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一部文人史,而文人的历史倒不如说是文学的历史,文学是历史的印记、社会的再现,文人的无奈、酸楚、迷茫,就像一本小说,娓娓道来……
书 名:负伤的知识人
作 者:陈远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02-01
版 次:1
页 数: 34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蔡元培、司徒雷登;报业巨头张季鸾、吴鼎昌、王芸生,以及新旧交替之间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梁漱溟、冯友兰和解放区成长的知识分子贾植芳、李新、周而复等人。作者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资深媒体人,現为《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等题目。多年进行民国史、知识分子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中国周刊》,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主要著作:《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辩》《逝者如斯未尝往》《逝去的大学》《斯人不在》《消逝的燕京》《在不美的年代里》《穿越美与不美》。
媒体评论
仔细分析书中的这份名单,他们中有的人比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丁文江等,早在1949年前就去世了,此后的恩怨情仇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有的人如胡适、梅贻琦、蒋梦麟、赵元任、罗家伦等,面对1949年政治变局,毫不迟疑离开大陆,寻找新路。他们究竟是否找到新路,过去很长时间引起一些怀疑,其实从今天的眼光看,似可定论,不必再疑。他们躲过了自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来的所有文化浩劫,他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用在了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他们为中国文明保留了读书种子,为中国文明传承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示范。
以一股正气坦然留在大陆的有黄炎培、梁漱溟、章乃器、陶菊隐、顾颉刚、费孝通、郑天挺等,他们在1949年之前已经名满天下,有的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介于知识人和政治家之间。但是,他们在1940年中期之后过度介入现实政治,结果没有影响政治,未使政治清明,反而被政治所影响,既影响了自己的学术,又伤害了身心。这些知识人的后半生几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空耗精力,辜负了前半生的苦读。
陈远在这本书中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人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有细致分疏和研讨,许多看法令人震惊令人发省。历史学的意义不是后悔这代知识人走过的路,历史学的启迪在于现在知识人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政治与学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公共话题与专业领域。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书 名:音调未定的传统
作 者:朱维铮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版次:1
页数:43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音调未定的传统》分为“述史”“记诤”“通论”“分论”“另说”五部分,全书是朱先生对“现状信而犹疑,将信犹疑的心态体现”。其中“述史”“记诤”是对自居得天命的君主,对自许知天命的智者,通过比照他们的环境、学养和言行的复杂关系,试图从中揭示晚清历史的部分真相。“通论”和“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和解读,旨在廓清传统,认识传统。“另说”则解答了当下沸沸扬扬的“大师”为何?谁可堪称中国文化的大师?尤其对海内外热衷表彰的大师,去伪存真。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现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著有《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及二集)》、《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中国经学史十讲》、《壶里春秋》、《重读近代史》等。编校注释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章太炎全集》第三卷、《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等近百种。
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真相。
——朱维铮
书 名:告别的年代
作者:黎紫书
出 版 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
出版时间:2010-12-15
版次:1
页数:312
装帧:平装
开本:25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黎紫书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前一层的人物故事被后一层的角色阅读,也被读者一一阅读。在“小说中的小说”结构之下,一层一层开拓出故事的纵深度,充满寻觅、躲藏与发现,展现出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作者简介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此后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如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等。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编辑 饶晓宇)
媒体评论
这是紫书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长篇”和想像力的挑战。那些落日般的岁月,挟带着诡谲如基因密码与血色般起死回生的新鲜,扑面而来。于是,我看到了文字后面作者那一双不同寻常的、超越了年龄和时光的奇异的眼睛。
——蒋韵(知名作家)
书 名:负伤的知识人
作 者:陈远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02-01
版 次:1
页 数: 34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蔡元培、司徒雷登;报业巨头张季鸾、吴鼎昌、王芸生,以及新旧交替之间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梁漱溟、冯友兰和解放区成长的知识分子贾植芳、李新、周而复等人。作者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作者简介
陈远,史学研究者、资深媒体人,現为《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生态变迁等题目。多年进行民国史、知识分子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中国周刊》,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主要著作:《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辩》《逝者如斯未尝往》《逝去的大学》《斯人不在》《消逝的燕京》《在不美的年代里》《穿越美与不美》。
媒体评论
仔细分析书中的这份名单,他们中有的人比如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丁文江等,早在1949年前就去世了,此后的恩怨情仇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有的人如胡适、梅贻琦、蒋梦麟、赵元任、罗家伦等,面对1949年政治变局,毫不迟疑离开大陆,寻找新路。他们究竟是否找到新路,过去很长时间引起一些怀疑,其实从今天的眼光看,似可定论,不必再疑。他们躲过了自1952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来的所有文化浩劫,他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用在了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他们为中国文明保留了读书种子,为中国文明传承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示范。
以一股正气坦然留在大陆的有黄炎培、梁漱溟、章乃器、陶菊隐、顾颉刚、费孝通、郑天挺等,他们在1949年之前已经名满天下,有的还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介于知识人和政治家之间。但是,他们在1940年中期之后过度介入现实政治,结果没有影响政治,未使政治清明,反而被政治所影响,既影响了自己的学术,又伤害了身心。这些知识人的后半生几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空耗精力,辜负了前半生的苦读。
陈远在这本书中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人所走过的不同道路有细致分疏和研讨,许多看法令人震惊令人发省。历史学的意义不是后悔这代知识人走过的路,历史学的启迪在于现在知识人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政治与学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公共话题与专业领域。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书 名:音调未定的传统
作 者:朱维铮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版次:1
页数:43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音调未定的传统》分为“述史”“记诤”“通论”“分论”“另说”五部分,全书是朱先生对“现状信而犹疑,将信犹疑的心态体现”。其中“述史”“记诤”是对自居得天命的君主,对自许知天命的智者,通过比照他们的环境、学养和言行的复杂关系,试图从中揭示晚清历史的部分真相。“通论”和“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和解读,旨在廓清传统,认识传统。“另说”则解答了当下沸沸扬扬的“大师”为何?谁可堪称中国文化的大师?尤其对海内外热衷表彰的大师,去伪存真。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现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著有《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及二集)》、《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中国经学史十讲》、《壶里春秋》、《重读近代史》等。编校注释有《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章太炎全集》第三卷、《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等近百种。
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真相。
——朱维铮
书 名:告别的年代
作者:黎紫书
出 版 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
出版时间:2010-12-15
版次:1
页数:312
装帧:平装
开本:25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黎紫书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书以一部既无开端亦无终结的历史大书为引子,分三层叙事,将同名同姓但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的三个女人“杜丽安”串联起来,前一层的人物故事被后一层的角色阅读,也被读者一一阅读。在“小说中的小说”结构之下,一层一层开拓出故事的纵深度,充满寻觅、躲藏与发现,展现出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作者简介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此后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如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等。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编辑 饶晓宇)
媒体评论
这是紫书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长篇”和想像力的挑战。那些落日般的岁月,挟带着诡谲如基因密码与血色般起死回生的新鲜,扑面而来。于是,我看到了文字后面作者那一双不同寻常的、超越了年龄和时光的奇异的眼睛。
——蒋韵(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