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中学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结合平时教学经验,就此提出高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模式的构建,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文学作品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it promote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some question appear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ome defects,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at ordinary times, offer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model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Key words 】 curriculum reform, language classroom, literary works, teaching mode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在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的老师在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课堂上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视听说读写的培养;任由学生的胡言乱语,漠视、曲解甚至异化文本;重视无中生有的创新,脱离了语文教育的专责,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具有的厚实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成了“活动课”“多媒体展示课”“思想政治课”。
因而,课程计划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需要提出新课改形式下的课堂模式。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冯克诚主编.中央编译出社.1994.6版)
教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问、思、习、行”,强调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习结合。《中庸》一书更是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个阶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可概括为“自学——引导——综合——直觉——美”。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是一种办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生活中心,互教互学”,其过程是“行——知——行”,贯穿其中的是“教学做合一”,“在做上做”,“在做上学”。
总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可以从方法与能力的关系上解决力图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问题,填补教材缺乏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学内容的空白,会推动课堂教学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向明确,目标清楚,方法得当,使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任何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学作品教学模式构建
(一)诗歌阅读教学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相对于小说、戲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相对于前三者的语言主要是为交流而服务的这一特点,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的感觉中苏醒,看到语义淡去之后,脱颖而出的鲜明的语言自身的形象。因此诗歌的阅读教学应重点突出对诗歌的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诗歌教学课型分为三类。①诗歌感知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比如《北方》,在第四段,“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领起,下文重复出现三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形成了浑然一体、回环往复的旋律,表达对祖国神圣的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②诗歌诵读课——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决心。③诗歌鉴赏课——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相信未来》用“炉台”“灰烬”“露水”“枯藤”等一系列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饱含着许多复杂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又通过“皮肉”“脊骨”等意象,表达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和坚信未来将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二)小说阅读教学
关于小说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而作为读者对小说的阅读也有着广泛的自由度和各自的侧重点。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大多数初入文学之门的高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阅读经历和阅读体验有限和阅读兴趣特殊,小说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要注重整体感知,还原文学形象,提倡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等。基本步骤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故事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问学生喜欢小说中的哪些人物,或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讨论交流小说中写的美的地方在哪里,从写法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语言上的突出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构思上的巧妙之处等)进行赏析;第四步:分析并归纳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在《祝福》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从“我”“鲁四老爷”“柳妈”“祥林嫂”四个角度复述作品。在《边城》的教学中,就可以交流学生最喜欢的是翠翠,是天保还是傩送,再分析本文对湘西山上翠绿的竹篁、草丛中繁密的虫鸣、溪面薄薄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的描绘,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充溢着浓浓的古典诗意氛围,烘托出了一个和谐、清静、空灵的世界,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就是说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只有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会走出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鉴赏散文的基本步骤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思路可以从文章的线索、结构入手,比如《西地平线上》文章共记写了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脉络清晰,层次明显。而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眼”,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眼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例如,《荷塘月色》,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和作者那淡淡的忧愁。感受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当然由于散文情感丰富、手法多样、意境优美,教学时还可以走进“自我”内心,品味情致文采等等。
(四)戏剧阅读教学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一身,表达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或社会面貌,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主要是阅读剧本。根据戏剧的特点,戏剧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整体把握剧情,首先让学生课前从整体上了解剧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剧的主要内容,教师也可全面介绍整个剧本,或者提供剧本的有关材料;理清结构层次,剧本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教学时就要做整体的阅读和欣赏;分析矛盾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先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研究人物形象,分析其思想和性格,作者的观点和读者的看法如何;品味体悟语言,找出具有个性化、动作性和潜台词的人物对话,看看它们反映人物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哪些言外之意。比如《雷雨》(节选),就有必要先介紹《雷雨》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和命运,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而节选这一场戏,就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教学时要想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就要去揣摩含义深刻的潜台词。
构建新理念下的新的语文课堂模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亮点,只要我们为每个受教育者建立一个合适的课堂模式,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经营和谐的语文课堂,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重要参考文献:
⒈《警惕漠视文本的“伪”素质教育》 沈俏芳《语文教学之友》2009.2
⒉《戏剧教学摭谈》任建新《语文教学之友》2004.9
⒊《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http://www.jgzg.com/2005sjkycg/kgcg2/k2014.doc
⒋《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http://www.ywzk.com/lwpd/yuewen/200809/64390.html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文学作品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s, it promote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ange 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some question appear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ome defects,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at ordinary times, offer high school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model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 Key words 】 curriculum reform, language classroom, literary works, teaching mode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在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的老师在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课堂上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视听说读写的培养;任由学生的胡言乱语,漠视、曲解甚至异化文本;重视无中生有的创新,脱离了语文教育的专责,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具有的厚实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成了“活动课”“多媒体展示课”“思想政治课”。
因而,课程计划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需要提出新课改形式下的课堂模式。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冯克诚主编.中央编译出社.1994.6版)
教学模式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问、思、习、行”,强调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习结合。《中庸》一书更是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个阶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可概括为“自学——引导——综合——直觉——美”。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是一种办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可概括为“生活中心,互教互学”,其过程是“行——知——行”,贯穿其中的是“教学做合一”,“在做上做”,“在做上学”。
总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可以从方法与能力的关系上解决力图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的问题,填补教材缺乏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学内容的空白,会推动课堂教学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向明确,目标清楚,方法得当,使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任何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学作品教学模式构建
(一)诗歌阅读教学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相对于小说、戲剧、散文来说具有较突出的独特性,相对于前三者的语言主要是为交流而服务的这一特点,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言语自身,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从普通语言的麻木的感觉中苏醒,看到语义淡去之后,脱颖而出的鲜明的语言自身的形象。因此诗歌的阅读教学应重点突出对诗歌的独特的语言之美的体味。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诗歌教学课型分为三类。①诗歌感知课——从语言结构的角度了解诗歌的“个性”,比如《北方》,在第四段,“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领起,下文重复出现三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形成了浑然一体、回环往复的旋律,表达对祖国神圣的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②诗歌诵读课——从听觉的角度体味诗歌的语言形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决心。③诗歌鉴赏课——从意象与意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语言形象的生成过程,《相信未来》用“炉台”“灰烬”“露水”“枯藤”等一系列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饱含着许多复杂的、难以言明的情感,又通过“皮肉”“脊骨”等意象,表达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和坚信未来将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二)小说阅读教学
关于小说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而作为读者对小说的阅读也有着广泛的自由度和各自的侧重点。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大多数初入文学之门的高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阅读经历和阅读体验有限和阅读兴趣特殊,小说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要注重整体感知,还原文学形象,提倡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等。基本步骤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故事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问学生喜欢小说中的哪些人物,或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讨论交流小说中写的美的地方在哪里,从写法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语言上的突出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构思上的巧妙之处等)进行赏析;第四步:分析并归纳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在《祝福》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从“我”“鲁四老爷”“柳妈”“祥林嫂”四个角度复述作品。在《边城》的教学中,就可以交流学生最喜欢的是翠翠,是天保还是傩送,再分析本文对湘西山上翠绿的竹篁、草丛中繁密的虫鸣、溪面薄薄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的描绘,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充溢着浓浓的古典诗意氛围,烘托出了一个和谐、清静、空灵的世界,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就是说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只有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会走出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鉴赏散文的基本步骤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思路可以从文章的线索、结构入手,比如《西地平线上》文章共记写了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脉络清晰,层次明显。而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眼”,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眼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例如,《荷塘月色》,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和作者那淡淡的忧愁。感受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当然由于散文情感丰富、手法多样、意境优美,教学时还可以走进“自我”内心,品味情致文采等等。
(四)戏剧阅读教学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一身,表达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或社会面貌,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主要是阅读剧本。根据戏剧的特点,戏剧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整体把握剧情,首先让学生课前从整体上了解剧本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全剧的主要内容,教师也可全面介绍整个剧本,或者提供剧本的有关材料;理清结构层次,剧本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教学时就要做整体的阅读和欣赏;分析矛盾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先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研究人物形象,分析其思想和性格,作者的观点和读者的看法如何;品味体悟语言,找出具有个性化、动作性和潜台词的人物对话,看看它们反映人物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含有哪些言外之意。比如《雷雨》(节选),就有必要先介紹《雷雨》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和命运,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而节选这一场戏,就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教学时要想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就要去揣摩含义深刻的潜台词。
构建新理念下的新的语文课堂模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亮点,只要我们为每个受教育者建立一个合适的课堂模式,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经营和谐的语文课堂,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重要参考文献:
⒈《警惕漠视文本的“伪”素质教育》 沈俏芳《语文教学之友》2009.2
⒉《戏剧教学摭谈》任建新《语文教学之友》2004.9
⒊《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http://www.jgzg.com/2005sjkycg/kgcg2/k2014.doc
⒋《高中散文阅读方法指导》http://www.ywzk.com/lwpd/yuewen/200809/6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