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一升高,大半个英国就“半瘫痪”了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7月,创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最炎热月份的历史纪录
  “英国怎么也这么热?!”
  一落地伦敦。从上海来的朋友就忍不住抱怨。他们一家本想利用暑期来看望在这里读书的大儿子,同时带10岁的小儿子来避暑。没想到,却偏偏赶上了一个罕见的英伦炎夏。
  刚刚过去的7月,创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最炎热月份的历史纪录,气温一度突破了38.5℃。伴随高温的,还有干旱——英国多个地区从5月底开始,已经连续50多天没有降雨。
  这在中国人听来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但要知道,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夏天则是英伦三岛最好的季节,特别凉爽舒适。记得2008年夏天我刚到英国时,夜里甚至要开暖气才能入睡。英国人家里基本都没有空调,不少人家甚至连电扇都没有,有些年份的夏天平均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
  突如其来、措手不及的高温,正在“烤验”着英国。
  伦敦地铁也是没有空调的,而且由于使用年限过长,通风系统不太完善,每天高峰时段挤地铁的通勤族,因此在社交媒体上怨声载道——基本上,下了地铁,人就彻底湿透了。不少地铁站门口甚至张贴了告示,提醒乘客“自备水降温”。
  持續高温让英国整个交通系统都大受影响。因为高温导致轨道膨胀,火车和地铁出于安全考虑都减速行驶,误点成为家常便饭。
  英国的大部分医院也没有安装空调,一些病房的气温高达30摄氏度,让病人和家属大呼“受不了”。英国人于是纷纷去超市抢购电风扇,又导致风扇脱销。
  有英国网友评论说,温度一升高,大半个英国就“半瘫痪”了!
  上海来的朋友,到伦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儿子,让他赶快去商场买个空调。
  在中国人看来,夏天装一台空调实在是太正常的事,但对于注重环保和节俭的英国人来讲,一热就装空调,有点太“土豪”。英国人“战高温”,另有“高招”。
  比如,他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涌向公园。带着铺巾和食物,往树下一铺,围坐野餐,谈天说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荫凉。
  年轻人和小情侣也像中国人一样,喜欢看电影、逛购物中心、去游泳,避暑玩乐两不误。
  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是,这场高温引发了媒体和民众对于气候变暖和环境危机的空前关注。有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应对全球暖化。到2040年,“热浪”将成为英国夏天的常态,凉爽的夏天将从此不复存在。
  这才是经历“热浪”之后,最有价值的反思。装空调固然可以暂时缓解热度,但长期来看,这不是一种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对抗炎夏的办法。高温,不只是一时之痛,更警示着攸关未来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近段时间,关于北京南站成为“北京难站”的各类新闻和评论成为舆论热点。媒体报道北京南站候车与人流疏散设计不合理。晚间公共交通供需矛盾突出、黑车狷獗、出租车坐地起价等问题,直击公众的情绪痛点,引发朋友圈“刷屏”。面对“全网爆发”的吐槽。北京市多部门和铁路系统联合行动起来,针对重要“槽点”现场办公,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和方案,如加强执法与管理、地铁运营时间延长、增开夜间公交线路,等等。未来相关部门“齐抓
中国有超过200万的孤独症儿童,能否在适龄期顺利入学,并在入学后接受良好的融合教育,不仅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也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找班主任、找校长、找教育局,2016年2月19日至今,罗芳(化名)都在找人和求人的路上,因为上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她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小宇(化名)再一次被学校“退”了回来。  上小学2年来这已经是小宇第三次被学校“退回”了。原因都是“管不住”、“在课堂上大吵大叫”、“影响
摘要: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视各个层面的科学研究,从2013年提出由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跃升,即智慧教育1.0时代,主要完成了智慧教育管理机构改革、制定了智慧教育顶层规划设计、建立了智慧教育科学管理体系、促进了智慧教育环境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了智慧教学能力。2018年,随着《海淀区智慧教育2.0时代发展战略》发布,海淀智慧教育进入2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80后”阮氏芳簪来北京已经10年整了。  如今,除了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后,她还在北京大学从事越南语教学工作。  “更多地了解中国以及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越南”,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这,也是许多越南青年在北京学习、生活的缩影。  追剧追到北京  阮氏芳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从小在越南河内长大,和很多中国孩子一样,她也看1986
第一章  二月二,龙抬头。我父亲选择这一天开工盖楼。  一大早,村里瓦工走过来,准备放线挖地基。我父亲买来一大盘炮仗,解开了,点着了,“噼里啪啦”一阵猛炸,响声四散开来。他手持一把铁锨,要挖地基的头一锨土。是一把崭新的铁锨,两天前赶集新买的,顺便买回头的还有二尺红洋布。红洋布系在锨把子上,招展出一片红彤彤的喜色。红光映照在我父亲脸上,同样是一片红彤彤的喜色。或许新锨不吃土,或许我父亲年岁大力气弱,
一只袋鼠突然从路边草丛中蹿出,一脚就把她踹翻在地,随后,袋鼠对她进行了疯狂的殴打  在一些国际性赛事里,总能见到澳大利亚观众举着大大的黄色充气袋鼠,为本国选手加油助威,这一幕已经成为一些赛场上的标配。袋鼠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的标志,不过在澳大利亚,人们却对这种动物不怎么待见。  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当地居民提起袋鼠时,大多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我并不讨厌袋鼠,但前提是别影响我的生活。”在雅拉河
从直播飙车到“造人”,从直播屠杀动物到表演生吃奇特物品,从直播“偷拍空姐”到言语引诱未成年人……要阻止低俗和恶劣的直播内容,从监管角度看的确有许多难题要克服。  要弄清谁对“问题直播”负责,就要先弄清楚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不外乎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签约模式,直播平台与网络主播签订了劳动合同,主播为该平台服务,平台则向其支付一定劳动报酬。在这种雇佣关系下适用劳动法。如果主播出现了
几年前,我在一个名叫鲁迪·马塔尼的著名鳞翅类昆虫学家的指导下,为一个自然资源保护团体培育蝴蝶。  麻烦的是,我对蝴蝶的了解并不多,我以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鸟类和蜥蜴。  因为研究资金少得可怜,再加上我刚争得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所以忙得无法两头兼顾。  在马塔尼博士找到我之前,我已经打算搬回奥斯汀市与母亲一起居住。所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根救命稻草。  我正在培育的蝴蝶是几年前被估计要灭绝的蝴蝶品种
恩里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马普托后认识的第一名黑人司机,他载我们办事的那两天,是本刊记者印象中在当地唯一没有受到交通拥堵影响的日子。  40岁的恩里17年前从北部家乡德尔加杜角省(Carbo Delgado)彭巴市(Pemba)来到马普托打工,2000年开始当起了司机。五年前,在换了几家老板后他最终选择了一家中国企业,而他的踏实和忠诚也赢得了这家企业的赏识,恩里渐渐成为了这附近出名的老司机。 
“仅2015年一年,瑞士邮政就寄送了250万件中国来的小型网购包裹,数量比2014年整整翻了一番”  十多年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专著《世界是平的》,准确洞见了科技进步给地球村里带来的新情况。十多年后,热衷于网购的“剁手党”们已切身感受到了地球到底有多平。  在这股海淘之风中,中国人买澳洲的奶粉、日本的化妆品、英国的红茶、德国的厨具,将自己的电子购物车里塞得满满的。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