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国家开始对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实行免学费教育,农广校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借助国家助学政策,加快山东省农民职业教育的步伐,是省校领导和全体职工的一致选择。2010年,省教育厅批复省校全面开展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45人;2011年招生1668人;2012年招生2014人,逐年递增,共招生4927人。共开设现代农艺技术、果树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园林绿化、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七个专业,学生分布在15个市、33个县的101个教学班。经过四年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农学结合、送教下乡”针对职业农民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调研,科学设计
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好事要办好,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是首要原则。省校在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支持下,稳步推进试点,连续完成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的想法,得到第一手的信息。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办学较早的湖北、河南、河北等省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科学研讨,设计适合农广校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全省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通过“校村联合、校社联合、校企联合”的送教下乡模式,满足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严格办学准入,合理确定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学校从一开始就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机制,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由省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在招生规模上,谨防“一哄而上,大干快上”。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订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教材征订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制度》、《督导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助学政策材料汇编》,教学管理人员人手两册。印制学生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举办了中等职业教育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各项制度,进行业务培训,树立起“严格办学、规范办学”的思想。各教学点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作业收缴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
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课程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全部由省校审核聘任,经逐级筛选,省校共聘任全日制专职教师200名,兼职教师20名。在学生管理方面,从入学教育开始重点抓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转变,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遵守考勤纪律和学校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以及助学金档案。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四)落实教学计划,确保教育质量
首先,省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中央农广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统开专业教学计划,各地农广校根据省校计划和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出适于教学组织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为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到课率,县级分校选择一名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联办单位选派一名负责人担任副班主任。两人配合完成教学与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并负责把每一天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到课情况做到真实记录,为此,省校统一印刷了学生签到簿、班主任日志、教师授课簿等,要求教学班坚持填写。
(五)完善考核办法,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各占50%。理论考试由省校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省校、市分校派出巡考人员巡查,县级分校具体组织。技能考核由县级分校负责组织,市分校监督,必须成立三人以上的考核小组,于统考前一周组织学生考核。
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全面素质与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习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熟悉业务和进入工作角色。为此,省校专门下发《关于做好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工作的通知》,要求教学点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在企业实习的还要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实习待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出勤率和实习态度,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没有技能考核和顶岗实习鉴定成绩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
(六)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校长、教师和班主任的能力建设,他们的执行力决定了教育质量和效果。为此,省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从2011年起,每年对教学点(班)开展普查达标活动,评估组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教学班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围绕教学基本条件、机构设置、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助学金管理、政策宣传与班级建设等六个方面逐项对照检查,依照标准进行打分,优秀的给予表彰,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在此基础上,省校每年开展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活动。2011年7月,省校在泰安市岱岳区举办了全省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为各教学点的分校校长和一线管理人员提供观摩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和比较,查找不足,迎头赶上。2012年夏,省校在威海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全省分管教学的分校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共108人参加培训,培训班邀请全国职业教育百佳校长朱建华亲自授课,培训内容还包括班主任日常工作实操、课件制作及摄影技术等。2012年9月,山东省农广校举办了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有8个市举行市级选拔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8名选手得到中央农广校表彰。 (七)加强督导和审计,确保教学和资金安全
省、市、县三级按照《全日制办学督导工作制度》要求,组成了各级督导机构,明确责任,适时督导,确保教学实施有效管理。
在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并实行各级审计和统一报账制度;助学金由省校统一办卡发放,有效保证资金安全。
(八)积极推进教改,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
2010年以来,省校先后在济南、潍坊多次召开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中等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制定和编写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各学科的自测题、辅导材料、教学大纲等,制定了实验实习计划,安排制作了辅导课件,安排部署了省校承担的中央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畜牧兽医专业在胶州市分校和嘉祥县分校两个教学点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省校还选派三名教师参与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组织的畜牧兽医专业和果树花卉生产技术两个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订工作,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模式。
二、办学成效
泰安市岱岳区分校与大陡山村联合举办3期中职班,招收学生150人。区分校秉承“教学、实习、应用三结合,专业、学业、产业三统一”原则,严格教学管理、实习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学员们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的承包了茶园,有的搞起了特色种养,有的开办了企业,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日照市岚山区百满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办学,提高了社员素质,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带动农户678户,显著提高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订单销售型合作社”、“日照市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理事长宋百满同志获“山东省乡村之星”荣誉称号。
农广校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受到联办企业、合作社、示范村以及农民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吸引了省市县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大众日报、莱芜日报、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曲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宣传报道。
2012年10月,山东省农广校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分级认定,评估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山东省农广校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通过“校村、校社、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开辟了一条农民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三、体会
“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涉农专业中职教育学生实行全免费,并发放助学金补贴,这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大量的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急需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务农农民得不到政策的惠顾,严重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步伐。农广校依托自身体系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校村、校社、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把教学班办到村、社、企业,教学实践到田间、地头、车间,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农民的不同需求制定了可操作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农忙时节多安排实践指导和实习课程,农闲时节则集中安排理论授课,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较好地解决了农学矛盾和工学矛盾,使学习和生产协调进行,相辅相成。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调研,科学设计
举办全日制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农广校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好事要办好,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是首要原则。省校在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支持下,稳步推进试点,连续完成了三个步骤。第一,在一部分县校就农民教育培训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民的想法,得到第一手的信息。第二,组织部分分校校长到办学较早的湖北、河南、河北等省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做法。第三,召开全省中职办学研讨会,科学研讨,设计适合农广校特点的教育模式。经过论证,确立全省以县级分校为办学主体,通过“校村联合、校社联合、校企联合”的送教下乡模式,满足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严格办学准入,合理确定规模
为确保教育质量,学校从一开始就实行严格的办学准入机制,按照申报、评估、审批的程序,确定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评估由省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在招生规模上,谨防“一哄而上,大干快上”。在总体规划上,坚持“三个不突破”,即全省不突破30个教学点,每个市不突破3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在校生不突破200人。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结合职业农民就地学习的实际,省校制订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教材征订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制度》、《督导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同时还编印《中等职业学校助学政策材料汇编》,教学管理人员人手两册。印制学生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举办了中等职业教育校长培训班,解读有关政策,学习各项制度,进行业务培训,树立起“严格办学、规范办学”的思想。各教学点就班级管理制定了《班委会职责》、《班级卫生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作业收缴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
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三堂课”教学,即理论教学课、现场实践课、专题讲座课;在课程实习方面,重点做好技能模块分解实习,以现场指导为主,强化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全部由省校审核聘任,经逐级筛选,省校共聘任全日制专职教师200名,兼职教师20名。在学生管理方面,从入学教育开始重点抓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转变,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遵守考勤纪律和学校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以及助学金档案。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四)落实教学计划,确保教育质量
首先,省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中央农广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统开专业教学计划,各地农广校根据省校计划和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出适于教学组织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为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到课率,县级分校选择一名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联办单位选派一名负责人担任副班主任。两人配合完成教学与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并负责把每一天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到课情况做到真实记录,为此,省校统一印刷了学生签到簿、班主任日志、教师授课簿等,要求教学班坚持填写。
(五)完善考核办法,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各占50%。理论考试由省校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省校、市分校派出巡考人员巡查,县级分校具体组织。技能考核由县级分校负责组织,市分校监督,必须成立三人以上的考核小组,于统考前一周组织学生考核。
顶岗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全面素质与适应社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习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熟悉业务和进入工作角色。为此,省校专门下发《关于做好中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工作的通知》,要求教学点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在企业实习的还要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落实实习待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出勤率和实习态度,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没有技能考核和顶岗实习鉴定成绩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
(六)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校长、教师和班主任的能力建设,他们的执行力决定了教育质量和效果。为此,省校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建设,从2011年起,每年对教学点(班)开展普查达标活动,评估组深入每个教学点对教学班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围绕教学基本条件、机构设置、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助学金管理、政策宣传与班级建设等六个方面逐项对照检查,依照标准进行打分,优秀的给予表彰,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在此基础上,省校每年开展优秀教学点、优秀教学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五优”评选活动。2011年7月,省校在泰安市岱岳区举办了全省农广校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为各教学点的分校校长和一线管理人员提供观摩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和比较,查找不足,迎头赶上。2012年夏,省校在威海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全省分管教学的分校校长、教务科长和班主任共108人参加培训,培训班邀请全国职业教育百佳校长朱建华亲自授课,培训内容还包括班主任日常工作实操、课件制作及摄影技术等。2012年9月,山东省农广校举办了第九届教学能手大赛,有8个市举行市级选拔赛,全省有211名教师参加了各级选拔,34名选手参加了省赛,8名选手得到中央农广校表彰。 (七)加强督导和审计,确保教学和资金安全
省、市、县三级按照《全日制办学督导工作制度》要求,组成了各级督导机构,明确责任,适时督导,确保教学实施有效管理。
在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并实行各级审计和统一报账制度;助学金由省校统一办卡发放,有效保证资金安全。
(八)积极推进教改,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模式
2010年以来,省校先后在济南、潍坊多次召开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中等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制定和编写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各学科的自测题、辅导材料、教学大纲等,制定了实验实习计划,安排制作了辅导课件,安排部署了省校承担的中央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送教下乡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畜牧兽医专业在胶州市分校和嘉祥县分校两个教学点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省校还选派三名教师参与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组织的畜牧兽医专业和果树花卉生产技术两个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订工作,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模式。
二、办学成效
泰安市岱岳区分校与大陡山村联合举办3期中职班,招收学生150人。区分校秉承“教学、实习、应用三结合,专业、学业、产业三统一”原则,严格教学管理、实习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学员们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的承包了茶园,有的搞起了特色种养,有的开办了企业,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日照市岚山区百满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办学,提高了社员素质,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带动农户678户,显著提高了当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订单销售型合作社”、“日照市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理事长宋百满同志获“山东省乡村之星”荣誉称号。
农广校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受到联办企业、合作社、示范村以及农民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吸引了省市县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大众日报、莱芜日报、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曲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宣传报道。
2012年10月,山东省农广校又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分级认定,评估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山东省农广校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通过“校村、校社、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开辟了一条农民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三、体会
“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涉农专业中职教育学生实行全免费,并发放助学金补贴,这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大量的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急需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务农农民得不到政策的惠顾,严重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步伐。农广校依托自身体系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校村、校社、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把教学班办到村、社、企业,教学实践到田间、地头、车间,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农民的不同需求制定了可操作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农忙时节多安排实践指导和实习课程,农闲时节则集中安排理论授课,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较好地解决了农学矛盾和工学矛盾,使学习和生产协调进行,相辅相成。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