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旨在对天津方言中七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后缀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前面词根的选择性、语法功能以及表达色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旨在对天津方言中七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后缀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前面词根的选择性、语法功能以及表达色彩.
其他文献
文章旨在Traugott(交互)主观性理论视域下,探讨“或许”一词的主观化过程和态度型交互主观性,并分析其中蕴含的话语标记功能.此外,文章还借“左/右缘”假说,试图解释“或许”一词的交互主观性在句法层面产生的影响.
文章提出旬阳城关方言的体标记分四类:完成体标记(“将”“好”“过”“了”)、进行体标记(“在”“到”)、意欲体标记(“恰”“去”)、起动体标记(“开”).“将”“好”是词汇性体标记,其余属语法性体标记.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话中,有一个特殊的情态动词“待要”.它既有动力情态动词的用法,表示意愿;又有道义情态动词用法,表示承诺、认可、需要.“待”与“要”原本是两个单独的词,后来在词汇化的作用下,“待”与“要”逐渐发生语义融合,开始被重新分析,成为表示意愿的情态动词.文章试就“待要”的句式结构和用法、来源和发展、词汇化历程进行论述.
文章重新讨论了双宾语句式“V+N1/pron+N2”和单宾语句式“V+时量词/动量词+N”“V+N+时量词/动量词”的句法结构.运用生成语法的约束理论、格理论、题元理论,讨论在“V+N1/pron+N2”中,当N1与N2具有领属关系且N1/pron与句子主语为异指关系时,N1、N2分别是句子的宾语;在“V+时量词/动量词+N”“V+N+时量词/动量词”中,只有“N”能获得宾语的格位和动词指派的题元角色,故宜分析为单宾语句式.
意外类评注副词“竟然”是典型的反预期标记,主要明示的是说话人的反预期心理,传达的是与说话人预期,或说话人推测的受话人预期,或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社会群体共享预期不一致的反预期信息.“竟然”在语篇中前后项间的语义关系不同,“竟然”表达反预期的语义结构也有所不同.“竟然/果然/以为”这组词均与“预期—结果”语义表述模式相关,但在表述方式、语义关系等方面存在异同.
林州地处河南最北部,林州话在河南话中自成一体,较之河南其他方言比较晦涩难懂.文章旨在通过展示林州话中大量带“圪”字的词语,来探讨“圪”字词语的各类词性的语义特征.一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对“圪A”的基本结构的分析,进而延伸至其结构变体的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这种方言词汇出现的背景,以期达到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瞅”字主要分布在官话区,河南方言中的“瞅”字和普通话中的“看”字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一个常见的“看类词”.“你瞅瞅”是河南方言口语中的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在会话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客法会话》中的“做得”具有助动词的功能,从句法形态和语义的角度对“做得”进行描写,将其分为“能力”义动词、“条件可能”型动力情态助动词和“许可”型道义情态助动词,并据此探究其演变路径.
文章对“风”的研究主要从“风”的造字理据、词义引申和“风”在艺术作品中发挥的运用价值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风”字字形梳理和文献典籍整理,进而总结“风”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风”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