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情说看明代理学家诗法论的多重向度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廷相、焦竑等明代理学家凡言诗法必称性情,其诗法论语境中的性情说主要包括三重向度,对性情的探讨深度也较明代其他文学流派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其诗歌价值以教化功能和"性天之真"的本体论为基础,创作动机强调至诚不伪,于情志风貌则突出平和收敛而又兼具荡逸之气,在真情、自然、风韵、豪健等诠释路径中拓宽了宋元理学诗法论的性情说内涵,并形成在哲思内蕴和情感形态等方面区别于台阁、复古、公安、性灵诸派诗法论的特征.这些主张虽然与他们实际的诗歌创作有所出入,但存在着与艺术素养、情感诉求和人格境界之间的张力,反映了性情说在理学诗歌批评中的诠释空间与局限性,折射出明代理学整体侧重履践的学术性格.
其他文献
古代肖像画不仅呈现人物容貌,同时也具有身份意义.画像记一体依托肖像画,源自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的文体创造.宋人画像记的写作立场以公共纪念为主,其文体形态在趋向稳定的同时,也向着实用性的方向演变.明清时期,祖宗像在家族祭祀场合逐渐普及,其背后的礼仪制度的常态运行,使画像记书写的集体意识也开始转向,较为显著的特征是由公共纪念进入家族谱系构建的领域.不仅如此,《王彦章画像记》与《新五代史·死节传》的文本互动与观念联通,也促使画像记"因情立体",在一定题材下展现出富有"历史关怀"的特殊侧面.
"用成语"是宋代骈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指的是将前代经典中的成句摘出,并与另一成句形成偶对的骈文技法.这种技法在唐代仅是偶一为之的别调,经过北宋前期的写作实践,在徽宗朝形成了风潮.由于使用经典成语偶对既能适应徽宗朝文人以经义为主的知识结构,也可以满足庙堂文体对典雅文华的要求,因而在徽宗一朝尤为风行,并引起了当时批评家的关注和论争.反对者认为用成语体格卑下,损伤文气,而支持者却钟爱这一技法的工巧.这场论争在孝宗朝以降,依凭骈文批评的"技巧中心论"趋势得以解决,南宋的骈文作者多将其视为骈文写作的主流予以接受,宋四
北周郊庙燕射歌曲的创立,并非继承北魏以来的郊庙燕射歌曲而又加以新变.北魏一朝未有真正意义上的雅乐,西魏至北周的雅乐系统建立在对南朝萧梁政权雅乐的吸收、融汇基础之上,但曲辞、曲调均有极大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南北文风交融对北周文学的影响,根本原因是北周在政治上极力树立"正统"王朝地位,在礼乐制度方面兼容鲜卑与汉族传统.而由南朝萧梁入北周的庾信则是带来北周郊庙燕射歌曲新变的关键人物.
姜夔、史达祖与高观国是南宋杰出词人,在宋末的词评语境中,"高史""姜史"等并称已逐渐形成.清代雍乾时期,词评中更多采用了"姜史""姜张"等并称表述,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高史"并称,这透露出雍乾词坛"升史降高"的批评趋向,也使史达祖在雍乾词坛的地位获得进一步提升.结合雍乾词人在创作中对姜夔、史达祖与高观国等人的追摹,可以发现在"升史降高"现象的背后,呈现出以厉鹗为中心的浙派词人群体,在沿续清初朱彝尊倡导的南宋词风基础之上,有意识地作出建构浙西词派经典词人统序的努力.雍乾词坛以姜夔词的典范艺术形式为最高层,将史
有学者认为中古汉语“副词+用”组合中“用”为词缀,由表原因或工具的介词虚化而来.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副词+用”与“用”单用或搭配其它词引介原因或工具的用法并无多大不
晚清词坛同时存在两种"词史"观念:第一种以谢章铤为代表,借鉴"诗史"传统,强调"纪事"功能;第二种以周济为代表,建立在"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常州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由衷之言".《江南好词》在读者群中引起的反应佐证了周济"词史"观的合理性,它也是将作品"词史"意义的建构权让渡于读者的先声.随着常州词学影响力的增长,"词史"观念的普及,以及"读者之心"意识的强化,周济"词史"思想成为主导"词史"写作的基础.《庚子秋词》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读者之词史"形成潮流.
关于形名结构的研究存在不平衡现象,黏合式多,组合式少.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组合式形名结构词长搭配和“的”的隐现关系,发现组合式形名结构“A的N”隐“的”能力受词长搭配
胡应麟在诗学批评中曾援引大量画论元素论诗:在境界方面,以"神韵"概念表达出诗歌在文本形态、情感张力、审美意境三个方面所应具有的美学形态;在典范方面,以"品第"方式推举出时代典范以及诗人或诗歌的个体性典范;在技法方面,不但以绘画技法为作诗之法,且其具体的诗法论述也在思维上与画法论述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胡应麟由此架构出了境界、典范、技法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逻辑体系.然而,由于胡应麟诗学的最终目的是复古,所以并不能彻底改变"七子派"复古诗学所存在的局限和弊端.
谭献是晚清词学名家.由于以往所见多为已刊文献,且部分还存在内容不完整或事后删润的情况,因而关于其填词规模、词作编年、词意解读及词艺探究等方面问题,长久以来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稿本《复堂日记》作为谭献诗词创作的原始载体,基本保留了谭献词作的最初形态与具体情境.借助日记"排日记事"的特点及稿本《复堂日记》"以诗词入日记"的文本特征,有助于对谭献生平词作进行系统性的辑佚与编年.而且,日记中有关填词时地、作者心境及文本状态的如实记录,还能引领读者走进谭献填词的现场,发掘文学文本发生的真实场景,同时也为复堂词意
李昌祺本人及《剪灯余话》"副文本"作者的特殊身份,使《余话》及其"副文本"成为反映明永宣间文学生态的典型标本.这些"副文本"乃江西翰林文人"交会于京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台阁文学高度繁荣的重要标志.需要辨明的是,李昌祺虽为台阁作家,但其《余话》并非台阁文学,而这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台阁文人的小说观,并预示了当时小说创作与传播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环境,亦表明台阁文人文学观的复杂性.《余话》浓郁的俚俗色彩,则显示了当时雅、俗文学交汇背景下传奇小说不可避免的俗化趋向.永宣诗坛及传奇小说创作领域的宗唐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