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外国际汉语合作项目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实体,它们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成败。对合作项目现状的研究能够为我们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合作项目的合作模式和运作方式比较有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但合作项目开设的课程有待拓展,目前开设的中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而中小学和社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项目的师资状况不太理想,需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有力结合;师资不足和教材不适用成为目前这些合作项目的通病。汉语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还要解决文化跟进和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合作模式;教师来源;中文课程;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62-05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久远,大约可以上溯至周朝;在某些朝代,汉语学习的热情曾十分高涨,如历史上朝鲜和日本政府都曾设立相应的学习和管理机构,如“司译院”和“通事会馆”,但汉语传播的广度一直比较有限,主要局限于某些精英群体。20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或东方语系,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汉语依然属于少数人学习的语言。直到近几年孔子学院的涌现,汉语传播才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世界范围内的二语教学也颇以汉语为热。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一系列问题也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以在海外成立的以汉语教学为中心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为例,这些年合作项目的数量增加不少,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项目运作得好,有的项目运作得不好,甚至不能维持现状,关门大吉。这些项目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建立的?双方投入如何?教师的来源和教学等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国际汉语教学合作项目的调查,揭示其发展现状,探究其问题所在,从而为汉语传播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相应的依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调查了合作项目的合作机构、运作方式、开设的中文课程、潜在市场、教师来源、师资问题与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急需的支持等多个方面。此外,本研究还调查了相关人员对合作项目运转情况的认识和意见。
(二)调查对象与分布情况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国际汉语教育中合作项目的现状,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位曾经在海外合作汉语教学项目中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汉语教育事业、具有中外合作交流经验的教师和管理者作为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并尽可能使调查对象覆盖不同的国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了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在回收问卷的26位调查对象中,9人在美国工作(34.6%)、5人在韩国工作(19.2%)、2人在德国工作(7.7%)。另外,在卢旺达、秘鲁、墨西哥、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法国、波兰、日本、奥地利工作的均为1人。(详见表1)
虽然此次调查对象的选取存在随机性,但是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现有的国际汉语教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北美洲占多数,欧洲和亚洲次之,南美洲和非洲较少。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的合作方式与运作模式
调查显示,中外大学间的合作是目前国际汉语教学合作项目的主要形式(76%),其次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8%),另外,两国的民间组织、中学也有参与。同时,这些合作关系主要是在对等的机构之间建立的,如中学和中学、大学和大学、政府与政府等。(详见表2)
调查还显示,这些项目的主要运作方式是以外方为主导,中方负责派出教师支持当地课程体系内的汉语教学(84.6%);以中方为主导,中方设置汉语课程,招收非学分学生的运作方式为数很少(7.7%)。另外,合作培养如“2 2”、“3 1”或互派访问学者也是重要的运作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被调查者都是在选择了第一种运作方式——外方为主、中方派出教师——的同时选择后两项的,这说明至少有38.5%的合作项目存在多种运作方式。(详见表3)
笔者还调查了这些具有国际汉语推广经验的教师对合作项目运作方式的意见。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中方派出教师在当地课程体系内进行汉语教学是一种最利于在当地开展汉语教学的运作方式(69.2%),其次是“3 1”或“2 2”的合作培养方式(30.8%)。而支持中方为主导、自主招生的调查对象较少(7.7%)。
(二)中文课程与潜在市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合作项目开设了针对大学的汉语学分课程(76.9%);其次是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和中国文化讲座(42.3%);再次是针对当地社区的汉语培训课程(26.9%)。另外,中小学的课外中文课程也开始发展起来(19.2%)。而开设针对中学的计入学分的中文课程以及特殊需求的汉语课程(如商务汉语和教师培训等)则为数较少(分别占11.5%)。(详见表5)
关于汉语课程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开放性的中国文化讲座被认为是最有市场潜力的中文课程(64%);其次是中小学课外中文课程(52%)和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40%)。另外,中学计入学分的中文课程也被一部分调查对象看好(36%)。而已经有很好基础的大学汉语学分课程和社区汉语培训依然受到重视(均占28%),但市场拓展空间有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开始被高度重视(60%)。(详见表6)
(三)师资来源与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合作项目的师资来源于当地有资质和经验的教师(69.2%),同时中方派出的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是重要的师资来源(42.3%)。此外,有留华经历的当地教师、访问学者,以及其他教育背景的华人也充当了必要的师资补充(23.1%)。而当地培养的教师为数最少(3.8%)。(详见表7)
调查显示,合作项目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方派出的教师数量少,二是当地的汉语教师数量少,三是当地的潜在教师缺乏资质(分别占42.3%、42.3%和50.0%)。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方派出的教师在当地的适应性问题。师资配备与学生的能力不适应、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以及使用的教材不合适等,也都可以归入这类问题。(详见表8) 解决师资问题的首选办法是教师培训。调查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合作项目需要的教师培训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当地有中文背景的潜在师资的培训(52.0%)、对当地中文教师的中文知识的培训(48.0%)、对当地中文教师的教学法的培训(44.0%)。另外,对合作项目现任教师的教学法培训也被认为很有必要(28.0%)。(详见表9)
那么,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是什么?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直接从中国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50.0%);也有很多被调查者着眼于当地资源,认为对当地中文教师进行知识培训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46.2%)。另外,在当地招聘有汉语背景的潜在师资并对其进行培训、对现任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这两种办法也得到了许多被调查者的认可(均占34.6%)。(详见表10)
(四)存在问题与需求
关于合作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教材不适用(48.0%)和教师不足(44.0%)是调查对象最为关心的问题。其次,课程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中国文化活动不足以及资金不足也是一些合作项目面临的问题。另外,部分项目也存在教学法亟待改进的问题。(详见表11)
那么,这些合作项目目前急需哪些支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急需有经验和有资质的汉语教师(分别占62.5%和33.3%)。剔除其中重复选择的因素,对教师的需求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近一半机构急需合适的教材(50.0%)和资金(45.8%)。而对教师培训、文化推介活动的各种素材以及相关政策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则相对次之。(详见表12)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下,海外以中文教学为核心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合作项目运作得比较好,虽然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不少,但是中外方合作不利的情况非常少。另外,这些合作项目的主要合作方式是中外大学间的合作,也即校际交流。同时也存在民间组织、政府和中学之间的合作。在运作方式上,绝大多数项目是以外方为主导、中方派出教师支持其中文教学。这种运作方式也得到了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同。不难看出,这种运作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它比较好地利用了双方的资源优势,即外方了解市场、中方长于教学。与此同时,很多项目的运作方式为多种形式并行,如在外方主导的模式下,还有“3 1”或“2 2”的合作培养方式和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模式。而这两种着眼于长期和深度交流的方式也得到有合作交流经验的调查对象的认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资金问题并未成为大多数项目面临的问题,但是在急需支持的方面,还是有4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项。由此看来,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长期的资金保障。
第二,在课程方面,大多数合作项目都开设了大学的汉语学分课程,这比较符合目前合作方式主要是大学间的校际交流这种情况,也反映出近现代海外汉语传播集中于大学的历史延续。另外,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以及中国文化讲座也是开设比较多的课程。同时,被调查者认为中文教育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其中开放性的中国文化讲座和汉语教师培训课程最有市场前景,而中小学的中文课程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也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推进,文化的跟进和教师的培训被提上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师资方面,这些合作项目的主要师资来源是当地有资质和经验的中文教师,以及中方派出的志愿者和公派教师,而当地培训和培养的教师则非常少。同时,大多数项目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解决途径上,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应采取中方增派教师和培训当地中文教师双管齐下的办法。可以说,调查对象主要着眼于解决师资的数量问题,但项目所需教师培训的数据则显示了师资培养质量上的欠缺与要求。比如,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合作项目需要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地中文教师在教学法和中文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包括对项目现任教师的培训,其中就包含了中方教师的适应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增派中方教师的同时,还应提高教师岗前培训的质量。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很少的调查对象提出了合作培养的方法,甚至细化为初级汉语课程培养本土教师,中高级汉语课程培养精通英文的高学历中国教师。笔者认为,虽然数据比重小,但这却为长期有效地解决汉语教师师资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四,在调查中,虽然教材问题没有单独列出,但是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急需的支持这两项数据都显示出教材问题的严重性,其中一半项目存在教材的不适用问题,一半项目也提出了对合适教材的紧急需求。
综上所述,做好汉语国际传播,至少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和教材,尤其是培养有经验、适应性好、有资质的教师和编写适应当地需求的教材。在具体解决途径上,笔者认为,可以先增派中方教师,同时开展适合当地教师需求的在职培训。二是文化要跟进。汉语国际传播,不仅要传播文化的素材、开展系列文化讲座,还包括深层次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目前的汉语文化传播多局限于文化活动,如传统的武术、舞蹈和音乐表演、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这些活动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现有的合作项目中偶尔也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方面的演讲(如哲学和历史等),但由于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相融合,因而反响甚小。因此,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就显得十分紧迫。有了后者,前者(文化活动)才能避免成为片段,从而获得完整长久的生命力。三是深入持久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尽量使中文纳入到对方的课程体系之内,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培训当地的中文师资,同时结合中文教师的长期培养,最终使汉语国际传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反应次数比例:是指调查对象选择该选项的比例。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大部分为多项选择题,任一问题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如果仅计算调查对象比例,总和就会超过100%。反应次数比例能显示出调查对象对某选项相对于其他选项的认可程度。
②“终身教育学院”率先在韩国和日本成立。终身教育学院具体实施终身教育理念,以实现开放式教育为目的,主要致力于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也有若干所大学如温州大学、北京大学等成立了终身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5-6.
[2] 李无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N]. 中华读书报,2008-6-25.
[3] 吴英成.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张西平.汉语国际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周小兵,张静静.朝鲜、日本、越南汉语传播的启示与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3).
编辑:覃云云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合作模式;教师来源;中文课程;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5-0062-05
汉语的国际传播历史久远,大约可以上溯至周朝;在某些朝代,汉语学习的热情曾十分高涨,如历史上朝鲜和日本政府都曾设立相应的学习和管理机构,如“司译院”和“通事会馆”,但汉语传播的广度一直比较有限,主要局限于某些精英群体。20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或东方语系,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汉语依然属于少数人学习的语言。直到近几年孔子学院的涌现,汉语传播才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世界范围内的二语教学也颇以汉语为热。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一系列问题也进入了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以在海外成立的以汉语教学为中心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为例,这些年合作项目的数量增加不少,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项目运作得好,有的项目运作得不好,甚至不能维持现状,关门大吉。这些项目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建立的?双方投入如何?教师的来源和教学等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国际汉语教学合作项目的调查,揭示其发展现状,探究其问题所在,从而为汉语传播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相应的依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内容
为了全面了解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调查了合作项目的合作机构、运作方式、开设的中文课程、潜在市场、教师来源、师资问题与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急需的支持等多个方面。此外,本研究还调查了相关人员对合作项目运转情况的认识和意见。
(二)调查对象与分布情况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国际汉语教育中合作项目的现状,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位曾经在海外合作汉语教学项目中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汉语教育事业、具有中外合作交流经验的教师和管理者作为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并尽可能使调查对象覆盖不同的国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了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在回收问卷的26位调查对象中,9人在美国工作(34.6%)、5人在韩国工作(19.2%)、2人在德国工作(7.7%)。另外,在卢旺达、秘鲁、墨西哥、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法国、波兰、日本、奥地利工作的均为1人。(详见表1)
虽然此次调查对象的选取存在随机性,但是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现有的国际汉语教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北美洲占多数,欧洲和亚洲次之,南美洲和非洲较少。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的合作方式与运作模式
调查显示,中外大学间的合作是目前国际汉语教学合作项目的主要形式(76%),其次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8%),另外,两国的民间组织、中学也有参与。同时,这些合作关系主要是在对等的机构之间建立的,如中学和中学、大学和大学、政府与政府等。(详见表2)
调查还显示,这些项目的主要运作方式是以外方为主导,中方负责派出教师支持当地课程体系内的汉语教学(84.6%);以中方为主导,中方设置汉语课程,招收非学分学生的运作方式为数很少(7.7%)。另外,合作培养如“2 2”、“3 1”或互派访问学者也是重要的运作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被调查者都是在选择了第一种运作方式——外方为主、中方派出教师——的同时选择后两项的,这说明至少有38.5%的合作项目存在多种运作方式。(详见表3)
笔者还调查了这些具有国际汉语推广经验的教师对合作项目运作方式的意见。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中方派出教师在当地课程体系内进行汉语教学是一种最利于在当地开展汉语教学的运作方式(69.2%),其次是“3 1”或“2 2”的合作培养方式(30.8%)。而支持中方为主导、自主招生的调查对象较少(7.7%)。
(二)中文课程与潜在市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合作项目开设了针对大学的汉语学分课程(76.9%);其次是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和中国文化讲座(42.3%);再次是针对当地社区的汉语培训课程(26.9%)。另外,中小学的课外中文课程也开始发展起来(19.2%)。而开设针对中学的计入学分的中文课程以及特殊需求的汉语课程(如商务汉语和教师培训等)则为数较少(分别占11.5%)。(详见表5)
关于汉语课程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开放性的中国文化讲座被认为是最有市场潜力的中文课程(64%);其次是中小学课外中文课程(52%)和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40%)。另外,中学计入学分的中文课程也被一部分调查对象看好(36%)。而已经有很好基础的大学汉语学分课程和社区汉语培训依然受到重视(均占28%),但市场拓展空间有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开始被高度重视(60%)。(详见表6)
(三)师资来源与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合作项目的师资来源于当地有资质和经验的教师(69.2%),同时中方派出的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是重要的师资来源(42.3%)。此外,有留华经历的当地教师、访问学者,以及其他教育背景的华人也充当了必要的师资补充(23.1%)。而当地培养的教师为数最少(3.8%)。(详见表7)
调查显示,合作项目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方派出的教师数量少,二是当地的汉语教师数量少,三是当地的潜在教师缺乏资质(分别占42.3%、42.3%和50.0%)。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方派出的教师在当地的适应性问题。师资配备与学生的能力不适应、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以及使用的教材不合适等,也都可以归入这类问题。(详见表8) 解决师资问题的首选办法是教师培训。调查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合作项目需要的教师培训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当地有中文背景的潜在师资的培训(52.0%)、对当地中文教师的中文知识的培训(48.0%)、对当地中文教师的教学法的培训(44.0%)。另外,对合作项目现任教师的教学法培训也被认为很有必要(28.0%)。(详见表9)
那么,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是什么?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直接从中国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50.0%);也有很多被调查者着眼于当地资源,认为对当地中文教师进行知识培训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佳渠道(46.2%)。另外,在当地招聘有汉语背景的潜在师资并对其进行培训、对现任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这两种办法也得到了许多被调查者的认可(均占34.6%)。(详见表10)
(四)存在问题与需求
关于合作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教材不适用(48.0%)和教师不足(44.0%)是调查对象最为关心的问题。其次,课程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中国文化活动不足以及资金不足也是一些合作项目面临的问题。另外,部分项目也存在教学法亟待改进的问题。(详见表11)
那么,这些合作项目目前急需哪些支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急需有经验和有资质的汉语教师(分别占62.5%和33.3%)。剔除其中重复选择的因素,对教师的需求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近一半机构急需合适的教材(50.0%)和资金(45.8%)。而对教师培训、文化推介活动的各种素材以及相关政策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则相对次之。(详见表12)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下,海外以中文教学为核心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合作项目运作得比较好,虽然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不少,但是中外方合作不利的情况非常少。另外,这些合作项目的主要合作方式是中外大学间的合作,也即校际交流。同时也存在民间组织、政府和中学之间的合作。在运作方式上,绝大多数项目是以外方为主导、中方派出教师支持其中文教学。这种运作方式也得到了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同。不难看出,这种运作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它比较好地利用了双方的资源优势,即外方了解市场、中方长于教学。与此同时,很多项目的运作方式为多种形式并行,如在外方主导的模式下,还有“3 1”或“2 2”的合作培养方式和互派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模式。而这两种着眼于长期和深度交流的方式也得到有合作交流经验的调查对象的认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资金问题并未成为大多数项目面临的问题,但是在急需支持的方面,还是有4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项。由此看来,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长期的资金保障。
第二,在课程方面,大多数合作项目都开设了大学的汉语学分课程,这比较符合目前合作方式主要是大学间的校际交流这种情况,也反映出近现代海外汉语传播集中于大学的历史延续。另外,大学的课外中文课程以及中国文化讲座也是开设比较多的课程。同时,被调查者认为中文教育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其中开放性的中国文化讲座和汉语教师培训课程最有市场前景,而中小学的中文课程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也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汉语国际传播的推进,文化的跟进和教师的培训被提上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在师资方面,这些合作项目的主要师资来源是当地有资质和经验的中文教师,以及中方派出的志愿者和公派教师,而当地培训和培养的教师则非常少。同时,大多数项目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解决途径上,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应采取中方增派教师和培训当地中文教师双管齐下的办法。可以说,调查对象主要着眼于解决师资的数量问题,但项目所需教师培训的数据则显示了师资培养质量上的欠缺与要求。比如,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合作项目需要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地中文教师在教学法和中文知识方面的培训,也包括对项目现任教师的培训,其中就包含了中方教师的适应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增派中方教师的同时,还应提高教师岗前培训的质量。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很少的调查对象提出了合作培养的方法,甚至细化为初级汉语课程培养本土教师,中高级汉语课程培养精通英文的高学历中国教师。笔者认为,虽然数据比重小,但这却为长期有效地解决汉语教师师资问题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四,在调查中,虽然教材问题没有单独列出,但是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急需的支持这两项数据都显示出教材问题的严重性,其中一半项目存在教材的不适用问题,一半项目也提出了对合适教材的紧急需求。
综上所述,做好汉语国际传播,至少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和教材,尤其是培养有经验、适应性好、有资质的教师和编写适应当地需求的教材。在具体解决途径上,笔者认为,可以先增派中方教师,同时开展适合当地教师需求的在职培训。二是文化要跟进。汉语国际传播,不仅要传播文化的素材、开展系列文化讲座,还包括深层次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目前的汉语文化传播多局限于文化活动,如传统的武术、舞蹈和音乐表演、传统文化习俗的介绍,这些活动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现有的合作项目中偶尔也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方面的演讲(如哲学和历史等),但由于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相融合,因而反响甚小。因此,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就显得十分紧迫。有了后者,前者(文化活动)才能避免成为片段,从而获得完整长久的生命力。三是深入持久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尽量使中文纳入到对方的课程体系之内,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培训当地的中文师资,同时结合中文教师的长期培养,最终使汉语国际传播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反应次数比例:是指调查对象选择该选项的比例。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大部分为多项选择题,任一问题可以选择多个选项。如果仅计算调查对象比例,总和就会超过100%。反应次数比例能显示出调查对象对某选项相对于其他选项的认可程度。
②“终身教育学院”率先在韩国和日本成立。终身教育学院具体实施终身教育理念,以实现开放式教育为目的,主要致力于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也有若干所大学如温州大学、北京大学等成立了终身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5-6.
[2] 李无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N]. 中华读书报,2008-6-25.
[3] 吴英成.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张西平.汉语国际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周小兵,张静静.朝鲜、日本、越南汉语传播的启示与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3).
编辑:覃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