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L型走势的一横,即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样,中国的商业模式的革新也正处于活跃期。这两者并存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中高速增长阶段比L型一竖以及一竖之前的高速增长时期对商业模式的变革更为有利,商业模式的变革也将对经济的中高速发展、而不是继续探底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当然,无论是经济中高速增长还是商业变革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
【关键词】 经济发展 L型走势 商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4.001
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阶段里,中国经济发展不会重回高速增长,也不会继续下滑走向低速,而会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发展。这种态势与上个阶段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质变所表现出来的下滑一起形成了所谓的“L”型的经济运行走势。同样地,中国的商业模式也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变革。这两个趋势的出现实际上都是由要素状况的变化所决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反映。而且,两者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商业变革将有力地支撑起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高速经济增长也将给商业变革提供基本的保障。
L型经济运行走势与商业变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无论是L型经济运行走势还是商业变革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新阶段发展的不同侧面。
两者的产生和变化都植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之中。L型经济走势的出现,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体现。从历史来看,几乎每个成功发展的国家都有L型经济发展走势的经历,无论是老牌强国日本和德国,还是新晋的发达经济体新加坡和韩国,在经历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都回落到中高速的增长,并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从逻辑上看,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天花板,并不能一直维持高速的增长,无论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还是“技术顶”的产生,无论是生态坏境约束的不断加强还是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都说明了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配合会随着发展产生变化,都证实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始终处于高速的增长之中。历史和逻辑都充分说明了L型经济走势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又有着独特的地方:一是中国的经济体量更加庞大,经济增长的惯性也更大;二是中国具有广袤的空间,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原本不利的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反而为当前我国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为经济转型赢得时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很大。因而,中国的L型经济走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的表现是“L”型的经济运行底部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且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样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形势。对于当前中国而言,商业变革的兴起和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商业变革有着更大的风险,也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回报率。所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之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资本边际回报率降低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商业变革之中则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中国当前生产与消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都需要更优的商业模式作为中间环节加以调整,使信息更充分地流动、要素更合理地配置。因此,商业变革自然也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侧面的反映。L型经济走势和商业变革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描述,前者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明经济的总量问题,后者则是从中微观的层面解释经济的结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中国经济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
首先,L型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把握,有着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从现实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发展结构调整的节点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①。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增速告别了过去一路高歌的形势,呈现出“L”型的走势:GDP增速自2011年以前的9%以上逐步回落到当前的7%左右并得以保持。从理论上来看,过去近40年里,中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宽松的环境和快速扩大的市场,因此依靠要素的大量投入取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当前的国内国际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再低廉,生态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了,相应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就难以维系。因此,L型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对现实和理论的深刻把握,准确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
其次,商业变革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刻画。所谓商业,在经济学上应划到“交换”范畴里,联通着“生产”和“消费”;而所谓商业模式,是这种联通的方式和表现,商业变革是这种联通方式的创新。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商业模式的革新更加活跃和激烈,“互联网 ”、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既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的产物,也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相比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和波动时期,中高速增长时期对于更好地推进商业变革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对发展的理解更加透彻,行为更加理性,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拉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中高速经济增长为商业变革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与中高速经济增长对应的是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是商业环境更加的合理和理性。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个道理在经济发展中更为深刻。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时,就使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说法,然而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了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还行之有效,期待中的转型升级并没有真正实现;真正的变革最终源于现实的迫切需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的环境和制度开始了真正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又促进了商业模式的革新。 首先是经济环境更趋于合理和理性,更有利于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对于这种下降应该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其中的不利因素,也要看到有利因素,并努力把这种有利因素发掘好、利用好。中国的L型经济走势不是绝地反击,也不是任其掉落,而是总量增速逐渐回落到一个中高速的水平,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逐步上升到一个优化的、可持续的层次。在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整个经济环境避免了浮躁的商业气息,摆脱了过去短、平、快的价值追求,更加注重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更加在意的是共享和绿色发展的实现。因而,势必会有更多的资金、更优的劳动力涌入到创新之中,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中;势必会催生出更加合理、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同样也更有利于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之中,如何充分调动经济要素的活力、实现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处于更重要的位置。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工作部署,充分推动了市场体制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要素的活跃和发展。这种制度环境的变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充分调动起人才的积极性,使得大批人才投入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中;二是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商事制度的改革,使更多的资本涌入到商业变革之中;三是激发起全社会对创业和创新的热情,强化了全民族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大量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热潮中。
中高速经济增长是商业变革的强大动力。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仅为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还是商业模式变革的强大动力。
首先,中高速经济增长下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商业变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经济呈现出“L”型的走势,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而是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中高速的状态上。若是以人均GDP作为考察对象,则会发现其走势仍然是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这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反映的是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是内需的不断扩大,而这正是商业变革的直接动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因此,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会抵消出口不振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商业模式带来更加强大的变革动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2015年在对外出口负增长7.0%②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国内的电商规模却依旧迅速扩大,其交易额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6.5%。③
其次,中高速经济增长下的创新驱动是商业变革的第一动力。L型经济走势的表象是经济增速的变缓,实质则是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即由以前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这里的创新,也正是商业模式变革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还是信息传递和交流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中高速经济增长是商业变革的坚实基础。再进一步考察L型经济走势,不难发现中高速经济增长下中国经济将达到质量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无疑会为商业模式的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中高速经济增长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个是经济质量,一个是空间分布。
从经济质量的角度来看,中高速经济增长下经济结构的升级是商业变革的重要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还能取得经济质量的提升、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关键是做好了经济结构调整。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主导产业由高速增长期的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化工业升级至中低速增长期的汽车、电子、精密仪器、机械等高端制造业。相应地,日本的经济成功地实现了增速换挡,新的商业模式也不断涌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是L型经济走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④那么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同样也会促进商业模式的变革。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更多的资源涌入到新兴的商业模式中,推动商业变革;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 ”、物联网等新业态将提供更为优质、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高速经济增长下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将是孕育商业模式变革的沃土。不同于日本、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中国具有广阔的国土和发展程度不一的地区,因此,只要实现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就能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韧性好的优势,就能为商业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力证:目前全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已经有3千多家,2015年农村地区的网购交易总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5659万人,新增网店118万家⑤。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要素的空间梯度不仅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空间,也为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市场。
商业变革有利于支撑起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高速经济增长与商业变革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仅表现在中高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还表现在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变革将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二是商业变革将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活力。
商业变革有利于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商业模式首先作用在供给侧,直接关系到商品和服务能否顺利地进入交换环节,因此商业变革首先影响的是生产。商业模式的变革,既会改造旧有的生产模式,也会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无论是旧有生产模式的改造还是新的生产模式的催生,都是支撑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中高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的根本。换句话说,若是没有商业变革对生产模式的作用,则随着旧的生产模式被淘汰、而新的生产模式又遥遥无期,那么中国经济的走势连L型也难以维持。 首先,商业模式的变革会改造旧有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要素之间的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正如同“汇兑·结算”体系的商业模式改造了银行业,创造了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互联网 ”也改造了一批旧有的行业,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比如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农产品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夯实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样,对于近年来兴盛起来的定制行业,尤其是家居定制业,一改传统家居的落后产能形象,将之推到制造业发展的最前端——具有高度个性化需求、单个订单量大、产品服务周期长、没有备货、生产管理高度数字化等工业4.0的特点。商业变革代理的旧行业改造,既会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又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有力地夯实了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其次,商业模式的变革会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积极参与并掌握新的商业模式都是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点更为直接和关键。以大数据行业为例,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和IT融合而成的新兴领域,大数据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变得愈加不可或缺。正因为如此,大数据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商业变革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商业模式不仅关系到生产,也联系着消费;因而商业模式的变革对于消费习惯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创新本身,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
首先,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提升内需,激发经济的活力。商业的作用是使产品由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便是促进和方便这种流通。当下的中国早已摆脱了经济短缺的局面,消费相对于生产处于一个更加强势的地位,所以如何满足好消费者的需求便是摆在生产者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促进信息的对称和交流。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则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互联网 ”催生出的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而2014年上半年则为8.7%,一年增长了31%。⑥这表明,网购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渠道、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其次,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促进供求之间的平衡,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经济学中,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⑦。把握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进好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既是去产能、去杠杆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交换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商业模式的革新,是平衡供求关系的重要方式。
再次,商业模式的变革是创新的体现,而创新本身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商业变革的发展,一方面,既会促进劳动力和资本的充分流动,促进社会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进一步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这样,就充分激发出经济的活力,为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与推进商业变革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L型经济走势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与商业变革作为中国经济的宏观和中微观的反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但要保障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商业变革的实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实现。扎实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的核心,是实现L型经济走势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并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首先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实现好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方面,尊重和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使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才能充分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从而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和实现L型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才能将L型经济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成功地发挥出来,才能有力地支撑起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在观念上充分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认识到政府和市场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也要划清二者的边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凡是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管起来、管到位。
其次,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人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⑧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实现经济的顺利发展。而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二是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要创新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化、科学化;三是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关键是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既要促进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又要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再次是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前提就是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人才和资金的充分流动,新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就难以出现,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也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好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新体制,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同样至关重要。而要实现好商业变革,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商业发展的体制,二是促进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
推进商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首要的工作就是完善商业发展体制。现代商业,尤其是当前的“互联网 ”、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模式,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竞争性的部分,因而如何保障这种竞争有序进行就十分关键。一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使经济的运行处于一种积极、公正的环境之中,催生出真正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模式;二是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使各种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保障和加快商业模式的变革。
其次,要做好推进经济要素更顺畅流动的工作。一方面,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的力度,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人才、资金和技术在市场上充分地流动,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在保障公平和着眼长远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49666/info784226.htm。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5页。
《农村电商市场规模高达十万亿》,《经济参考报》,2016年5月20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5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页。
《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04/17/content_38260859.htm。
责 编/马冰莹
【关键词】 经济发展 L型走势 商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4.001
在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阶段里,中国经济发展不会重回高速增长,也不会继续下滑走向低速,而会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发展。这种态势与上个阶段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质变所表现出来的下滑一起形成了所谓的“L”型的经济运行走势。同样地,中国的商业模式也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变革。这两个趋势的出现实际上都是由要素状况的变化所决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反映。而且,两者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商业变革将有力地支撑起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高速经济增长也将给商业变革提供基本的保障。
L型经济运行走势与商业变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无论是L型经济运行走势还是商业变革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经济新阶段发展的不同侧面。
两者的产生和变化都植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之中。L型经济走势的出现,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体现。从历史来看,几乎每个成功发展的国家都有L型经济发展走势的经历,无论是老牌强国日本和德国,还是新晋的发达经济体新加坡和韩国,在经历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都回落到中高速的增长,并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从逻辑上看,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天花板,并不能一直维持高速的增长,无论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还是“技术顶”的产生,无论是生态坏境约束的不断加强还是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都说明了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配合会随着发展产生变化,都证实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始终处于高速的增长之中。历史和逻辑都充分说明了L型经济走势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又有着独特的地方:一是中国的经济体量更加庞大,经济增长的惯性也更大;二是中国具有广袤的空间,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些原本不利的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反而为当前我国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为经济转型赢得时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很大。因而,中国的L型经济走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的表现是“L”型的经济运行底部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且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样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形势。对于当前中国而言,商业变革的兴起和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商业变革有着更大的风险,也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回报率。所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之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资本边际回报率降低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商业变革之中则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中国当前生产与消费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都需要更优的商业模式作为中间环节加以调整,使信息更充分地流动、要素更合理地配置。因此,商业变革自然也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侧面的反映。L型经济走势和商业变革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描述,前者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明经济的总量问题,后者则是从中微观的层面解释经济的结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中国经济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
首先,L型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把握,有着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从现实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发展结构调整的节点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①。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增速告别了过去一路高歌的形势,呈现出“L”型的走势:GDP增速自2011年以前的9%以上逐步回落到当前的7%左右并得以保持。从理论上来看,过去近40年里,中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宽松的环境和快速扩大的市场,因此依靠要素的大量投入取得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当前的国内国际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再低廉,生态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了,相应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就难以维系。因此,L型经济走势的判断是对现实和理论的深刻把握,准确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
其次,商业变革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刻画。所谓商业,在经济学上应划到“交换”范畴里,联通着“生产”和“消费”;而所谓商业模式,是这种联通的方式和表现,商业变革是这种联通方式的创新。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商业模式的革新更加活跃和激烈,“互联网 ”、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既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的产物,也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相比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和波动时期,中高速增长时期对于更好地推进商业变革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对发展的理解更加透彻,行为更加理性,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拉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中高速经济增长为商业变革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与中高速经济增长对应的是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是商业环境更加的合理和理性。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个道理在经济发展中更为深刻。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时,就使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说法,然而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了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还行之有效,期待中的转型升级并没有真正实现;真正的变革最终源于现实的迫切需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的环境和制度开始了真正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又促进了商业模式的革新。 首先是经济环境更趋于合理和理性,更有利于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对于这种下降应该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其中的不利因素,也要看到有利因素,并努力把这种有利因素发掘好、利用好。中国的L型经济走势不是绝地反击,也不是任其掉落,而是总量增速逐渐回落到一个中高速的水平,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逐步上升到一个优化的、可持续的层次。在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整个经济环境避免了浮躁的商业气息,摆脱了过去短、平、快的价值追求,更加注重的是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更加在意的是共享和绿色发展的实现。因而,势必会有更多的资金、更优的劳动力涌入到创新之中,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中;势必会催生出更加合理、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
其次是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同样也更有利于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之中,如何充分调动经济要素的活力、实现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处于更重要的位置。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工作部署,充分推动了市场体制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要素的活跃和发展。这种制度环境的变革,对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充分调动起人才的积极性,使得大批人才投入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中;二是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商事制度的改革,使更多的资本涌入到商业变革之中;三是激发起全社会对创业和创新的热情,强化了全民族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大量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热潮中。
中高速经济增长是商业变革的强大动力。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仅为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还是商业模式变革的强大动力。
首先,中高速经济增长下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商业变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经济呈现出“L”型的走势,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而是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中高速的状态上。若是以人均GDP作为考察对象,则会发现其走势仍然是一条快速上升的曲线。这条快速上升的曲线反映的是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是内需的不断扩大,而这正是商业变革的直接动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因此,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会抵消出口不振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商业模式带来更加强大的变革动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2015年在对外出口负增长7.0%②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国内的电商规模却依旧迅速扩大,其交易额达18.3万亿元,同比增长36.5%。③
其次,中高速经济增长下的创新驱动是商业变革的第一动力。L型经济走势的表象是经济增速的变缓,实质则是经济质量的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即由以前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这里的创新,也正是商业模式变革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还是信息传递和交流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中高速经济增长是商业变革的坚实基础。再进一步考察L型经济走势,不难发现中高速经济增长下中国经济将达到质量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无疑会为商业模式的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中高速经济增长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个是经济质量,一个是空间分布。
从经济质量的角度来看,中高速经济增长下经济结构的升级是商业变革的重要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之所以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还能取得经济质量的提升、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关键是做好了经济结构调整。以日本为例,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主导产业由高速增长期的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化工业升级至中低速增长期的汽车、电子、精密仪器、机械等高端制造业。相应地,日本的经济成功地实现了增速换挡,新的商业模式也不断涌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是L型经济走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④那么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同样也会促进商业模式的变革。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更多的资源涌入到新兴的商业模式中,推动商业变革;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 ”、物联网等新业态将提供更为优质、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高速经济增长下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将是孕育商业模式变革的沃土。不同于日本、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中国具有广阔的国土和发展程度不一的地区,因此,只要实现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就能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韧性好的优势,就能为商业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力证:目前全国共有涉农网站3万多家,其中电子商务网站已经有3千多家,2015年农村地区的网购交易总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5659万人,新增网店118万家⑤。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要素的空间梯度不仅为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空间,也为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市场。
商业变革有利于支撑起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高速经济增长与商业变革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不仅表现在中高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还表现在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变革将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二是商业变革将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活力。
商业变革有利于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商业模式首先作用在供给侧,直接关系到商品和服务能否顺利地进入交换环节,因此商业变革首先影响的是生产。商业模式的变革,既会改造旧有的生产模式,也会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无论是旧有生产模式的改造还是新的生产模式的催生,都是支撑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中高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的根本。换句话说,若是没有商业变革对生产模式的作用,则随着旧的生产模式被淘汰、而新的生产模式又遥遥无期,那么中国经济的走势连L型也难以维持。 首先,商业模式的变革会改造旧有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要素之间的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正如同“汇兑·结算”体系的商业模式改造了银行业,创造了银行业的飞速发展,当前的“互联网 ”也改造了一批旧有的行业,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比如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农产品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夯实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样,对于近年来兴盛起来的定制行业,尤其是家居定制业,一改传统家居的落后产能形象,将之推到制造业发展的最前端——具有高度个性化需求、单个订单量大、产品服务周期长、没有备货、生产管理高度数字化等工业4.0的特点。商业变革代理的旧行业改造,既会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又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有力地夯实了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其次,商业模式的变革会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积极参与并掌握新的商业模式都是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点更为直接和关键。以大数据行业为例,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和IT融合而成的新兴领域,大数据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变得愈加不可或缺。正因为如此,大数据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商业变革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商业模式不仅关系到生产,也联系着消费;因而商业模式的变革对于消费习惯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创新本身,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
首先,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提升内需,激发经济的活力。商业的作用是使产品由生产者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便是促进和方便这种流通。当下的中国早已摆脱了经济短缺的局面,消费相对于生产处于一个更加强势的地位,所以如何满足好消费者的需求便是摆在生产者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促进信息的对称和交流。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则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互联网 ”催生出的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而2014年上半年则为8.7%,一年增长了31%。⑥这表明,网购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渠道、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其次,商业模式的变革有利于促进供求之间的平衡,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经济学中,生产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⑦。把握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进好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既是去产能、去杠杆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交换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商业模式的革新,是平衡供求关系的重要方式。
再次,商业模式的变革是创新的体现,而创新本身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商业变革的发展,一方面,既会促进劳动力和资本的充分流动,促进社会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进一步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这样,就充分激发出经济的活力,为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与推进商业变革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
L型经济走势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与商业变革作为中国经济的宏观和中微观的反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但要保障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商业变革的实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实现。扎实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的核心,是实现L型经济走势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并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首先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实现好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方面,尊重和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使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才能充分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从而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和实现L型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才能将L型经济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成功地发挥出来,才能有力地支撑起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在观念上充分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认识到政府和市场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也要划清二者的边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凡是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管起来、管到位。
其次,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人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⑧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实现经济的顺利发展。而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二是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要创新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化、科学化;三是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关键是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既要促进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又要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再次是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前提就是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人才和资金的充分流动,新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就难以出现,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也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构建好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新体制,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同样至关重要。而要实现好商业变革,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商业发展的体制,二是促进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
推进商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变革的实现,首要的工作就是完善商业发展体制。现代商业,尤其是当前的“互联网 ”、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模式,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竞争性的部分,因而如何保障这种竞争有序进行就十分关键。一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使经济的运行处于一种积极、公正的环境之中,催生出真正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商业模式;二是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使各种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保障和加快商业模式的变革。
其次,要做好推进经济要素更顺畅流动的工作。一方面,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的力度,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人才、资金和技术在市场上充分地流动,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在保障公平和着眼长远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49666/info784226.htm。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5页。
《农村电商市场规模高达十万亿》,《经济参考报》,2016年5月20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5月17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页。
《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04/17/content_38260859.htm。
责 编/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