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以来,我国肉类生产持续增长,2014年肉类总产量突破870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随着肉类产量的增加,人均肉类占有水平稳步提高,市场供应充裕,肉价趋稳。规模企业稳步发展,产品质量有所提升。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规模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的粗放式扩张已经结束,正向精细化升级;传统行业的投资相对饱和,进入技术改造升级期;出口成本上升,全球需求不振。因此,给肉类产业“十三五”做好科学的规划,对于中国整个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中国肉类产业的机遇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质量安全广受关注、产业政策方向明确、法治保障有望加强。特别是2015年10月新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将为“十三五”时期的肉类食品生产经营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当然,“十三五”时期,我国肉类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主要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保障供应资源不足、肉类进口竞争加剧、结构调整阻力增大。总之,受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肉食供应的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饲料资源将继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蛋白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仍将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我国肉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亿吨,但肉类总产量只能达到9000万吨左右,大约有1000万吨的供求缺口要靠进口来弥补。
因此,“十三五”应该以促进畜禽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居民肉食消费为目标,充分发挥肉类加工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和完善肉类食品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保障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看,在推动我国肉类产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还要使得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2020年9000万吨的大目标下,协调好猪肉和其他肉类的比例关系,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产量可分别为5490万吨、1890万吨、810万吨、630万吨和180万吨,占比分别为61:21:9:7:2。
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4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40%,冻肉占比维持在20%左右。
要想实现“十三五”的目标,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支持。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畜禽屠宰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全面完成屠宰管理职能转变、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制定“畜禽屠宰法”的工作。通过依法加强屠宰行业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变我国小微屠宰企业过多、现代化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过低的现状。
从我国国情出发,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要以确保肉类食品安全为核心,依法对中小企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二,应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
当前,规模以上企业畜禽屠宰量及病害肉无害化处理量下降,意味着市场上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的增加。只有严厉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才能增加安全、健康、优质肉类的供应,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对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要提升肉类贸易开放度,通过扩大贸易推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球资源再平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进口贸易管理,严厉打击肉类走私,防止低价未经检疫检验肉品对我国畜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业的冲击。建议加大监管力度,严惩非法经营者,同时要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以无害化处理为依据发放病死畜禽保险。
为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要大力加强肉食消费领域的科普宣传。配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向广大消费者普及肉类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对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等不合格肉品的认知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肉类食品安全治理。
第三,加大对肉类加工业提档升级的政策扶持。
针对肉类产业目前资产负债率上升,成本费用加大,税负有所加重的现状,为了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业,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向中高端升级,建议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财政政策及资金渠道,对肉类加工产业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明确涉农资金用于肉类加工业提档升级的比例。
第四、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加强对肉类加工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企业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诉求。强化对肉类加工业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发布,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发布渠道,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建议在“ 十三五”期间,发挥行业组织的综合优势,推进肉类加工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参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出口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规模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的粗放式扩张已经结束,正向精细化升级;传统行业的投资相对饱和,进入技术改造升级期;出口成本上升,全球需求不振。因此,给肉类产业“十三五”做好科学的规划,对于中国整个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千方百计保供应
中国肉类产业的机遇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质量安全广受关注、产业政策方向明确、法治保障有望加强。特别是2015年10月新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将为“十三五”时期的肉类食品生产经营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当然,“十三五”时期,我国肉类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主要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保障供应资源不足、肉类进口竞争加剧、结构调整阻力增大。总之,受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肉食供应的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饲料资源将继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蛋白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仍将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农业部预测,2020年我国肉食需求总量将达到1亿吨,但肉类总产量只能达到9000万吨左右,大约有1000万吨的供求缺口要靠进口来弥补。
因此,“十三五”应该以促进畜禽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居民肉食消费为目标,充分发挥肉类加工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和肉品流通的紧密衔接,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和完善肉类食品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肉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保障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看,在推动我国肉类产量的稳步增长的同时,还要使得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在2020年9000万吨的大目标下,协调好猪肉和其他肉类的比例关系,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产量可分别为5490万吨、1890万吨、810万吨、630万吨和180万吨,占比分别为61:21:9:7:2。
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冷鲜肉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热鲜肉销售比例降到4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高到40%,冻肉占比维持在20%左右。
政策措施应及时跟进
要想实现“十三五”的目标,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支持。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畜禽屠宰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全面完成屠宰管理职能转变、制定《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制定“畜禽屠宰法”的工作。通过依法加强屠宰行业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变我国小微屠宰企业过多、现代化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过低的现状。
从我国国情出发,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要以确保肉类食品安全为核心,依法对中小企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第二,应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
当前,规模以上企业畜禽屠宰量及病害肉无害化处理量下降,意味着市场上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的增加。只有严厉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才能增加安全、健康、优质肉类的供应,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对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要提升肉类贸易开放度,通过扩大贸易推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球资源再平衡;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进口贸易管理,严厉打击肉类走私,防止低价未经检疫检验肉品对我国畜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业的冲击。建议加大监管力度,严惩非法经营者,同时要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以无害化处理为依据发放病死畜禽保险。
为打击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上市,要大力加强肉食消费领域的科普宣传。配合《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向广大消费者普及肉类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对病害肉、劣质肉、走私肉等不合格肉品的认知能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肉类食品安全治理。
第三,加大对肉类加工业提档升级的政策扶持。
针对肉类产业目前资产负债率上升,成本费用加大,税负有所加重的现状,为了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业,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向中高端升级,建议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财政政策及资金渠道,对肉类加工产业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明确涉农资金用于肉类加工业提档升级的比例。
第四、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加强对肉类加工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企业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诉求。强化对肉类加工业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发布,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发布渠道,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建议在“ 十三五”期间,发挥行业组织的综合优势,推进肉类加工业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参与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加快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