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课本剧编演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经历和情感体验丰富起来,使之对社会和生活有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在进行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组织了一个课上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就文中荆轲行刺秦王,即“轲既取图奉之”到“秦王目眩良久”这一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片段化模拟再现,扮演荆轲和秦王这两个人物,进行一场搏斗。在此之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一系列动词:荆轲用“取—发—把—持—揕”等动作,表现他想抓住时机刺杀秦王的果断;而毫无准备的秦王则用“惊—起—拔—操”等动作,来表现一个人在面对危险来临时的反应。通过动作对比,演绎出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课堂气氛很热烈,每名学生都很入境。几个小组表演后,他们仿佛或是英雄虎胆的荆轲,或是威风凛凛的秦王,观看的学生则变成了殿上惊愕的群臣,纷纷发出“王负剑!王负剑”的呼声。表演结束后,有学生当堂向我提出,是否可以将文中其他地方也进行改编?我决定趁热打铁,告诉他们可以,接下来的课堂交给大家,但是需要注意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习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下课以后,有几名学生找到我,表示想尝试将《荆轲刺秦王》进行全文改编,但是,对礼仪、语言等方面把握不好,希望得到帮助。利用课余时间,我给他们讲解课本剧的相关知识:课本剧的概念、特点、格式,并指导学生通过导、选、读、编、演、评等六个步骤,对课文进行编演。
  一导。正确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排好课本剧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觉得角色扮演很有意思,但不知道,如果将一整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会涉及相当多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在准备期间就打退堂鼓,产生畏惧思想。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疏导。
  二选。选出全文感情最充沛或者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抓住不同角色的特点,鲜活地演绎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道具可以动手制作,
  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动手能力。
  三读。需要利用手边的工具书通读全文。本文是节选,只截取了矛盾较为突出的段落。学生可以阅读《战国策》第91章燕策三,对删减的原文进行自主学习。全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故事整体的情节,如兵临城下之际太子丹等人的惊慌失措。
  四编。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将缺失的内容编写完整。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时,存在单纯照抄原文,复制完对话就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告诉他们有时候作者会省略一些内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之补充完好。
  五演。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语气、动作表演出来,不要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把握文中人物出现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语调有何不同等。尤其要注意秦国时期的礼仪,像立容、坐容、行禮等,绝不能简单地走过场。
  六评。课本剧演出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点评。将表演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当之处说出来,向学生提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
  讲过基本的步骤后,几个学生开始为表演课本剧做准备。上课之前,我心中有些忐忑不安,这样的放手会不会使课堂乱作一团?没想到,学生自主设计台词,加上与之配合的动作。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衔接做得非常好,甚至加入了自己对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比如荆轲向太子提及田光先生已死的悲哀,补充了课本上所缺的前因——田光先生将荆轲举荐给太子丹。再如众人易水送别之际,诗词的增加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令人垂泪。还有,荆轲、秦舞阳面见秦王之际,课文中有一连串动作描写,其中“轲既取图奉之”的“奉”,学生表演时,注意了秦代的行礼,将身子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十分恭敬地用手捧着。更特别的是,“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这是一种词义的转移,而不是不紧不慢的走,学生表现得惟妙惟肖。
  表演的学生全神贯注,观看的学生聚精会神,连我自己都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剧终之时,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观看的学生踊跃发言,各自谈论内心的感受,甚至好几个学生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陶行知的话语在这一刻响彻心扉,一堂课上得生动又有序,大家都觉得文言文的学习不那么生涩,因为我们为它孕育出了情感。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刻苦练习,才会有最后的默契配合,使荆轲这一英雄形象在课堂上熠熠生辉。一堂非常规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激发出学生如此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动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演员梦,渴望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用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把抽象、难懂的文言文字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课本活起来。通过课本剧的演出,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主动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死记硬背”变成“活学活用”。
  其次,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力。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学生体察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编排出不同人物性格特点的台词,以干净利落的动作、生动的表情再现了那一幕幕的传奇历史。同时,学生大胆尝试,将身边的废旧纸箱加以利用,变废为宝,亲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道具:匕首、长剑、首级箱、药囊等。既丰富了课本剧的内容,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将审美融入骨髓,将文化继续传承。
  第三,没有沟通,就没有协作力。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协作的快乐。由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协作潜能。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语言的魅力,增强了沟通能力;什么是合作的可贵,凝聚了团队精神。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想要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大家以沟通为基础,团队为中心,协作为桥梁,实践为根本。
  教育学家于漪曾说:“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因为演,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开拓了创造思维,培养了组织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可以说,这节课后,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对文言文背诵不那么排斥。当然,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要勇于乘着新课改的浪潮前行,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不断发现和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封丘一中新校区(453300)
其他文献
寓言使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学生若能梳理、分析、总结各个寓言故事,则能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在教学中也围绕这几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赏读寓言,拓展鉴赏,探究主题,创作扮演,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寓言,感受寓言作品的魅力。  一、玩味片段,美读赏析  学者吴让洁认为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寓言的学习要点,提炼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独立阅读寓言,并为日后的
应用日立83-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海南岛不同生境绞股蓝属5种植物中的总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绞股蓝(54.11%)〉单叶绞股蓝(53.80%)〉光叶绞股蓝(44.98%)〉果绞股蓝(35.58%)〉毛果绞股蓝(17.50%)。各
报道5种开口箭属植物的形态学和根状茎组织学的鉴定结果,列出了形态学和组织特征分种检索表。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茅岩莓及渣中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加入SrCl2溶液,可消除了共存离子间的干扰,实现了在同一溶液中测定多种元素,且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日前,由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和中捷机床有限公司承担的“十五”863计划“数控车床设计、制造与控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了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织的验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落实,以权谋私得到防范,权力滥用受到限制,揭露出来的经济案件大多都涉及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输送。土地出让环节也不例外。
审计人员沟通能力是国家审计干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的倾听态度、表达方式、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沟通能力的高低,良好的谈话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为干部的提拔任用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县(市、区)的重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好民俗文化教育,将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发挥出来,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开发民俗精神,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文化内容,使民族精神在文学作品的讲解过程中得以传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语文课本有很多与民俗相关的内容,其所散发的民俗精神,也应当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木兰围场有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本文介绍木兰围场野生花卉的特点,开发潜力及保护,从经济角度和资源的水永续利用方面出发,对木兰围场野生花卉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