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引领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措施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在阐述就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表现,探讨了在工学结合的引领下使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就业能力;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关注的焦点。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趋于务实,企业雇主不只看重求职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注重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结构和心理品质等三个层面的综合能力,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仅仅是学生就业的起点,一个学生职业生涯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则是毕业生是否具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即就业能力。该能力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并且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职业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更自如地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职业挫折。可以说,就业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重要法宝,不仅对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能力观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高职院校的人才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在生产技术与经营活动中既是执行者,又是组织者。除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之外,他们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但是,多数高职学生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他们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知识储备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固守学科本位,在人才培养中忽视社会需求。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不关注社会职业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关注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少教师只关注教学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维方式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大学期间,由大学生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增多,而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缺乏学习计划,或有计划却不能自控,自我开发、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意识较弱。因此,学生在无法做到认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不善于通过课外的学习补充职业相关的知识,不善于扩大自己的专业储备,不能对本职业领域的知识体系作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状和自身的性格特点,盲目跟风,热衷于考取各类与专业技能无关的证书,从而使得学生毕业时,无法积累丰富的相关职业知识,致使求职时屡屡碰壁。
  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用人目标,不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资金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训,要求毕业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一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与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多毕业生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用人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习惯于抱怨社会、抱怨环境,忽视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与科学定位,拒绝体验劳动的艰辛。因此,毕业生中存在着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人要求的现象。
  缺乏具有可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实施,绝不是在学校内“闭门造车”,它取决于大学生通过参与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真正接触实际的职业、岗位及企业文化,在此过程中,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实践技能的差距以及观念认知的误区,并对此加以改善和提高,调整先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再一次投身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开始新一轮的职业规划。可现实是,由于高校职业教育的缺乏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弱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择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同时,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职业认识模糊或理想化,缺乏系统的专业结构和具有可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就业期望值高,从而造成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工学结合引领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措施
  工学结合,即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工学结合所注重的产学研统一协调,不仅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先决条件。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就业能力培养措施能使学校、企业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促进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基础,深化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要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职业导向性,做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包括学生实习和实践课环节),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企业的生产体系为主要实践内容,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按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三个模块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做到技能训练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就业导向的紧密結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构建工学结合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是综合素质的较量。高职学生虽然在学历上没有竞争优势,但在综合素质上完全可以本科学生一比高下。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立足于专业特点,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宏观和微观的职场环境,并进行职业自主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与各学习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实践培养体系和计划,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以科学、完善的机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具体而言:(1)一年级的社会实践为感知期,每次实践时间为一周左右。进企业去了解相应的岗位情况,熟悉工作环境、工作程序、职业需求等,为适应今后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奠定基础。(2)二年级为角色体验期,时间可适当延长。在社会实践前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帮助学生找准实践方向和目标,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去企业进行岗位角色体验,学生甚至可以与企业签订无偿提供服务的协议,求得在企业真实岗位的短时间的角色体验。(3)三年级为实践演练期,实践时间为3~5个月左右。这一时期应对学生的能力加以严格考核,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同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养计划的调整与修订,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个人未来就业相联系的实践模式。学校和社会是有环境差距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与生活经验,对社会的看法往往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及理想化。暑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接触,使大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有利于他们在未来就业时能更容易地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迅速转换角色,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针对各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竞争能力 产品只要找对了“销路”,就能有“销量”。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关注点应从“成果”前移至“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一年级为探索期。这一时期要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以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基础,了解该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认清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工作所需的差距,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进而明确目标。(2)二年级为内化期。认清自身的特长和能力,以拓展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重心。培养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和自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和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并在课余时间参加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進一步确定职业目标,修订和调整原定的职业生涯规划。(3)三年级为修正期,对前二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并符合实际,毕业的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弥补和修正。其次,开始着手求职准备,积极利用学校、招聘网站提供的信息,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制作简历,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的训练,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尽可能地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三个措施建构了“三位一体、三年一贯制”的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对待,合理规划,统筹兼顾,使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得到统一,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由此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育人机制,如表1所示。
  总之,高职院校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就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抓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突出特色,主动为学生着想,热心为学生服务,这样就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学生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范泽瑛,谢超,高磊.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2]吴薇.生涯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3]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4]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作者简介:
  杨艳(1984—),女,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外语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PHP和MYSQL技术,特别是PHP访问MYSQL访问方式的分析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访问的逻辑和所需要的函数。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和研究ODBC和PHP/FI(FormInterpreter)2中访
期刊
根据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现状,研究如何运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升经济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利用自身的寄生器件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操作,在不影响电路整体结构,以及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达到了很好的输入、输出特性。文章建立了该类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高职教师除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力,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稳定工作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打造融讲师、工程师、就业指导师能力于一体的“三师型”教学团队。  关键词:高职;“三师型”教学团队;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磁致电阻行为和在 nanoscale 的 NiFe/Cu/CoFe/IrMn 旋转阀门巨人磁致电阻(SV-GMR ) 的磁化颠倒模式被 nanosized 试验性地并且理论上调查磁性的模拟方法。基于 Landau-Lifsh
冶金漏斗过去常目前在机器工作扔重钢铸块锭的一个回合的效果通过为实验建模的水被评估。改进卵形的漏斗的流动控制设备,被使用而不是圆漏斗,被优化了。结果证明圆漏斗的住处时
本文针对直升飞机航模上改装实现遥控飞行人工授粉的任务,分析了人工授粉的常用方法,阐述了喷洒授粉器和轻扫授粉器的设计方案,并在实际改装中就机构的安装和遥控系统的增加做了
作为国内沥青洒布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浙江美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简称"美通机械")走过了辉煌发展的十年。在国内外工程机械市场日益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美通机械经过十年来的摔打
期刊
高校中层领导的执行力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关系着高校有效运行、战略制定以及稳定发展的大局。在论述高校中层领导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指明了高校中层领导执行力的重要性,针对高
技巧、单双杠、支撑跳跃是初中体操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而目前这些内容的教学现状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象.通过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初中的技巧、单双杠、支撑跳跃的教学现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