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利33名矿工获救奇迹谈领导的“三性”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利圣何塞铜矿33名矿工被困700公尺地下69天后,于2010年10月13日全部获救。这一奇迹,让世人惊喜,也激起人们思绪万千。人们都认为,奇迹出现原因众多,而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科技的作用、矿工自身光辉的人性发挥是最重要的。为了从这一案例中汲取智慧,本文想从领导学的角度,就领导的“三性”,谈几点看法。
  一、领导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33名矿工遇难之初,相继进入了预先在井下设有的紧急避难所,他们虽然是同矿的工人,但岗位不同,年龄参差(从19岁到63岁),当时的想法、个性均各异。因此,开始头几天处于“无政府”混乱状态。据报道,到了第五天终于形成领导关系,明确以矿工乌尔苏亚为“组长”,进入有组织的状态。“在失去联系的前17天里,乌尔苏亚发挥领袖才能,帮助工友挺过难关,实行食物配给制。”“矿难发生后,他一直担当‘领袖’,带领矿工们共度时艰,被视为矿工中的‘灵魂人物’。”(《广州日报》2010年10月14日报道)这足以说明,“领导”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领导关系必由自发到自觉地形成。人类具有社会性、组织性,领导关系是人类生存、生活所必须,它是客观地发生和存在的。因而,我们研究领导科学,把握领导规律,尤其在现代复杂的社会里,其意义是重大的。
  二、领导本质的为他(为群)性
  33名矿工的领导者,被矿工们视为“灵魂人物”,他代表着这个群体的最根本利益。“虽然乌尔苏亚仅在铜矿工作两个月,但这并不妨碍他领导33人为生命而拼搏。”(《广州日报》10月14日)而当33名矿工获救,只能一个一个地升井时,最后的和带头的都是领导者。“组长”乌尔苏亚更是最后一个升井,把生存的机会先让给他人;“副组长”阿瓦格斯则率先第一个升井,他率先升井是因为他勇于承担升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故和风险。这充分体现了领导的为他性、为群性本质。正如老子所指出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这很深刻地表述了领导的本质。因此,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是一般的口号,而是领导本质、领导机制的必然要求。对个人而言,担当了领导角色,如果私心膨胀,被个人升迁利益所左右,就是领导本质的异化。对社会而言,如果执政变成维护小集团既得利益,如果“官本位”的社会顽疾得不到克服,领导的本质也必异化。
  三、 领导权力的非暴力性
  领导必须有权力,才能发挥其作用(管理、调整、组织等)。很明显的是,33名矿工对领导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据报道,遇难的头五天里,“不是所有人都对乌尔苏亚的领导权表示信服,有人质疑他在矿区工作的时间太短,有人认为自己比乌尔苏亚懂得多”(阿根廷《民族报》10月17日报道)。但随后的日子里,33名矿工对领导的服从是自觉自愿的。人们之所以接受权力的支配,要么是出于利益关系,要么是因为惧怕权力的暴力后盾。如果因一般利益关系而去接受权力,它是一种领导权力;如果加上惧怕暴力而接受权力,就有了统治的性质(变成统治的权力)。而矿工们在危难中组织起来,对领导权力的服从,是基于利益关系的、自觉的,是极少有暴力因素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非暴力性的权力,是真正的领导权力关系。老子曾指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第十七章)这种对从本质(“下之有之”——一种正常的关系)到亲誉之、畏之、侮之的领导权力关系的蜕变过程的描述,很值得人们思考。
  责任编辑:徐建秋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并且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党内民主建设这个有力武器,切实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提高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顺利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廉洁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2008年,中纪委、教育部、监察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深入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高等学校应履行的职责。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德、才、学、识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指针”,不易量化和显现,这就使得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提高“识”的素质。事实上,“识”在领导干部的各种素质中起着掌舵导航的作用,正如诗人袁牧所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镟,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所以,要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识”要回归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引起重视,注重培养。  那么,“识”是什么呢?识就是远见卓识,就是一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