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医疗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民间医疗的内涵和特点入手,深刻剖析民间医疗的文化价值:民间医疗有着“以患者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诊疗取向、“家族式”的医学伦理以及包含了珍贵的“民俗文化”,在具体传承路径研究中,本文从文本搜集整理、非遗保护、教育传承和市场开发几方面讲述,引导民间医疗文化向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法规化方向迈进,旨在引起全社会对民间医疗文化传承的关注,推动和发展民间医疗文化。
  关键词:民间医疗;文化;传承
  一、民间医生和民间医疗的内涵和特点
  民间医生也称为“乡村医生”、“草医”,古代又称“游医”、“走方医”、“串铃医”,意指周游四方、负笈行医。民间医生中医术高低参差不齐,队伍鱼龙混杂,有些医生掌握多种实用医术,临证奏效甚捷,而有些医生却仅微通医术、略懂药性,甚至有些医生仅以卖药为最终目的,所以民间医生总被误解成“江湖郎中”,医术成了“旁门左道”,登不上大雅之堂。事实上民间医生在民众预防保健、防病治病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乾隆年间写过《本草纲目拾遗》的浙江钱塘人赵学敏,还曾经编过《串雅》(分内外编)一书,其中就记载了当时游乡串户、看病卖药的“走方医”的经历。这些民间医生十分关心疑难绝症,经常会碰到或处理过一些意外的疾病,时有奇招,掌握着各具特色的医疗实践经验。
  民间医疗是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但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未被典籍所录载,具有独特疗效的草药、处方和医疗技术。比如一些中草药单方验方、刮痧放痧疗法、拔火罐疗法、食疗、水疗、火疗、针疗等等,在民间正被广泛使用。与正统的教科书相比,流传在民间的特色诊疗技术显得内容丰富、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疗效显著,因此在民间被百姓推崇和喜爱。《串雅》一书中就说:“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民间医疗的特征。
  民间医疗多为口授身传,通过家传、师承等方式传播下来,家传主要是传授单方验方,即“祖传秘方”,师承有集中收徒和单独拜师学医,传授的內容大部分是专攻专科,如伤正骨科、蛇伤专科、刮痧放痧专科、小儿风科等等。当然也有有识之士自学成医的,打破了家传式和师徒式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让民间医学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西晋名医皇甫谧,从20岁起开始发愤研读医术,因家庭贫困,他常常带书下地,边耕边读。42岁时又患风痹疾,半身不遂,但他仍然手不释卷,且多次拒官不任,还写就了《甲乙经》和《寒石散论》等著作,终成医林大师。
  中国的民间医疗源远流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学著作,都记载着相当数量的民间疗法和单验方,发展至今,民间医疗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医疗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民间医疗传承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民间医疗注重“以患者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主张“形而上为通,形而下为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要经历“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民间的诊疗过程中体现地非常明显。“以意治病,最为上一乘”,(清·石寿棠《医原·用药大要论》)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的是以“体验”和“感悟”为主的人文方法。“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典型地反映出民间医疗这一特质。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修理式”的诊疗思维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更关乎患者的心理诉求,在与患者的互动上,民间医生更为主动、细致,更加感同身受,许多民间医生甚至能多次去患者家中进行跟踪式的个体性治疗,让患者产生积极的信赖感和亲切感。
  (二)民间医疗注重“天人合一”的诊疗取向
  “天乃大自然,人即人类,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也是儒道学说的精华所在,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融。在民间医疗诊治中,人体疾病更多从自然之中寻找原因,如《黄帝内经》的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人体、自然的和谐统一,疾病常常与天文、地理、物候、气象等等相关相连,因此民间医疗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现代民间草药常常收录在地方药物志或地方性的中草药手册之中。比如现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海鲜药膳”就有很强的地域性,药膳材料取之海洋生物,只有海岛才有这独一无二的海鲜药膳,用于治疗或滋养调理产后、病后、身体气血不足、某一脏器虚弱的患者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民间医疗对于“天人合一”的另一诠释便是主张药物源自天然,天然药物具有作用复杂、缓慢而持久,毒性作用少、不良反应轻等特点。我国药材资源丰富,昔日的民间草药医生就是运用草药走村串户为民防病治病,逐渐形成了草药单方和验方,这些单方验方在民间自然流传,在治疗疑难病症、急病、怪病、毒蛇咬伤等方面非常灵验,有甚至还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历来有“单方气死名医”之说。
  (三)民间医疗注重“家族式”的医学伦理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心。从家族功能普及的范围来看,传统中国的家,不只是生殖的单元,还是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宗教的、娱乐的,乃至医疗卫生的单元。作为较早的民间医疗,家族承担了传承的重要功能,许多祖传秘方世代相传,甚至“传男不传女”,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即使是师徒制的传承也是沿袭了家族制的文化规则,师傅对徒弟采取的往往是个体化、一对一的传授,倾注毕生的心血,徒弟对师傅更是奉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价值理念。从社会价值系统来看,家通过“育化”(enculturation)与“社化”(socialzation)作用传递给了每个人。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都是以“孝、悌”作为基本的伦理准则。医者“父母心”、官是“父母官”、君主爱天下“子民”,这在费孝通的文化解释中是一种“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因此作为民间医生,在价值体系中往往要严格遵循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医学伦理,“医乃仁术”,民间医生对病人常常像对待亲人一样,民间医生的“德行”往往比技术显得更为重要。   (四)民间医疗中体现了众多珍贵的“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民间医疗与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医疗知识就是通过神话传说、服饰、饮食、居处、节日等民俗活动在群众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如元旦饮屠苏酒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屠苏酒具有祛邪抗病和强身延年的作用,在服用方法上十分讲究,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这个民间医方为百姓所推崇和流行;端午节饮用菖蒲酒,在我国民间流传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提神、化痰、清头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太平圣惠方》谓:“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代我国许多地区还流传端午前后,门前挂鲜菖蒲和饮菖蒲酒的习俗,以防病治病,特别是用以辟除温疫之邪(即预防传染病)。另外重阳节采茱萸、饮菊花酒、腊八节食腊八粥、冬至节喝羊肉汤等等,都包含了丰富的民间医学知识,这些民间习俗中具有预防保健思想和抗病治病的方法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间医疗文化的传承路径
  民间医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过几千年筛选演变之后,已经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包含的“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诊疗取向、“家族式”的医学伦理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色彩是当代医学所不具备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间医术后继无人,民间医疗文化面临失传危险,保护和抢救工作已迫在眉睫。
  国务院2016年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提出“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与临床科研有机结合,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体现了中央对中医、民间医疗(民族瑰宝)的重视,以期待民间特色医疗能够得到更加广泛运用,充分发挥其在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加以整理推广和规范。笔者认为,民间医疗文化传承和发扬通过这样几个路径进行:
  (一)多途径搜集整理,使民间医疗文化通过文字方式得以保留
  比如文献搜集,目前已有如《全国民间草药单验方选编》以及各地自行收集整理诸如《民间单验方选编》之类的书籍。但由于专用经费偏少,搜集整理力度不大,政府相关部门要想防止一些独具特色的医疗方法、医术经验再度消失,需尽快拨出专款,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又如通过考试献计方法总结整理民间特色医疗与医术经验,各地卫生部门要经常性组织民间医生进行考试,让民间医生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医术经验写出来,然后经审核,合格者发给营业执照,允许其开业行医,将这些宝贵的试卷材料整理成书,流传后人。
  (二)深入非遗保护工作,使民间医疗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目前已有140余项传统医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9个项目传统医疗入选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医药文化、藏医药。但是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特色医疗”、“锦囊妙方”尚未被发现和挖掘,民间医疗的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未来几年,必须加大民间医疗的保护力度,建立一套民间医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标准和名录体系,对搜集整理的民间医疗、医术进行类比分析、多方认证,分别设立世界级、国家级、省区级、市县级的民间医疗文化遗产名录,加以分级规范保护。
  (三)加大教育传承力度,使民间医疗走向社会,走向大众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以其信息智能、专业普查、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在医学院校中加大传统医学的文化渗透,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学生,要加强对民间医疗的学习和认同;倡导“师承制”在医学院校的推行,民间医疗的学习更需要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大班式的课堂教学难以进行,“一个师带几个徒弟”的方式能大大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民间医疗的发扬;鼓励学生毕业去基层医疗单位、社区、乡镇医院,尤其对有志于传承民间医术的毕业生实施政策倾斜,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又使得民间医术后继有人。
  (四)有效开发民间医疗,使民间医疗逐步趋向专业化、市场化、科学化、法规化
  专业化,即由专业医生开设专科或专科医疗机构或研究所,对那些确有实效的民间疗法或药物进行临床应用并研究;市场化,即在开发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一些操作简单、贴近生活、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群众急需的产品;科学化,即运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和整理,剔除民间医疗当中一些非科学的成份,使开发的产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尤其是运用现代药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民间医药进行开发;法规化,将民间医疗纳入法律化的程序,如建立《民间医疗法》、《民间医生法》等,有效保护民间医疗技术。
  民间医疗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即便面对现代医学和市场经济,依然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类的和谐与进步,民间医疗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在于使医学,使人类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只有用民间医疗文化精髓来补充和丰富现代医学,才能真正造福百姓,造福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茅建春,向珍蛹,徐翔峰.从铃医谈民间医学[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5).
  [2]吴彩霞.中国古代民间医学教育形式评述[J].中医教育,2008,27(2).
  [3]罗丹,莫税英.传统医学人文精髓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J].传承,2011,22.
  作者簡介:刘瑜(1980—),汉族,浙江温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亨利·米修为法国当代作家,却与欧洲文化格格不入,自1931年来到亚洲,游历中国之后,晚年创作了《中国象形文字》。本篇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米修这部代表作,深入透视作者创作背后的思想和他对中国象形文字的看法。  关键词:亨利·米修;中国象形文字;道家思想;和谐;抽象;自由  20世纪,中国象形文字使众多作家,诗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之着迷。其中不乏一些倾心东方文化的法国著名作家和诗人,维克多·谢阁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族声乐早就成为了国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实际积极的作用,其中,美声唱法是民族声乐这个可以容纳多种文化并且不断发展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事物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传统事物与新时代特点的结合。因此,美声唱法是极具价值性、积极性与发展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想要从根本阐明这一问题,就需要在美声唱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的阐述与描写中仔细琢
期刊
摘 要: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一种常见文体,其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课文《广玉兰》为例,对散文的语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  关键词:散文;语用策略;《广玉兰》  语用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所运用的一种手段,从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而对散文中语用策略研究,
期刊
摘 要:翻译工作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大航海时代还是现在的全球一体化时代,翻译工作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翻译工作,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够被另一个民族所知晓,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主要载体形式,只有通过语言的翻译,才能促进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既然在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汉蒙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找准方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促进汉蒙
期刊
摘 要:亚里士多德要培养拥有美德的人而不是培养正当的行为,区别在于美德的行为是否出于人的内在的品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有心为善  拥有美德的人,就是那些本身就有美德或内在倾向的人。  一、美德的含义  在古希腊时期,美德的原义是特长、功能。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寻找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中道,他反对把美德等同于知识,认为美德是静止的和道德不一样。他主张有两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比微创右胸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胸外科接受单纯主动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其中包括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45例(对照组),行微创右胸切口45例(观察组)。对照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胸,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观察组经右锁骨旁第三肋间切口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两组
期刊
摘 要:不同民族的语言变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变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首要研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了解、阅读理解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首要受地理环境、思想方法等要素的影响。战胜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首要途径和战略如下:第一,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育英语交际才干;第三,改变传统思想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
期刊
摘 要:量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近年来关于量词的教学和研究不断增加,开始出现有关量词教学的教材和工具书,文章对市面上已有的量词教材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并对于量词教材的编写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量词教材;考察;分析;意见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教学研究走向系统且精细的道路,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量词教学研究,并出现了少量专门的量词教材。本文将对量词教材进行考察,并提
期刊
摘 要:医养结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此,以齐齐哈尔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齐齐哈尔医养结合的常见模式以及存在问题,然后就如何破解此类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齐齐哈尔;医养结合;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预期寿命也日益增长,截止到2015年,我国人民群众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6.34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2020年人均
期刊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批判思想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现实出发,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科技所导致的各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无论是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对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思想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技应该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这对于当代我国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意义  自20世紀开始,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