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知能并举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b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高考,我区首次使用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卷。本文将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历史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分析我区今年高考历史卷的试题特点,并结合笔者今年带班备考的实践,给2016年的高考备考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
  (一)考点分布与试题结构
  表1是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与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的考点分布和赋分情况对照表。
  由表1可以看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与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相比,文综历史试题的卷面结构、题目类型、组卷顺序等并无多大变化,试题难度基本相当。这说明高考命题在历史新课标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以下简称历史考纲)的指导下,已经平稳对接。两年的试题均注重考查基础历史知识(隐性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但从专题史与通史各个子项所占分值的变化来看,2015年试题在考点分布上有一定调整,增加了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内容,且注重各模块考查内容的平衡,这反映出高考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二)试题内容分析
  深入分析试题内容,我们发现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倾向于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取向取代教材取向。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纯粹的教材或教学计划,而是一种“符号表征”、一种“文本”;教学需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寻找意义,建构价值。
  2015年的历史试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教材的结合度——考生可找到每道题的教材链接点,但没有一道题直接源于教材。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无一不是从历史的细节或边缘的角度切入,以新文本、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的形式呈现,暗含着坚持考查课程(大历史)而不是考查教材的取向。可以说,高考历史试卷是高考现场交给学生的新文本,是一份有待学生独立研究的新的课程资料。考生需要调动和迁移基础知识与背景知识,用科学史观和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在陌生的情境中探究未知的新事物、新问题,通过释读、分析、概括、归纳,得出新认识、新观点。
  2.突出考查历史时序性和历史阶段特征。现行新课标教材以专题体例编写,造成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时序性差、历史阶段特征认识模糊和通史意识薄弱。高考命题专家显然非常“关注”现行教材的不足,着力于“批判”和“找碴儿”,刻意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掌握程度。今年几乎所有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都给出了明确的时间概念,意图何在?这也许就是命题者希冀利用高考指挥捧效应,促使学生重视历史时序性及其阶段特征,建立通史体系知识框架。如选择题第32题“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实际上考查的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同阶段英国的社会历史变迁。17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走向形成中的世界市场;18世纪末便已经确立殖民霸主地位,成为世界市场中的强者。如果学生建立了良好的通史知识体系,掌握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对于这类选择题来说,历史时序性和阶段特征好比一把标尺,可以轻松地将不合乎历史阶段特征描述的选项加以排除。
  3.突出考查用科学史观、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新课标和历史考纲都很强调科学史观和学科方法,如历史考纲规定:“注重考查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何为科学史观?笔者赞同一元多线史观的主张。所谓一元,即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不是简单的革命史观);所谓多线,即兼顾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唯物史观一度遭到新史观的冲击,但历史新课标仍4次提到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笔者以为,唯物史观(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与现在流行的各种新史观是有兼容性的,它们都是解释历史问题的有效工具。2015年的高考历史题,有很多需要运用以上史观进行分析的题目,如:第26、27、31题涉及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原理;第28、46题涉及现代化史观;第32、33题涉及全球史观;第40题涉及文明史观;第41题涉及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等。借助一元多线的科学史观,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度。
  今年的高考选择题,依然以简练的材料型选择题为主,“无材料不成题”;从非选择题的设问来看,设问词主要有“概括”“说明”“简析”“简评”“评析”等,体现了命题者重视考查考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解题方法的命题立意,强调史证意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强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治史方法和分析方法。
  4.突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对接。历史学科有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关注具有长久价值的社会问题。如第25题“地方吏治”、第30题“日本殖民掠夺”、第40题“法制观念”、第45题“养廉银制度”等,呼应着当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设法治国家、反腐倡廉等时代主题,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社会,养成正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选拔功能外,高考历史附带着“以考促改”的导向功能。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的考查重点突出地表现在课程(课标)取向、通史意识、史学方法、史观引导等方面,为我们科学备考提供了参考。
  二、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适切的备考策略意味着更高的复习收益。笔者从理顺备考要素、制定科学备考计划、构建有效复习课型和掌握做题方法四个方面谈谈高考历史备考。
  (一)理顺备考要素
  科学备考需要认真考量师生、课标、课程、教材、教辅、历史考纲、练习等要素,并按实用主义原则理顺这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师生都是备考的主体。无论是以教师为备考中心,教师在复习课上“满堂灌”,还是秉持“生为主体,师为指导”,片面提倡学生自主复习,都是不妥的。前者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后者则有可能导致教师在备考复习中的专业缺失或责任推诿。因此,笔者主张“备考双主体”理念: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备考时,既需要教师的专业解读、规划与决策,也需要学生主动落实复习计划、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新课标是备考的依据。目前,根据历史新课标产生了4个版本的教科书,我区选用了其中的3个版本。备考时,总有师生担心使用不同版本教科书会导致复习效果差异。这时,历史新课标就成了师生备考的唯一标尺——怎么备、备到何种程度,都应以历史新课标为准,历史新课标是用于把握备考方向和克服备考不自信的主要依据。
  课程是备考的平台。高中历史新课程观特别强调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主张通过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和高考命题的课程取向,教师要在备考中养成“大历史”意识,跳出“教教材”的传统,主动整合教材内容,坚持史料教学法,注重呈现分析过程,每节课精选两三则典型史料,组织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方法,提升史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教材是备考的主阵地。要把它当作学生的知识源,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要把它当作学生思辨的素材,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史观加以辩证分析,迁移应用。
  教辅与学案是教材的有益补充。作为学生自主复习的载体,教辅与学案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提高,辅助整合、深化、拓展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是备考时不可缺少的补充资料。但不能本末倒置,重教辅、轻教材,甚至依赖教辅来备考的倾向不可取。
  历史考纲和历年高考真题是历史备考的指挥棒。从备考的角度看,传统的“高考考什么(历史考纲)教师教什么”,“高考怎么考(考题)教师怎么教”等认识并没有错,它界定了教师的分工。但应再进一步,教师备考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应该结合学生情况,思考“高考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怎样去教,我们传授的知识与方法学生能掌握多少”等问题。
  练习题是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题可强化正确认知、矫正错误认知,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培养实战能力。练习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助于学生掌握做题方法,拥有解题能力。笔者所在学校练习量的标准是每日一练(12道选择题)、每周一次文综考,外加每月一次全校大考。
  (二)制定科学备考轮次计划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采取了专题式编写体例,这种编写体例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同一类型和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但不利于学生形成通史概念,导致学生历史认知时序性差,对阶段特征认识不明,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感、逻辑感薄弱,对历史整体进步和文明递进的概念不强。因此,打破专题的内容,突出通史体例,以通史模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显得非常必要。
  目前,一线教师对进行通史复习的重要性已有共识,但对于先复习通史还是先复习专题仍有争议。笔者认为,应当是先通史后专题,而不是相反。一般来说,第一轮复习是最重要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将通史复习放在第一轮,主要基于如下思考:其一,历史考纲是按照通史的体例编写的,高考试卷也是按照通史的顺序出题的,这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命题组希望考生基于通史体系构建知识框架;其二,建构通史体系对新课改中的学生来说是新的学习,先进行通史复习能够保证学生有宽裕的时间、以从容的心态去完成全面的复习。
  通史复习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强化历史发展时序性。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大事年表,或购阅《高中历史大事年表》(编年史年表与专题史年表)的方式完成。二是建立通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教师可运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策略来克服学生历史阶段特征认知的不足,让学生把微观史实放在宏观视野下考察,在把握历史大局的基础上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理解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大趋势、大潮流。另外,也可让学生通过编制有阶段特征的中外历史对照表以弥补知识短板。
  (三)构建有效备考复习课型
  进入高三以后,学生复习备考的科目多、各科知识容量大,不时出现各科教师争抢时间的现象。笔者以为,与其抢时间,不如向课堂要效益,建构合理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模型,以提高课堂备考的有效性。
  目前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主要有新授课强化型、教辅主导型、学案导学型几种。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背述主干→定向导航→训练达标→生成建构”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型,有意识地控制了组织、任务、动机、注意、适配、反馈、迁移、生成、建构等有效因子,提高了课堂备考的效度。
  “背述主干”的主要工作包括:检查课前准备,抽背主干知识,阐释重要概念。在这个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旧知的温习、拓展与深化。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其任务是依据教辅书籍和学案,阅读教材、熟悉教材、整合教材、拓展教材。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抽背和让学生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案落实情况,保证学生通过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定向导航”的主要工作包括:呈现高考真题,解读历史考纲,确定复习方向。有效教学论认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特征(如题材、难度等)对学习活动的效果有一定影响,而学习动机和注意则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心理变量。呈现高考真题和研读历史考纲,其功用在于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让学生了解高考考查的形式和要求,明确复习的方向和任务,增强有意注意。
  “训练达标”的主要工作包括:演练创新题例,渗透做题方法,提高实战能力。这是一个强化运用的环节,强调将已复习的内容及时地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教师应在课堂上就当时复习的内容补充、引用一些经典题例,以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纠错补缺,同时激发和强化学生做题训练的积极性。
  “生成建构”的主要工作包括:解答学生疑难,对接长时记忆,建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提问生成新的教学,解决的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确定者,有时难免片面和主观,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整个教学活动才会显得丰满完善。   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型,有利于减少学生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学生在了解教师复习推进步骤的情况下迅速进入学习角色。如果这个课堂教学模式考虑了影响课堂效率的各因子,其产生的效益就是可以预料的。当然,为了避免审美疲劳,这个课堂教学模型应该有一些变式。
  (四)强化考试训练,掌握做题方法
  题海战术已经被公认是耗时费力低效教学的代名词,但历史又是一门强调见多识广的学科,训练量少则达不到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因此历史备考需要精准把握训练量。就目前的备考训练来说,影响其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熟练知识训练太多,对能力发展性题型演练太少。教师应当对学生订阅的教辅资料进行“瘦身”,以高考真题为基准,紧扣重点、热点,按照“适配原则”甄选有针对性、代表性的训练题,削减没有必要练习的题目,改造一些不太符合复习目标的题目。以今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选用材料型选择题进行备考训练便是有效劳动。
  高三备考训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强化做题方法。笔者依据自身实践经验,主要归纳了以下方法,期望对读者有所助益。
  关于选择题答题。审题干时要做到“三看三忌两悟”。三看:一看时、地、人,对接时段、空间特征;二看如何设问,肯定、否定、逻辑关系等,明确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句,专有名词、历史概念、结论性与强调性词句等,准确理解内涵与外延。三忌:一忌断章取义;二忌先入为主;三忌偷换题意。两悟:一悟整体大意、中心意思;二悟言下之意、语境语气(“借他言己”)。审题肢对各选项进行判断时要做到“三个符合”:一符合题意,主旨题题意优先;二符合史实或时代特征;三符合逻辑,判断逻辑是否对应、概念是否匹配。在考虑概括性较高的选项时,忌选过度推断的选项,遵循“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关于非选择题,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答题方法。比如今年高考试题第40题和选做题,可按“读、找、接、转、答”5字答题法作答。“读”即认真审题,建议通过圈点标注明确答题方向,避免漏答。“找”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句、信息,以句号或类句号(分号、省略号等)作为提炼信息的单元,适当拆并、综合,提炼答案要点。“接”即对接教材和背景知识,在材料提供的答案要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转”即按设问的方向、口径作适当的转述。“答”即按简洁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的原则将答案要点答出来。但要注意,“简洁”不是一味浓缩,应以不影响别人理解你的表述为前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课程高考历史备考必须做到以下几个转变: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教和学为本”,从“以本为本”转变为“以用为本”,从“以记为本”转变为“以思辨为本”,从“以题为本”转变为“以法为本”。(责编 戴丽莎)
其他文献
2015年高考是广西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全区语文学科共有265 091名考生参加考试,平均分93.589 4分,最高分139分,130-139分有193人。我区考生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Ⅱ卷。  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分析  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试卷,呈现出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突出考查语文学科的主干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
期刊
日前,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上不来”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省级统筹招聘、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岗学费奖补制度、扩大补助范围、成立基金改善乡村教师生活等一系列举措,吸引更多人才流向农村学校。湖北省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贯彻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省份。
期刊
最近,河南省教育厅、残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对辖区内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一人一案”,确保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据悉,该省将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医学、康复、心理和特殊教育专家等人员组成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委员会,经核实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各地要解决其接受教育的问题,已经入学的则及时建立学籍,纳入义务教育统一管理。该省还规定,到校就读有困难的重度或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可获得送
期刊
本刊讯 最近,北海市共有47所学校入选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其中小学33所、初中7所、完全中学4所、9年一贯制学校2所、12年一贯制学校1所。近年来,北海市采取“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加大校园足球建设力度。在师资培养方面,该市积极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今已有2名教师获校园足球讲师资格、4名教师获D级教练员证书,此外还拥有国际级足球裁判员1名、国家级足球裁判员2名、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120多名
期刊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政治试题的考核内容、形式和难度等都与《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政治)》及《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政治)》(以下统一简称《考试大纲及说明(政治)》)基本吻合,整体结构稳定,稳中求新,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了高中政治学科的
期刊
本刊讯 近日,防城港市印发《防城港市加强职教普教融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将中职送生(“送生”即初中学校按有关规定向中职学校输送毕业生)与初中学校中考质量评估挂钩,细化了初中学校与中职学校在接收初中毕业生过程中的相互衔接。《方案》有两个新变化:中职送生方面,该市鼓励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有意向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由生源学校送入市内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普通高中方面,普通高中
期刊
本刊讯 日前,梧州市举办直管学校安全协管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由南宁市猛龙保安服务公司梧州分公司负责,梧州市直管学校的82名在职安保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市直管学校安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管理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实现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打造平安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桂文)
期刊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理综生物试题(以下简称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生物)》(以下简称生物考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试题以“遗传、稳态、生态”三大主干知识为核心内容,着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原理的把握和理解,着力考查考生对生命问题和现象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判断与解读能力,适度关注生物学科前沿,体现回归学科本位和学科特色的命题思想。 
期刊
本刊讯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柳州市执行新的校园方责任保险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投保校园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从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公用经费中列支,由学校自行支付;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投保校园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从财政核拨学校的公用经费或收取的学生学杂费、保教费中支出,由学校自行支付;民办学校投保校园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从学校收取学生学杂费或保教费中支出,由学校自行支付。  
期刊
77份试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及格线。当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完材料物理性能这门课的试卷,要核算成绩的时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纠结:严格把关还是全面“放水”?考虑再三后,彭美勋决定严格把关,交出一份真实的成绩单。(8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彭美勋老师的矛盾与纠结来自多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一来会影响学生的学分,二来会影响学生对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