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出现了职业技能培训异化、人文教育被边缘化的倾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海职业学院在对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科学与人文”。该课程文理结合,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于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一成果可为解决当前高职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提供实践证明和参考方向。
  [关键词]高职 科学与人文 基础课程
  [作者简介]招耿春(1972- ),女,广西浦北人,北海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西 北海 5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资助项目“高职生科学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129-02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内涵上也确立了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教育定位和教育模式。纵观整个高职教育,随着人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确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也出现了高职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异化、人文教育被边缘化的倾向。近几年来,有不少文章呼吁重视和解决此问题,提出要重视和加强高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要相互结合,不可分离。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方面,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被认为是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此类课程在师资水平、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教学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很大,使得目前大多数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北海职业学院《高职生科学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研究》课题组以该院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进行充分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发的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科学与人文”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开设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1.高职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缺失严重。课题组于2008年3~6月,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座谈、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北海职业学院高职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一次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调查,获得了比较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调查抽取了560个样本,约占总体样本的20%。
  调查表明,82.14%的高职生认为科学与人文素养在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里,和技能一样重要。只有5.9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成功,有54.76%的学生希望能具备一定的素养,但不知道怎么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文理知识结构不均衡,对科学与人文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和肤浅,对基础科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关系认识不足等。
  2.高职人才培养价值观功利性倾向日趋严重。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被边缘化直接表现为重经济目标、轻人文目标,重职业性、轻教育性,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在办学理念上机械地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和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互不相融;在实际课程设置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只强调技术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关的人文课程被压缩、设置被取消,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残缺不全的不完整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极具功利性和工具性,逐渐偏离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和意义。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越来越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特点,由人文教育缺失、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立和分离引发的各类问题逐渐增多。在教育界,反对文理分家、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呼声越来越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问题再次受到了普遍重视。高职教育要实现技能与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向上发展。
  4.可解决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冲突问题。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在实际的学时学分的设计比例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冲突。基础课教师强调基础课的重要,专业技能课教师认为专业课课时不够,要压缩或者砍掉基础课。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是由于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认识不同,人才培养标准不一致,也是因为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技能培养上尚未真正有效做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技能培养的效率不高,在课时上只好通过拼命压缩基础课来增加专业技能课。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变成了无奈之举。如何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既缩短基础课的课时,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目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二、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科学与人文”的介绍和开发
  “科学与人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架构如下表所示:
  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统一融合的思想为指导,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其特点、层次和风格如下:
  1.课程的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以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讨论和指导为指向,立足实际,引向高远。(2)课程层次:融合社会现实、校园现实、高远理想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近及远。
  2.课程的风格。(1)摒弃权威和说教。因了解学生而呈现生命力,因理解而平和、轻松,因深沉而严肃,因宽广而博大,因脱俗而高远,因理性而智慧。(2)以现实为案例,体现辩证式的批判、反思和创新。(3)内容的选择、案例的设计及教学的切入等方面力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弱化、抛弃概念和原理,力求生动、深入浅出,体现宽松、自由、民主的风格和意境。(4)反映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
  3.课程内容、目标及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以某学科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通过个人视点和社会视点相结合、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纵横延伸的方式选编专题,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每一专题力求做到内容生动,思想深刻,有一定哲理性和启发性,能够触动学生灵魂,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意识和智慧。
  在教学目标上,旨在通过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自身、对人类生存、对社会和现代科技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取舍和应用;使学生对人生的要义、对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对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增强学习的原动力、个人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和品格,从而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向平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课程教学上,以引发思考为重点,改革传统教学强调知识传授、注重概念原理分析的特点,弱化概念和原理,将授课重点从知识普及转移到方法、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上,紧紧围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平衡统一”这一宗旨进行选材和教学。采用案例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进行启发和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强调学习气氛的营造和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在评价上,着重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思考和视野是否得到开拓。
  三、“科学与人文”课程的实施和取得的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来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2008年秋季学期,课题组选取了北海职业学院2008计算机应用1班和会计电算化1班作为试点班级,采用学生自选专题和模块的方式,由课题组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这两个班级均为一年级,各有学生45人,计算机班基本都是理科学生,会计班则以文科学生为主,考虑到了学生文理不同的特点。与此同时,考虑到可比性和实验效果的科学验证,分别选取了2008计算机2班和2008会计电算化2班作为对比班级,这两个班的课程除了不开设“科学与人文”之外,其他课程和同专业的1班的课程完全一样。在开课前夕,课题组做了充分的宣传,并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基本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课程实验阶段,组织了师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前,对计算机1班、会计电算化1班学生进行了课程测评,并组织2008计算机1班、会计电算化1班、计算机2班、会计电算化2班四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纵向比较看,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的两次问卷调查表明,实施“科学与人文”课程教学的计算机1班、会计电算化1班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比其他两个班、相比开课前有明显的提高,但开课的两个实验班的横向比较表明,培养效果相差不大。
  2.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时逢学院文化与传媒系的文秘专业进行专业课程改革,2009年春季学期,“科学与人文”课程被选为文秘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根据文秘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增加了科学与技术部分的专题,并在全院范围内精选专题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思政、文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本学期的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科普知识竞赛、校外实践等内容。
  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100%。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有特点,学习有效果,纷纷要求增加专题、增加课时或继续开课。在对课程的认知、理解及综合素养的提高上,相比较实验阶段的两个班,又有了明显的提高。
  3.公共选修课阶段。为了扩大教育成果,推广“科学与人文”课程教学,2010年春季学期,“科学与人文”课程被列为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在该阶段,课题组开发了“科学与人文”课程网站,网站开辟了“课程建设”“人文家园”“科学漫谈”“学生心语”“教师博谈”“好读书亭”等栏目,为学院师生的交流和风采展示创建了平台。通过课程网站的建设,拓展了“科学与人文”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了“科学与人文”课程的人文关怀作用。
  4.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科学与人文”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民主、宽松,讨论、辩论等方式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2)学到专业外知识,接触到了平时没有接触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世界的奥妙,拓展了文化视野,陶冶了情操,学习兴趣得到提高。(3)通过课程的学习,诠释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未知或朦胧的思想,有“拨开云雾,不再迷茫”之感,课程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4)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专题教学,可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风格,有吸引力,值得期待。(5)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在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高职课程改革中,主要方向和内容还是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基础课程的改革多还停留在某门课程的去留、内容的缩减上,基础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应有重视,改革方式还比较单一。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研究和开发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虽然存在不少困难,但效果是突出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朱家安.论和谐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2]汪正贵.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和追问[J].职教论坛,2009(7).
  [3]王华.高职教育的人文诉求[J].教育与职业,2009(19).
  [4]郝军燕,东明.高职教育人文取向探求[J].教育探索,2009(10).
  [5]招耿春.论高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及其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7).
其他文献
该文论述了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螺旋槽管式空气预热器的优点;对贵溪发电厂125 MW 机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改造为螺旋槽管式进行了设计;分析了此项改造的经济效益和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改性聚乙烯薄膜,研究了降解助剂对改性聚乙烯流延膜(CPE)的工艺条件、拉伸性能、光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薄膜的不同降解方式.结果表明:降解助剂
该文从基本配置、功能和设计特点出发,介绍了分散控制系统在一台出口的320MW火电机组上的应用情况.参5
针对现代新型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现状和适用、够用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玉米栽培"课程的指导思想,灵活设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践教学,构建灵活的考核和考试体系
信息知识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在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都应当基于“以人为本”的大学教学,这种教学是以
期刊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其博大精深时常导致大一新生倍感困惑.因此,专门为新生设置了建筑学导论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困惑.本文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进行
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应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才能跟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图书馆资源购置要考虑科研的需要,并重视深层发掘自身文献资源,积极加入共
五年制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它的特色就在于兼具了英语水平和护理能力。现通过我校近几年来涉外护理专业的实践,浅谈一些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方法。
本刊讯10月11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尤兰田,中央统战部一局局长吴晓礼,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吴启迪、李重庵、何丕洁、马国湘,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韩晓光、陈光、李益生,中华职业教育社副巡视员王建,来自全国20多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