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对农村中的传统村镇进行规划也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要求传统村镇的规划也要适时面临转型。在这之中感应空间规划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规划效果。通常来说感应空间规划师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制定的,即一定的感应空间通常会影响一定空间中的人的行为。而在我国的众多传统村镇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感应空间规划的进行是必要的。本文以湖南的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为案例,分析了传统存在感应空间规划的具体内容。
一、感应空间概述
感应空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感应空间的应用过程中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出现也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感应空间理论并使其在城市规划、商业布局、村镇规划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遵循映象一决策一行为这一流程。即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目前感应空间在传统村镇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位选择、路线选择、信息流分析等方面。
二、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
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规划工作,这项工作通过会涉及到传统村镇的核心建筑、核心场所、交通网、民居建筑等方面的规划。以下以湖南省为例子,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进行了分析。
1.核心建筑规划
核心建筑规划是传统村镇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核心建筑在传统村镇的几何中心和心理中心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间规划中较为常见的核心建筑有祠堂、祖屋、神庙、鼓楼、宝塔、戏台、议事堂、清真寺等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村镇中这种类型的核心建筑往往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并且成为人们心理生活空间的核心之一并且在此基础上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例如祠堂就是中国传统村镇中的核心建筑之一。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两个联系极为紧密的概念,传统村镇的居民的关系通常都会以血缘为中心而展开。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村镇中其空间布局往往都会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散。但是由于不同的传统村镇其地质、环境、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种以祠堂为中心的辐散和扩展往往也不是均质和等半径的,因此也导致了传统村镇中的核心建筑并不一定处于当地的空间布局的几何中心。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祠堂在传统村镇居民中“中心”的心理地位,这意味着祠堂对于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空间影响能够构成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磁场的区域,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心理场,在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场中祠堂始终是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例如湖南著名的黄家大屋就是较为经典的核心建筑,黄家大屋兴建与明朝末年,其建筑由五层天井和五个神堂构成。黄家大屋由于受到当地的地形影响其建筑向西翼扩展明显,因此从物理学上开黄家大屋并不是规则的几何中心。但是当地的村镇居民仍然会将黄家大屋作为传统村镇中最为神圣的部分来看待并且认为是黄家大屋的良好定位促使了村落的顺利扩大和家族人口繁衍的兴旺。这充分说明了黄家大屋在当地村镇居民中心理生活空间中的重要作用,即心理场作用。
2.核心场所规划
在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间中构成当地居民精神空间的主体要素除了上述的核心建筑之外,核心场所也是影响传统村镇居民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湖南许多传统村镇中的广场、墟场、井台、池塘、晒场、大树等核心场所都会长时期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并且通常也是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生活空间重心。众所周知在湖南的传统村镇中广场、墟场、井台、池塘、晒场、大树等核心场所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往往也会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同时也会成为传统村镇居民的重要心理生活空间。通常来说在许多湖南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都会根据当地习惯保留一株或数株大树并且将其视为村镇的重要标志。这些村镇内的大树一方面给以给当地居民或者过往行人避日歇凉、挡风遮雨并且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当地居民谈天说地、聚会议事的场所。因此在这两种职能的共同影响下大树则成为了当地村镇凝聚空间的象征并且成为了当地居民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在一部分湖南的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还会将大树作为保护神来对待,从而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大树在当地居民的心理生活空间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在湖南的部分苗族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还保持着自古以来的崇拜枫树的传统,当地居民会将枫树视为万物之源并且将枫树作为村镇图腾加以崇拜和保护,并且会在有高大枫树的地方设立祭坛同时作为当地居民公共活动中心场所。另外,在部分湖南的传统村镇中樟树、池塘等场所往往也会成为居民感应空间的中心。例如部分湖南传统村镇会将村镇的建筑以池塘为中心进行分布与规划,并且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池塘是吉祥的象征并且被称为龙池。樟树在不同的传统村镇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也称为了当地传统村镇的核心场所并且往往也是当地居民难以忘怀的精神生括空间所在。
3.交通网规划
众所周知传统村镇中的感应空间的大小通常会与当地的交通网存在着较大联系。由于交通网是传统村镇活动的结点并且也时常也是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間中心。因此交通网的合理规划可以给传统村镇的居民的感应空间进行相应的延伸。以湖南的王村为例,由于王村一直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因此在湘西一直是重要的村镇,于是王村居民的感应空间也随着交通网的不断延伸而得到相应的扩展。
4.民居建筑规划
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传统村镇其乡土环境、地方文化都会促使当地的民居建筑存在较大的独特性和地方风格。由于湖南处于我国的丘陵带因此山地较多,这导致了当地的民居建筑呈现着高低错落状的排列,而湘西少数民族的飞檐翘角、色彩绚丽、造型别致的吊脚楼,也在体现在这传统村镇感应空间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族风情,因此也成为了当地传统村镇的重要感应空间的之一。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传统村镇的空间感应规划得到了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村镇规划人员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村镇的空间规划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考察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村镇空间感应规划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J].地理研究.1999,1(1):52-54
关键词: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要求传统村镇的规划也要适时面临转型。在这之中感应空间规划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规划效果。通常来说感应空间规划师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制定的,即一定的感应空间通常会影响一定空间中的人的行为。而在我国的众多传统村镇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感应空间规划的进行是必要的。本文以湖南的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为案例,分析了传统存在感应空间规划的具体内容。
一、感应空间概述
感应空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感应空间的应用过程中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出现也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感应空间理论并使其在城市规划、商业布局、村镇规划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遵循映象一决策一行为这一流程。即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目前感应空间在传统村镇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区位选择、路线选择、信息流分析等方面。
二、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
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规划工作,这项工作通过会涉及到传统村镇的核心建筑、核心场所、交通网、民居建筑等方面的规划。以下以湖南省为例子,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进行了分析。
1.核心建筑规划
核心建筑规划是传统村镇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核心建筑在传统村镇的几何中心和心理中心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间规划中较为常见的核心建筑有祠堂、祖屋、神庙、鼓楼、宝塔、戏台、议事堂、清真寺等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传统村镇中这种类型的核心建筑往往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并且成为人们心理生活空间的核心之一并且在此基础上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例如祠堂就是中国传统村镇中的核心建筑之一。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两个联系极为紧密的概念,传统村镇的居民的关系通常都会以血缘为中心而展开。因此在这样的传统村镇中其空间布局往往都会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散。但是由于不同的传统村镇其地质、环境、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种以祠堂为中心的辐散和扩展往往也不是均质和等半径的,因此也导致了传统村镇中的核心建筑并不一定处于当地的空间布局的几何中心。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祠堂在传统村镇居民中“中心”的心理地位,这意味着祠堂对于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空间影响能够构成一个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磁场的区域,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心理场,在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场中祠堂始终是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例如湖南著名的黄家大屋就是较为经典的核心建筑,黄家大屋兴建与明朝末年,其建筑由五层天井和五个神堂构成。黄家大屋由于受到当地的地形影响其建筑向西翼扩展明显,因此从物理学上开黄家大屋并不是规则的几何中心。但是当地的村镇居民仍然会将黄家大屋作为传统村镇中最为神圣的部分来看待并且认为是黄家大屋的良好定位促使了村落的顺利扩大和家族人口繁衍的兴旺。这充分说明了黄家大屋在当地村镇居民中心理生活空间中的重要作用,即心理场作用。
2.核心场所规划
在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间中构成当地居民精神空间的主体要素除了上述的核心建筑之外,核心场所也是影响传统村镇居民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湖南许多传统村镇中的广场、墟场、井台、池塘、晒场、大树等核心场所都会长时期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并且通常也是传统村镇居民的心理生活空间重心。众所周知在湖南的传统村镇中广场、墟场、井台、池塘、晒场、大树等核心场所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往往也会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同时也会成为传统村镇居民的重要心理生活空间。通常来说在许多湖南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都会根据当地习惯保留一株或数株大树并且将其视为村镇的重要标志。这些村镇内的大树一方面给以给当地居民或者过往行人避日歇凉、挡风遮雨并且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当地居民谈天说地、聚会议事的场所。因此在这两种职能的共同影响下大树则成为了当地村镇凝聚空间的象征并且成为了当地居民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在一部分湖南的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还会将大树作为保护神来对待,从而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大树在当地居民的心理生活空间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在湖南的部分苗族传统村镇中当地居民还保持着自古以来的崇拜枫树的传统,当地居民会将枫树视为万物之源并且将枫树作为村镇图腾加以崇拜和保护,并且会在有高大枫树的地方设立祭坛同时作为当地居民公共活动中心场所。另外,在部分湖南的传统村镇中樟树、池塘等场所往往也会成为居民感应空间的中心。例如部分湖南传统村镇会将村镇的建筑以池塘为中心进行分布与规划,并且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池塘是吉祥的象征并且被称为龙池。樟树在不同的传统村镇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也称为了当地传统村镇的核心场所并且往往也是当地居民难以忘怀的精神生括空间所在。
3.交通网规划
众所周知传统村镇中的感应空间的大小通常会与当地的交通网存在着较大联系。由于交通网是传统村镇活动的结点并且也时常也是传统村镇的感应空間中心。因此交通网的合理规划可以给传统村镇的居民的感应空间进行相应的延伸。以湖南的王村为例,由于王村一直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因此在湘西一直是重要的村镇,于是王村居民的感应空间也随着交通网的不断延伸而得到相应的扩展。
4.民居建筑规划
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传统村镇其乡土环境、地方文化都会促使当地的民居建筑存在较大的独特性和地方风格。由于湖南处于我国的丘陵带因此山地较多,这导致了当地的民居建筑呈现着高低错落状的排列,而湘西少数民族的飞檐翘角、色彩绚丽、造型别致的吊脚楼,也在体现在这传统村镇感应空间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族风情,因此也成为了当地传统村镇的重要感应空间的之一。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传统村镇的空间感应规划得到了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村镇规划人员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村镇的空间规划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考察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村镇空间感应规划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J].地理研究.1999,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