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癞蛤蟆,学名蟾蜍,中国古代医书上有很多有关它的记载,干蟾蜍、蟾皮有解毒、止疼等作用。有毒的蟾酥也有强心解毒、治疗恶肿的作用。
杨鸣泽小时候手被毛毛虫蛰了,红肿得厉害。杨鸣泽的爷爷是小有名气的中医,他把癞蛤蟆口中的唾液抠出来,抹在杨鸣泽的手上,两三分钟后红肿就消了。
原来只要不碰到癞蛤蟆的毒液,癞蛤蟆也不是那么可怕,还有治疗作用。小鸣泽从此跟着爷爷琢磨起癞蛤蟆来。有一天,癞蛤蟆从杨鸣泽手中挣脱了,却在他的手里留下黑乎乎的东西,他拿给爷爷看,爷爷说这是癞蛤蟆蜕的壳。
能让杨呜泽发财致富的,就是他说的蟾蜍壳,也叫蟾衣。据说药王孙思邈曾经说过:蟾衣治恶肿,神也。《本草纲目》有“蟾衣可除恶疾”之说。但是,要想得到蟾衣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图1)
杨鸣泽为了寻找蟾衣,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转悠,悄悄地跟踪癞蛤蟆。但是找来找去,也没找到蟾衣。后来他把癞蛤蟆捉回来,养在家里面观察。
杨鸣泽连续观察了四五天。他发现一只癞蛤蟆的颜色变浅了,是不是它蜕过皮了呢?可是左找右找,哪里也没有蜕下来的皮。紧接着,他发现一只癞蛤蟆的背部裂开一道缝,癞蛤蟆果然是在蜕皮,不是一只在蜕,同时抓回来的几只都在蜕。
蟾蜍虽然到处都是,可了解它习性的人并不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饶定齐长期存野外从事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他也是偶然在一次制作标本时见过蟾蜍蜕衣,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癞蛤蟆是两栖类动物,幼年时生活在水中,成年后虽然到陆地生活,但需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如果五六天都处于干燥环境中,癞蛤蟆就要靠蜕皮来保持皮肤湿润。通过观察发现,将要蜕皮的癞蛤蟆皮肤起皱,肚子鼓胀,趴着不动。出现这些症状的癞蛤蟆就要开始蜕皮了。
杨鸣泽看见癞蛤蟆把蜕下来的蟾衣送到了嘴里。难怪人们没见过癞蛤蟆蜕下的皮,原来它是边蜕边吃。等杨鸣泽从癞蛤蟆嘴里抢出蟾衣,那件蟾衣已经不成样子了。即使不等它吃到嘴里,蟾衣剥下来也是一团碎皮。怎么办呢?
杨鸣泽发现只要把癞蛤蟆放到水桶里,癞蛤蟆蜕皮时忙着划水就无法吃到蜕皮,而且蜕皮也在水中舒展开了。但总不能让蟾衣就这样漂浮在水里,怎么让它成形呢?
很长时间,杨鸣泽没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夏天,他看见蜘蛛在网上来回地爬动。这给了杨鸣泽启发,他立刻找来一块尼龙网,兜着蟾皮在水中拼合成形,一张有模有样的蟾衣就做成了。杨鸣泽制作出了古代医书中所说的宝贝,可是怎样用它发财致富呢?(图2)
杨鸣泽决定人工养殖蟾蜍。他承包了一个废旧鱼塘,在水塘里放养些小鱼小虾,晚上用灯光引来飞蛾、蚊虫等,以解决饲料问题。
因为养殖的密度比自然界里的蟾蜍密度要高得多,鱼虾、飞虫不够蟾蜍吃的,杨呜泽只好到远处去抓虫子来补充。但是,对这些送到嘴边的美味,癞蛤蟆似乎看都懒得看一眼。
因为蛙类的眼睛分辨不出颜色,它们只靠猎物的移动来锁定目标捕食。所以,癞蛤蟆基本不吃死的东西。这可给杨鸣泽出了难题,哪里有那么多活食呢?杨鸣泽只好买人家养殖的蚯蚓,这些活动的虫子倒是能引起癞蛤蟆的兴趣,它们吃得津津有味。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杨鸣泽发现靠养殖癞蛤蟆致富是件不可能的事。
市场上一千克蚯蚓的价格三四十元以上,癞蛤蟆要养殖三四年才能采蟾衣,这样的养殖显然赔钱。
看着喂不起的小东西们越来越瘦,杨鸣泽迫不得已,只好承认自己养殖失败了,把快要饿死的癞蛤蟆放生到野外一看着从小养大的癞蛤蟆一只只跑了出去,他心里很难过。
放生后,杨鸣泽每天还去看看癞蛤蟆,却发现它们越来越壮实了,这情景让他脑子里突然又闪过一个念头。
杨鸣泽家村子附近有很多田埂、沟渠,非常适宜癞蛤蟆生长,他干脆把剩下的癞蛤蟆分给各家各户,分散到各家的田里去吃害虫。等它们长大了,采集完蟾衣再放回田里。巧用自然资源,让他又重新抬起了信心。
蟾蜍制成的中药中,干蟾蜍和蟾皮都是杀生取皮得到的。而杨鸣泽做蟾衣,不伤害癞蛤蟆,就能得到蟾衣。杨鸣泽准备把蟾衣送到药店去,可没想到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他面前。(图3)
蟾皮与蟾衣有很大区别,蟾皮上的毒腺有毒,不能随便吃,必须谨遵医嘱。虽然古书上讲蟾衣是好东西,但是药店的人说,到底治什么,疗效怎么样,并不清楚,所以不收蟾衣。药店的中医大夫告诉他,首先要做个毒理实验。杨鸣泽到上海中药研究所,所长说一个慢性毒性实验,需要十几万元。
没有实验结果,蟾衣就不是宝物,而是废物了。作为一个农民,既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医药学知识,他犯了致富创业的大忌。现在,出路有两条,或者改变项目,或者改变自己。杨鸣泽执拗地决定借钱做实验,他每天十几个小时跟别人学知识。实验结果最终表明蟾衣无毒,而意外的收获是,几年问,农民杨呜泽居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很多医疗机构都开始研究蟾衣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用人的瘤体培养出癌细胞,用分离出来的癌细胞作药物试验,结果表明蟾衣对癌细胞的杀伤力高达77%。
此时,杨鸣泽前前后后花在各种实验上的费用已达50多万元。亲戚朋友那里他都借遍了,妻子不得不出去找工作,靠每月挣回来的400元钱维持家庭生活,以至于冬天到了,都没钱给孩子买双棉鞋。
妻子忍受不了这种没有前景的生活,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妻子的出走让杨鸣泽非常失落。挣不到钱,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虽然他的研究已经让蟾衣有了销路,却远没有实现原来的梦想。因为蟾衣的制作太费时间了,不可能大批生产。
到这时杨呜泽才发现,照他这种速度,70年也做不出他预想的蟾衣量。靠做蟾衣挣大钱,到头来还是一句空话。
海门市原科委主任张康对杨鸣泽说,蟾衣是给人吃的,不是给人家看的,你何必做得那么漂亮,那么工整?
一句话使杨呜泽豁然开朗,不必将蟾衣放在水中漂洗,不必加工成有头有尾的完整蟾衣。他把蟾衣连同分泌物一起剥下来,直接制成团状的。不仅效率提高了50多倍,而且更多地保留了有效成分。杨鸣泽现在每年能收获近半吨蟾衣,终于艰难地实现了他当初的梦想。(图4)
杨鸣泽成功了,很多人要向杨呜泽学技术。杨呜泽却告诉他们,我可以免费教技术,但想靠这个致富行不通。
因为蟾衣目前还没有正式进入药典,蟾衣还不能大批量地做成正式药品,所以现在主要还是用于科学研究,需求量十分有限。
杨呜泽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蟾蜍的养殖、蟾衣的制作,终于取得喜人的成果。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围绕蟾衣开发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初步形成。他发明的“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制剂”的发明专利被纳入知识产权局出版的《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第一卷。杨呜泽人选“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之一”。
杨鸣泽小时候手被毛毛虫蛰了,红肿得厉害。杨鸣泽的爷爷是小有名气的中医,他把癞蛤蟆口中的唾液抠出来,抹在杨鸣泽的手上,两三分钟后红肿就消了。
原来只要不碰到癞蛤蟆的毒液,癞蛤蟆也不是那么可怕,还有治疗作用。小鸣泽从此跟着爷爷琢磨起癞蛤蟆来。有一天,癞蛤蟆从杨鸣泽手中挣脱了,却在他的手里留下黑乎乎的东西,他拿给爷爷看,爷爷说这是癞蛤蟆蜕的壳。
能让杨呜泽发财致富的,就是他说的蟾蜍壳,也叫蟾衣。据说药王孙思邈曾经说过:蟾衣治恶肿,神也。《本草纲目》有“蟾衣可除恶疾”之说。但是,要想得到蟾衣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图1)
杨鸣泽为了寻找蟾衣,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转悠,悄悄地跟踪癞蛤蟆。但是找来找去,也没找到蟾衣。后来他把癞蛤蟆捉回来,养在家里面观察。
杨鸣泽连续观察了四五天。他发现一只癞蛤蟆的颜色变浅了,是不是它蜕过皮了呢?可是左找右找,哪里也没有蜕下来的皮。紧接着,他发现一只癞蛤蟆的背部裂开一道缝,癞蛤蟆果然是在蜕皮,不是一只在蜕,同时抓回来的几只都在蜕。
蟾蜍虽然到处都是,可了解它习性的人并不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饶定齐长期存野外从事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他也是偶然在一次制作标本时见过蟾蜍蜕衣,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癞蛤蟆是两栖类动物,幼年时生活在水中,成年后虽然到陆地生活,但需要保持皮肤的湿润。如果五六天都处于干燥环境中,癞蛤蟆就要靠蜕皮来保持皮肤湿润。通过观察发现,将要蜕皮的癞蛤蟆皮肤起皱,肚子鼓胀,趴着不动。出现这些症状的癞蛤蟆就要开始蜕皮了。
杨鸣泽看见癞蛤蟆把蜕下来的蟾衣送到了嘴里。难怪人们没见过癞蛤蟆蜕下的皮,原来它是边蜕边吃。等杨鸣泽从癞蛤蟆嘴里抢出蟾衣,那件蟾衣已经不成样子了。即使不等它吃到嘴里,蟾衣剥下来也是一团碎皮。怎么办呢?
杨鸣泽发现只要把癞蛤蟆放到水桶里,癞蛤蟆蜕皮时忙着划水就无法吃到蜕皮,而且蜕皮也在水中舒展开了。但总不能让蟾衣就这样漂浮在水里,怎么让它成形呢?
很长时间,杨鸣泽没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夏天,他看见蜘蛛在网上来回地爬动。这给了杨鸣泽启发,他立刻找来一块尼龙网,兜着蟾皮在水中拼合成形,一张有模有样的蟾衣就做成了。杨鸣泽制作出了古代医书中所说的宝贝,可是怎样用它发财致富呢?(图2)
杨鸣泽决定人工养殖蟾蜍。他承包了一个废旧鱼塘,在水塘里放养些小鱼小虾,晚上用灯光引来飞蛾、蚊虫等,以解决饲料问题。
因为养殖的密度比自然界里的蟾蜍密度要高得多,鱼虾、飞虫不够蟾蜍吃的,杨呜泽只好到远处去抓虫子来补充。但是,对这些送到嘴边的美味,癞蛤蟆似乎看都懒得看一眼。
因为蛙类的眼睛分辨不出颜色,它们只靠猎物的移动来锁定目标捕食。所以,癞蛤蟆基本不吃死的东西。这可给杨鸣泽出了难题,哪里有那么多活食呢?杨鸣泽只好买人家养殖的蚯蚓,这些活动的虫子倒是能引起癞蛤蟆的兴趣,它们吃得津津有味。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杨鸣泽发现靠养殖癞蛤蟆致富是件不可能的事。
市场上一千克蚯蚓的价格三四十元以上,癞蛤蟆要养殖三四年才能采蟾衣,这样的养殖显然赔钱。
看着喂不起的小东西们越来越瘦,杨鸣泽迫不得已,只好承认自己养殖失败了,把快要饿死的癞蛤蟆放生到野外一看着从小养大的癞蛤蟆一只只跑了出去,他心里很难过。
放生后,杨鸣泽每天还去看看癞蛤蟆,却发现它们越来越壮实了,这情景让他脑子里突然又闪过一个念头。
杨鸣泽家村子附近有很多田埂、沟渠,非常适宜癞蛤蟆生长,他干脆把剩下的癞蛤蟆分给各家各户,分散到各家的田里去吃害虫。等它们长大了,采集完蟾衣再放回田里。巧用自然资源,让他又重新抬起了信心。
蟾蜍制成的中药中,干蟾蜍和蟾皮都是杀生取皮得到的。而杨鸣泽做蟾衣,不伤害癞蛤蟆,就能得到蟾衣。杨鸣泽准备把蟾衣送到药店去,可没想到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他面前。(图3)
蟾皮与蟾衣有很大区别,蟾皮上的毒腺有毒,不能随便吃,必须谨遵医嘱。虽然古书上讲蟾衣是好东西,但是药店的人说,到底治什么,疗效怎么样,并不清楚,所以不收蟾衣。药店的中医大夫告诉他,首先要做个毒理实验。杨鸣泽到上海中药研究所,所长说一个慢性毒性实验,需要十几万元。
没有实验结果,蟾衣就不是宝物,而是废物了。作为一个农民,既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医药学知识,他犯了致富创业的大忌。现在,出路有两条,或者改变项目,或者改变自己。杨鸣泽执拗地决定借钱做实验,他每天十几个小时跟别人学知识。实验结果最终表明蟾衣无毒,而意外的收获是,几年问,农民杨呜泽居然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很多医疗机构都开始研究蟾衣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用人的瘤体培养出癌细胞,用分离出来的癌细胞作药物试验,结果表明蟾衣对癌细胞的杀伤力高达77%。
此时,杨鸣泽前前后后花在各种实验上的费用已达50多万元。亲戚朋友那里他都借遍了,妻子不得不出去找工作,靠每月挣回来的400元钱维持家庭生活,以至于冬天到了,都没钱给孩子买双棉鞋。
妻子忍受不了这种没有前景的生活,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妻子的出走让杨鸣泽非常失落。挣不到钱,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虽然他的研究已经让蟾衣有了销路,却远没有实现原来的梦想。因为蟾衣的制作太费时间了,不可能大批生产。
到这时杨呜泽才发现,照他这种速度,70年也做不出他预想的蟾衣量。靠做蟾衣挣大钱,到头来还是一句空话。
海门市原科委主任张康对杨鸣泽说,蟾衣是给人吃的,不是给人家看的,你何必做得那么漂亮,那么工整?
一句话使杨呜泽豁然开朗,不必将蟾衣放在水中漂洗,不必加工成有头有尾的完整蟾衣。他把蟾衣连同分泌物一起剥下来,直接制成团状的。不仅效率提高了50多倍,而且更多地保留了有效成分。杨鸣泽现在每年能收获近半吨蟾衣,终于艰难地实现了他当初的梦想。(图4)
杨鸣泽成功了,很多人要向杨呜泽学技术。杨呜泽却告诉他们,我可以免费教技术,但想靠这个致富行不通。
因为蟾衣目前还没有正式进入药典,蟾衣还不能大批量地做成正式药品,所以现在主要还是用于科学研究,需求量十分有限。
杨呜泽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蟾蜍的养殖、蟾衣的制作,终于取得喜人的成果。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围绕蟾衣开发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初步形成。他发明的“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制剂”的发明专利被纳入知识产权局出版的《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第一卷。杨呜泽人选“建国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