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再媒介化叙事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媒介化是传播学的一个术语,指一种媒介在另一种媒介中的再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再媒介化手段有意义地融合了电影、粤剧、舞蹈、武术、绘画等多媒介,从而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呈现出“以情叙事”“以情塑人”“融舞于武”“融技于艺”“融画于影”的艺术特征.这种再媒介化叙事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戏曲之虚和电影之实相融,既使新媒介——粤剧电影变得透明,又传播了传统文化媒介,尤其是粤剧的艺术美.
其他文献
三宅唱作为日本当下的新生代导演,其具有鲜明的、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镜头语言特点,“表层影像”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尝试打破视觉冲击和意识形态的壁垒,尝试重新唤起电影和观众丰富的想象力.这种“表层影像”的叙事风格和镜头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题材内容上打破二元困境的选择;表达方式上构建客观平实的独特记录和表达形式;叙述语言上采用从静态到交互的隐喻性情感表达;叙事策略上借助作者性表现凸显表层影像的表达.
法国当代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关于“技术为核心”的时间与技术的理论思考,为人类带来的正是基于历史境遇之中技术发展形态与人类命运关切的联结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技术化存在影响制约下的科幻电影,既表现出了影像视觉艺术背后的文化关怀自觉,又在技术困局存证的伦理忧思中,显现出差异化的伦理症候.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问题显隐,既可以为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发展实现伦理预警的可能,又能在技术哲学化的反思之中,达到负责任道德向善的科技伦理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已超过百年的历史,在文化传承方面,近几年的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聚焦“物”“技”“精神”三个内容;在文化传播的定位方面,呈现高冷路线和群众路线两种类型,其中群众路线更加受欢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创新方面有三条路径,分别是:新风格,叙事风格通俗、幽默、多变;新视角,题材选择从“大”到“小”;新传播,网络播出效果显著.通过创新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纪录片,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与德勒兹、朗西埃相比,巴迪欧始终像个业余的电影理论家.因为他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质问与思考,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电影作为哲学实验》和《电影的虚假运动》是巴迪欧在1933年与德尼·莱维创办《电影艺术》杂志时期所写,也是他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因为国内一直未有这两篇文章的翻译,导致学界对于巴迪欧这一时期的电影美学思想研究存在断层.本文试图以这篇文章作为讨论对象,深度剖析巴迪欧电影美学思想.
粤剧《白蛇传·情》由舞台走向银幕,运用电影叙事手法,通过影像技术加持,成功地将“戏”与“影”及“情”与“景”融为一体,彰显了戏曲艺术的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展示出传统艺术在大众消费时代的自我突围,有力提升了戏曲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和戏曲电影在市场运作中的活跃度,为戏曲电影的创作传播提供了经验参考.戏曲电影这一中国独有的类型片,历经百余年的艺术形式建构,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发展.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力,消除历史文本的“固化”,使历史记忆缝合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预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