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高粱稞“嘎嘎”地一拔节,过不了几天工夫,青纱帐就蹿过了头顶。这时,香瓜熟了,瓜田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香瓜的名儿,叫得那么诱人,一下子就把你的馋心给叼住了。“白糖罐”,皮薄瓤红,甜得杀口,真像个白糖罐;“芝麻脆”,轻轻一掰,瓜瓢就碎了,捏起一块,放进嘴里,酥脆倍香,还没等细嚼,瓜肉就化了;那“顶心红”,皮色绣着黄绿相间的花纹,瓜心,越熟越红,越红越甜,从里往外都散发着馋人的特殊香味儿;“羊角蜜”形状像只羊角,个头最大,堪称瓜魁,它浑身呈白绿色,好似包着一股绿浆,用拳头一敲,便“砰”的一声裂开了,吃起来,那叫一个酥啊,而且酥脆里浸着入心的清香。“八里香”这名字,虽然有点夸张,但那香气却不虚传,置身瓜地,远远地就能闻到那股奇香,若PK其他的瓜来,它当属香中之冠……
有趣的是,最早嗅到瓜香的,并非是人,而是獾子和“豆触子”。 獾子的鼻子“尖”,和它的利爪尖,天下闻名;“豆触子”,不仅鼻子“贼”,更长着一双贼溜溜的大眼睛,所以人们叫它“大眼贼”。獾子和“大眼贼”是瓜地神偷,能在夜里,摸着黑,钻到密扎扎的瓜叶底下,顺着瓜蔓,循着瓜香 ,找到最香最熟最甜的瓜去偷啃,没啃上几口,又去啃另一个……真是祸害人啊!常常瓜还没开园,人还没舍得尝鲜,头盆儿瓜,就被它们给糟蹋了。不看住这些害人精,怎么得了?
祖大伯很有招法,他在瓜窝棚前的杆子上,拴只铁桶,然后,在桶里燃起一挂小鞭,那小鞭“噼噼啪啪”一通响,响声在微风拂荡的漫野里震得很远,“獾子”和“豆触子”被吓得四处逃奔,十天半个月不敢再来。
祖大伯是我的邻居,他很喜欢我。
瓜一开园,就叫我去吃瓜。那吓唬害人精的小鞭,总是让我去点。
点小鞭用的可不是火柴,而是火绳。
这火绳,是将那鲜艾蒿编成细长的辫子,晒干后做成的。火绳点燃以后,它会慢慢地一直燃下去,直到尽头。而且,还会冒出缕缕青烟,散发出艾蒿的药香。蚊子和“小咬”最怕这种香味。
祖大爷在瓜窝棚前,燃一根很长很长的火绳,那蒿烟围绕着瓜窝棚四处飘荡,蚊子和“小咬”都不敢近前了。
瓜园的夜,神秘而有趣。天上的月牙儿,挂得很高很高。瓜地里的小虫窸窸窣窣地唱着曲儿;四边的青纱帐,弥漫着雾气,婆娑朦胧,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里,持矛执戈的天兵天将在那儿值更……
瓜窝棚里,没有灯,只有祖大爷嘴上衔着的烟锅,明明灭灭的。尽管我看不清他的脸,可我总能感觉到他那笑眯眯的眼睛,和那粗粗的胡茬儿。
我很喜欢祖大伯,他是远近闻名的“瓜把式”,有一套种瓜的本事。而且,他有一肚子的故事,岳飞大战金兀术,武松景阳冈打虎,包公怒斩陈世美,刘备三请诸葛亮;还有雷峰塔里的白蛇,《聊斋》里的狐仙……讲也讲不完。年轻时,他在长白山里挖过“棒槌”,打过猎,所以,讲起深山老林里打狍子、套野猪、追野狼的故事,更让人听也听不够。
这天晚上,他正给我讲“熊瞎子”掰苞米,那老熊掰一穗、掉一穗的滑稽劲儿,逗得我“咯咯”直乐……
突然,祖大伯“腾”地站了起来,说:“不好!害人精又来了!”说着,奔出了窝棚。
接着,外面传来“砰——嘎”的两声炸响。
我急忙跑出了窝棚。
祖大伯哈哈地笑着,说:“好几个獾子哪,都让我给吓跑了!”
原来,祖大伯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留神外面的动静,他竟透过我的笑声,听到了窝棚外害人精进瓜地的声响,他的耳朵多神啊!于是,他放了一个“二踢脚”。这种爆竹,一燃,就蹿上半空,一颗可以连爆俩响,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响声特别大,獾子的胆儿怕是都给震破了,一时半会的不敢再来了!
祖大伯不愧当过猎人,不仅耳朵过人,腿脚也相当地快。碰到“淘气包”在地头上偷瓜,他三步两步就能奔到跟前,将那“淘气包”拎着耳朵,捉到瓜窝棚前。
他会黑着脸,损上几句,诸如:“丢不丢人,现不现眼哪?”直损到那“淘气包”耷拉了脑袋,认了错。
有时,他还会抄起烟袋锅,狠狠地朝脑袋砸下来,吓得“淘气包”爹一声妈一声地闭上了眼睛,可那烟袋锅没等到脑瓜皮,立马就收回去了,换成了祖大伯的手指头,轻轻地弹了个“脑瓜崩”。
祖大伯的嘴里还会继续发着狠:“还丢不丢人了?现不现眼了?”
“不了!不了!再也不敢了!”
这工夫,祖大伯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儿。
随后,他便从瓜篓里掏出几个熟透的瓜来,对“淘气包”说:“吃吧,吃吧,再馋,就来找大伯,还能不给你瓜吃?”
祖大伯的招法很灵,凡被他逮住过的“淘气包”,没有一个再来偷他的瓜了。
清晨,天刚麻麻亮,祖大伯就踩着露水,进地“下”瓜了。他的手麻利得很,用不上一袋烟的工夫,就把两大瓜篓子装得满满的。那瓜,个顶个的都喷着香气,没有一个是“二八愣”。他摘瓜,可不是用鼻子挨个儿去闻的,全凭那双眼睛。
祖大伯用带着露水的鲜蒿,将瓜篓苫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到了集市后,可以保住瓜的鲜气,让买瓜的人吃得更爽口。
祖大伯特意挑了几个不同品种的瓜,放在了小柳条筐里。他告诉我,不同品种的瓜,辨别熟不熟,和熟的程度、法子,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要闻香气,有的要掂分量,有的要看成色,有的要听声音。其中,还有许多的门道儿,比如,“顶心红”,那瓜顶,有个圆圆的“瓜帽”,如果用手一按,是软的,那瓜就熟透了;倘若,硬硬的,即便有微香,也没有熟到份儿。还有,若是“白糖罐”,用手一摇,里面直咣当,那瓜,就是熟过了劲,泻了膛,不可心了,等等。
祖大伯捡起一个长得歪歪扭扭的“八里香”,“啪”的一声掰开了,笑着说:“别看它长得不起眼,瓜,越丑越甜,你尝尝!”果然,他说的一点不假。
祖大伯不仅让我放开肚子过瓜瘾,还隔三差五地送瓜给邻居们尝鲜。他知道窦奶奶牙不好,送去的,都是左挑右拣又香又甜的面瓜。他说:“窦奶奶孤苦伶仃的,吃瓜不能忘了她!”而祖大伯自己,却舍不得吃瓜。
别人开瓜园,都会赚得很滋润。祖大伯种瓜,几乎赚不了几个子儿,只落得个左邻右舍一起吃瓜,和人们对他好心眼儿的念想。
这是远去的童年记忆。
然而,无论身处何方,每到瓜园飘香的时节,总会想起祖大伯那亲切的笑容,想起故乡的瓜香……
发稿/沙群[email protected]
香瓜的名儿,叫得那么诱人,一下子就把你的馋心给叼住了。“白糖罐”,皮薄瓤红,甜得杀口,真像个白糖罐;“芝麻脆”,轻轻一掰,瓜瓢就碎了,捏起一块,放进嘴里,酥脆倍香,还没等细嚼,瓜肉就化了;那“顶心红”,皮色绣着黄绿相间的花纹,瓜心,越熟越红,越红越甜,从里往外都散发着馋人的特殊香味儿;“羊角蜜”形状像只羊角,个头最大,堪称瓜魁,它浑身呈白绿色,好似包着一股绿浆,用拳头一敲,便“砰”的一声裂开了,吃起来,那叫一个酥啊,而且酥脆里浸着入心的清香。“八里香”这名字,虽然有点夸张,但那香气却不虚传,置身瓜地,远远地就能闻到那股奇香,若PK其他的瓜来,它当属香中之冠……
有趣的是,最早嗅到瓜香的,并非是人,而是獾子和“豆触子”。 獾子的鼻子“尖”,和它的利爪尖,天下闻名;“豆触子”,不仅鼻子“贼”,更长着一双贼溜溜的大眼睛,所以人们叫它“大眼贼”。獾子和“大眼贼”是瓜地神偷,能在夜里,摸着黑,钻到密扎扎的瓜叶底下,顺着瓜蔓,循着瓜香 ,找到最香最熟最甜的瓜去偷啃,没啃上几口,又去啃另一个……真是祸害人啊!常常瓜还没开园,人还没舍得尝鲜,头盆儿瓜,就被它们给糟蹋了。不看住这些害人精,怎么得了?
祖大伯很有招法,他在瓜窝棚前的杆子上,拴只铁桶,然后,在桶里燃起一挂小鞭,那小鞭“噼噼啪啪”一通响,响声在微风拂荡的漫野里震得很远,“獾子”和“豆触子”被吓得四处逃奔,十天半个月不敢再来。
祖大伯是我的邻居,他很喜欢我。
瓜一开园,就叫我去吃瓜。那吓唬害人精的小鞭,总是让我去点。
点小鞭用的可不是火柴,而是火绳。
这火绳,是将那鲜艾蒿编成细长的辫子,晒干后做成的。火绳点燃以后,它会慢慢地一直燃下去,直到尽头。而且,还会冒出缕缕青烟,散发出艾蒿的药香。蚊子和“小咬”最怕这种香味。
祖大爷在瓜窝棚前,燃一根很长很长的火绳,那蒿烟围绕着瓜窝棚四处飘荡,蚊子和“小咬”都不敢近前了。
瓜园的夜,神秘而有趣。天上的月牙儿,挂得很高很高。瓜地里的小虫窸窸窣窣地唱着曲儿;四边的青纱帐,弥漫着雾气,婆娑朦胧,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里,持矛执戈的天兵天将在那儿值更……
瓜窝棚里,没有灯,只有祖大爷嘴上衔着的烟锅,明明灭灭的。尽管我看不清他的脸,可我总能感觉到他那笑眯眯的眼睛,和那粗粗的胡茬儿。
我很喜欢祖大伯,他是远近闻名的“瓜把式”,有一套种瓜的本事。而且,他有一肚子的故事,岳飞大战金兀术,武松景阳冈打虎,包公怒斩陈世美,刘备三请诸葛亮;还有雷峰塔里的白蛇,《聊斋》里的狐仙……讲也讲不完。年轻时,他在长白山里挖过“棒槌”,打过猎,所以,讲起深山老林里打狍子、套野猪、追野狼的故事,更让人听也听不够。
这天晚上,他正给我讲“熊瞎子”掰苞米,那老熊掰一穗、掉一穗的滑稽劲儿,逗得我“咯咯”直乐……
突然,祖大伯“腾”地站了起来,说:“不好!害人精又来了!”说着,奔出了窝棚。
接着,外面传来“砰——嘎”的两声炸响。
我急忙跑出了窝棚。
祖大伯哈哈地笑着,说:“好几个獾子哪,都让我给吓跑了!”
原来,祖大伯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留神外面的动静,他竟透过我的笑声,听到了窝棚外害人精进瓜地的声响,他的耳朵多神啊!于是,他放了一个“二踢脚”。这种爆竹,一燃,就蹿上半空,一颗可以连爆俩响,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响声特别大,獾子的胆儿怕是都给震破了,一时半会的不敢再来了!
祖大伯不愧当过猎人,不仅耳朵过人,腿脚也相当地快。碰到“淘气包”在地头上偷瓜,他三步两步就能奔到跟前,将那“淘气包”拎着耳朵,捉到瓜窝棚前。
他会黑着脸,损上几句,诸如:“丢不丢人,现不现眼哪?”直损到那“淘气包”耷拉了脑袋,认了错。
有时,他还会抄起烟袋锅,狠狠地朝脑袋砸下来,吓得“淘气包”爹一声妈一声地闭上了眼睛,可那烟袋锅没等到脑瓜皮,立马就收回去了,换成了祖大伯的手指头,轻轻地弹了个“脑瓜崩”。
祖大伯的嘴里还会继续发着狠:“还丢不丢人了?现不现眼了?”
“不了!不了!再也不敢了!”
这工夫,祖大伯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儿。
随后,他便从瓜篓里掏出几个熟透的瓜来,对“淘气包”说:“吃吧,吃吧,再馋,就来找大伯,还能不给你瓜吃?”
祖大伯的招法很灵,凡被他逮住过的“淘气包”,没有一个再来偷他的瓜了。
清晨,天刚麻麻亮,祖大伯就踩着露水,进地“下”瓜了。他的手麻利得很,用不上一袋烟的工夫,就把两大瓜篓子装得满满的。那瓜,个顶个的都喷着香气,没有一个是“二八愣”。他摘瓜,可不是用鼻子挨个儿去闻的,全凭那双眼睛。
祖大伯用带着露水的鲜蒿,将瓜篓苫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到了集市后,可以保住瓜的鲜气,让买瓜的人吃得更爽口。
祖大伯特意挑了几个不同品种的瓜,放在了小柳条筐里。他告诉我,不同品种的瓜,辨别熟不熟,和熟的程度、法子,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要闻香气,有的要掂分量,有的要看成色,有的要听声音。其中,还有许多的门道儿,比如,“顶心红”,那瓜顶,有个圆圆的“瓜帽”,如果用手一按,是软的,那瓜就熟透了;倘若,硬硬的,即便有微香,也没有熟到份儿。还有,若是“白糖罐”,用手一摇,里面直咣当,那瓜,就是熟过了劲,泻了膛,不可心了,等等。
祖大伯捡起一个长得歪歪扭扭的“八里香”,“啪”的一声掰开了,笑着说:“别看它长得不起眼,瓜,越丑越甜,你尝尝!”果然,他说的一点不假。
祖大伯不仅让我放开肚子过瓜瘾,还隔三差五地送瓜给邻居们尝鲜。他知道窦奶奶牙不好,送去的,都是左挑右拣又香又甜的面瓜。他说:“窦奶奶孤苦伶仃的,吃瓜不能忘了她!”而祖大伯自己,却舍不得吃瓜。
别人开瓜园,都会赚得很滋润。祖大伯种瓜,几乎赚不了几个子儿,只落得个左邻右舍一起吃瓜,和人们对他好心眼儿的念想。
这是远去的童年记忆。
然而,无论身处何方,每到瓜园飘香的时节,总会想起祖大伯那亲切的笑容,想起故乡的瓜香……
发稿/沙群[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