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时,我们需要更为精确的去把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主要研究民族声乐的起源的同时,找出民族声乐的民族特性,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传统民族声乐和现代民族声乐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学,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全国的学者和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对声乐艺术的理论展开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他们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的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理论著作,发现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声乐的演唱心得、歌唱技巧、表演风格等方面,基本很少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尤其是教学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和梳理,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大众审美观念也悄然发展转变,这些都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声乐起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无法衡量的价值。它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于中国无边的土地上,其成长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歌唱实践与丰富的创造力。了解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历史对于民族声乐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胡郁青在《中外声乐发展史》一书中提到“中国民族声乐依靠人们口耳相传,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和演变,它产生于民间,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民族唱法”狭义的来说,是指不断发展进步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它既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中科学的演唱技巧,又继承发扬了传统民歌演唱方式,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融会贯通成一种唱法。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从民歌出现至今,我国已知的民族唱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言之义,它也并非是一个人人生而知之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歌唱之传统艺术,还包括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最初的提出与定义是为了与西方外来的“美声唱法”所区分,它是中国传统歌曲唱法在现代声乐理论上寻找自身定位的集中反映。
二、21 世纪民族声乐新进展
(一)真假声的深层结合
从早期郭兰英、王昆等真声为主,作品音域跨度小,到如今常思思、吴碧霞等以真假声为主,音域大大加宽,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经历了真声变少,假声增多的一个过程。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由于美声唱法技巧优势明显,所以借鉴成了必然趋势;听众对声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民族声乐作品为了迎合听众审美难度也越来越大;真假声结合可以唱出更为圆润饱满的声音,并减少对嗓音的伤害。
(二)开始追求“远人声”
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工作者代代相传的结晶,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民族声乐的音色一直是与“说话”类似的自然音色。21 世纪,单一的声音不能滿足作品的需求,于是,演唱者们开始追求美声唱法的音色特点——远人声。这样,高难度作品中花腔、极限高音的部分得到了好的解决。
(三)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
在 21 世纪,创新与发展是民族声乐的必经之路。新世纪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结合了美声和多种戏曲的精粹,如花鼓戏特有的用气和润腔方式、京剧中“拿”和“捏”的感觉、美声中花腔的大量运用等,使得民族声乐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
(四)花腔的精致处理
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能带给人极为震撼之感。李维渤教授曾经形容花枪有着“吐字咬字清晰、声区高度统一、元音纯正、演唱音阶均匀、嗓音灵活和音域宽广等等”的特点。新世纪的青年歌唱家们,如常思思、黄丽华等将花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更为精准的音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颗粒感;流动的韵律感等等。现如今的花腔唱法,有了华彩演唱的风采。
三、21 世纪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进入 21 世纪,世界进入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迅速交融,音乐界审美标准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以及不能顺应时代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与多元化经济相融合,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想要实现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促进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入更多的新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继承“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既可以发挥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针对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又可以整合音乐院校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得民族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能力。在 21 世纪的今天,民族声乐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影视音乐在听众中极具地位,那么将民族声乐融入其中,烘托和渲染场景,对于影视音乐来说,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时间长流中,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我国民族也会跟上脚步不断取得进步,在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的国际大背景下,与当前的文化潮流相结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民族声乐逐渐走向国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一个日益升华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并为各民族人们所接受,不仅能适应我们本国人们的欣赏要求,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学派,而且能创新地更为世界各民族人们所喜爱。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将结合时代潮流的不断变化取得更瞩目的进步。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学,声乐家与声乐教育家,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全国的学者和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对声乐艺术的理论展开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他们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的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理论著作,发现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声乐的演唱心得、歌唱技巧、表演风格等方面,基本很少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尤其是教学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和梳理,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大众审美观念也悄然发展转变,这些都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声乐起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无法衡量的价值。它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于中国无边的土地上,其成长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歌唱实践与丰富的创造力。了解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历史对于民族声乐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胡郁青在《中外声乐发展史》一书中提到“中国民族声乐依靠人们口耳相传,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和演变,它产生于民间,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民族唱法”狭义的来说,是指不断发展进步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它既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中科学的演唱技巧,又继承发扬了传统民歌演唱方式,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融会贯通成一种唱法。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从民歌出现至今,我国已知的民族唱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言之义,它也并非是一个人人生而知之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歌唱之传统艺术,还包括了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歌唱技巧。“民族唱法”最初的提出与定义是为了与西方外来的“美声唱法”所区分,它是中国传统歌曲唱法在现代声乐理论上寻找自身定位的集中反映。
二、21 世纪民族声乐新进展
(一)真假声的深层结合
从早期郭兰英、王昆等真声为主,作品音域跨度小,到如今常思思、吴碧霞等以真假声为主,音域大大加宽,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经历了真声变少,假声增多的一个过程。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由于美声唱法技巧优势明显,所以借鉴成了必然趋势;听众对声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民族声乐作品为了迎合听众审美难度也越来越大;真假声结合可以唱出更为圆润饱满的声音,并减少对嗓音的伤害。
(二)开始追求“远人声”
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工作者代代相传的结晶,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民族声乐的音色一直是与“说话”类似的自然音色。21 世纪,单一的声音不能滿足作品的需求,于是,演唱者们开始追求美声唱法的音色特点——远人声。这样,高难度作品中花腔、极限高音的部分得到了好的解决。
(三)民族声乐的多元发展
在 21 世纪,创新与发展是民族声乐的必经之路。新世纪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结合了美声和多种戏曲的精粹,如花鼓戏特有的用气和润腔方式、京剧中“拿”和“捏”的感觉、美声中花腔的大量运用等,使得民族声乐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
(四)花腔的精致处理
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能带给人极为震撼之感。李维渤教授曾经形容花枪有着“吐字咬字清晰、声区高度统一、元音纯正、演唱音阶均匀、嗓音灵活和音域宽广等等”的特点。新世纪的青年歌唱家们,如常思思、黄丽华等将花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更为精准的音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颗粒感;流动的韵律感等等。现如今的花腔唱法,有了华彩演唱的风采。
三、21 世纪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进入 21 世纪,世界进入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迅速交融,音乐界审美标准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以及不能顺应时代需求,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与多元化经济相融合,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想要实现民族声乐的多样化教学,促进民族声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多样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入更多的新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继承“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既可以发挥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针对性和灵活性强的优势,又可以整合音乐院校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得民族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能力。在 21 世纪的今天,民族声乐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影视音乐在听众中极具地位,那么将民族声乐融入其中,烘托和渲染场景,对于影视音乐来说,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时间长流中,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我国民族也会跟上脚步不断取得进步,在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的国际大背景下,与当前的文化潮流相结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民族声乐逐渐走向国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一个日益升华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并为各民族人们所接受,不仅能适应我们本国人们的欣赏要求,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学派,而且能创新地更为世界各民族人们所喜爱。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将结合时代潮流的不断变化取得更瞩目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