道的局面,会使改革事与愿违。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坚决予以防止和杜绝。
四是,随着高中办学的小班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高校衔接课程的增加,必然带来师生比例的变化,需要协调人事部门调整学校人员结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朱永新主持。
严隽琪在听取与会校长、专家发言后作重要讲话。她指出,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这个品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生命力,是因为我们身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是社会真实的需要。
严隽琪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定要有理念上、目标上的认同,这样改革才会有共识和基础。她认为儒学专家牟钟鉴教授总结的孔子教育理念令人深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智勇兼修,学思并重,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改革的内容、方式、措施都要有利于这一理念的实现;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学会做人、责任心的培育等学生内在素质的变化,通过高考考不出来。高中不是大学的预科,高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一切为升学考虑;任何制度都是利弊相生的,合理的制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史为鉴,考试制度过于严密,反而忘失本源,出发点是发现真人才,结果消磨了人才。我们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在标准上,在综合评价上也要相对模糊一点,不宜过于精细,否则也会消磨人才,有一个加油器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刹车器。
罗富和说,民进是以教育界别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在14万会员中教育界会员占了70%。每年举办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就是为了听取校长在一线对教育改革的意见,了解实际情况,避免民进对教育问题的提案和意见出现偏差。去年一年,民进在教育领域提出了很多提案和建议,其中一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常态做了阐述,这些论断对推进教育改革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教育要为整个国家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而人才需求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需要广大教育界人士共同的思考和推动。
刘利民感谢民进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他说,参加座谈会能听到许多一线校长的真实想法、真实声音,为教育部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来自安徽、浙江、陕西、上海等13个省、市的19位校长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是一个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高中校长搭建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领导建言的渠道。自2002年开始已举办14次。本次座谈会由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和北京市大峪中学承办。
让“指挥棒”正确指挥
卢志文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温州翔宇中学校长)
人们普遍认为,导致应试教育的万恶之源是考试,罪魁祸首是高考。于是,很多人疾呼减少“考试”,取消“高考”,其实,这是错误的。“考试”的确是指挥棒,但指挥棒出了问题,我们不能指责指挥棒本身,要研究如何让指挥棒正确指挥,而不是简单地砸烂和取消指挥棒。为此,国家锁定高考改革,努力让指挥棒正确指挥,是正确的做法。那么,如何用好指挥棒,我主张先做起来,在改革中完善。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可是考核评价的却不是“素质”,这是问题的实质。如果考试考的就是素质,那么“应试教育”本身就应该是“素质教育”,两者将没有任何对立。“有考试”大家就要去“应考试”,“考素质”大家就会去“提素质”,这个机制本身没有问题。因为“素质”相对稳定,所以“考素质”一定不惧多次考试,允许多次考试就成为可能,一考定终生便可打破。
然而,“考素质”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们一直在憧憬,能否以多元智能、认知建构、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国家教育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融汇国际先进的评价、考试的技术和方法,创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符合“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为质量标准的新型学业人才为目的的新考试体系?它是科学高效的,是素质教育的,是值得信赖的,是经得起重复的。
高考改革应服从于课程改革
陈才锜
(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
这一次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政策出台,对普通高中新课改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如取消重点大学的分类录取、不公布高考成绩等,本次高考政策真正为普通高中松绑。
高考改革应服从于课程改革,应该回归到普通高中有效培养学生上来。只有减轻学校压力,学校才能安心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学习有了选择权,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目的性才能更加明确。为此,建议:行政部门应少干预学校,多给予学校自主权,多加强投入,保证依法治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做好课改工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取消地区性的统考,避免太多的评比和形式主义;教育科研部门真正研究教育发展性、前瞻性的课题。
细化中西部招生比率
崔永胜
(河南省荥阳市高级中学校长)
这次《意见》的核心价值追求有两个:一是促进社会公平;二是科学选才。《意见》提出,高校招生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力争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4个百分点,这个举措对于考生大户河南省来说相当鼓舞人心,许多寒门子弟将会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这是毛录取率,包括各类大学。在河南省荥阳市,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能否被重点大学录取,因为考上重点大学,意味着就业的机会大,意味着家庭的付出得到的回报率高。反之,如果只考上了三本或大专,就业的机率低,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复读。由此,为了让好政策落地生根,希望国家细化中西部招生比率,细化到一本、二本,有了明确路线图,就不会画饼充饥了。 明确高中价值和定位
王 勇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
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都有明确法规支持、规范其发展。近年又加大学前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力度。唯独高中多年来没有政策法规加以保障,要说“保障”就是“三限”政策,各地方政府利用“三限”政策或制订新的地方政策,“保证”高中发展,其中有两点隐含意义:一是只能支持个别重点中学发展,导致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择校风久禁不止。二是所谓“地方政策”多是向老百姓收费,导致乱收费现象久禁不绝。近年又逐步取消“择校生”,高中发展最“可怜”的保障也会逐步撤除,如果没有相关高中发展保障政策出台,高中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尤其农村高中。
高中是极其重要的教育阶段,又是特别的教育阶段。既有学段、年龄段的过度特征,又有社会角色转变的特征。高中是涉及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重要教育阶段,对其重要价值的认定是目前高中发展最上位的决策,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强化认识。建议借助此次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的价值、地位作出明确界定,并对高中办学规模、硬件条件、师资、资金等方面给出标准或要求,大力推进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行两考不宜一步到位
刘信生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为避免“一考定终生”,分散高考压力,国家方案中提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特别是西部省份尚不具备相应条件,贸然推进,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一,从统计规律看,在一次正常的考试中,多数人都能正常发挥,而心理紧张、发挥失常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第二,作为一种选拔考试,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其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一种考查。从这个角度讲,两次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未必比一次考试高出多少。第三,从同一学科的两次或多次考试中选较高成绩作为招录依据,至少要保证四个前提:多次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要相对稳定,或是建立高质量的标准化题库;建设标准化考场或专业考试场所,做好相关组织服务及技术保障;在命题、施测、评分、计分等环节中,做好保障工作;建立严格的监督监察机制,有效防止泄题、作弊等现象。第四,西部多数省份尚未建立教育考试院等专业教育考试机构及相关场所设施,高考等大型考试均安排在学校进行,这类考试过多,将对学校正常教学产生极大干扰。
为此,基于西部各省实际情况,外语和选考科目实行两次考试不宜一步到位,应分步实施。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李志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校长)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学生的品德、个性、素质、潜能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考核,体现了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理性转变。综合素质评价的再次细化,要求学生水平考试中的6门学科的20种可选择性,都为普通高中个性化施教、培养“个性发展”的学生提供了现实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和14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安排,合理安排高中三年每个学期开设科目的数量、课时分配及教学的进度和难度。此外,还要统筹考虑各学科课程容量、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周课时总量和学习的时长、学生部分学科两次考试安排等教学要素。作为学校校长及教学职能部门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重视和加强非高考科目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时间保障,使学生在高中三年中所学的科目达到平衡,让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轻负高效。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选课实际,在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升综合素质、某学科“专门人才”培育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将综合素质评定真正纳入录取
娄延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长)
《意见》中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为高中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为深化高中学校培养体制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有几个问题尚待讨论:
一是,高中办学存在的唯分数、单纯追求分数现象的解决,除了各地教育政策的管理和引导外,更关键的是高考录取方式的实质性变化,那就是多元录取,把综合素质评定真正纳入录取,而不是分数基础上的参考,允许高校在一定高考分数范围内按综合素质表现和实践经历、所学的衔接课程、面试表现,有特色的录取适合于自己高校的学生。
二是,高考命题需要改革。高考题目缺乏创新,使得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更多集中于考查学生对识记、重述内容的掌握,考查学科知识在特定范围内的应用,而对于学生真正能力的考查不够。
三是,存在潜在的更加单纯开课和应试的可能。“3 3”模式,有可能被办学行为不端正的学校演化为从高一开始,强迫学生做出选择,只学6门课,一贯到底。这是比改革前更加偏离高中教育轨道的局面,会使改革事与愿违。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坚决予以防止和杜绝。
四是,随着高中办学的小班化、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高校衔接课程的增加,必然带来师生比例的变化,需要协调人事部门调整学校人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