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IT也不会例外。
不要嘲笑年轻“果粉”的轻狂,因为每个人都曾拥有青葱岁月。只不过物是人非,我们曾经追过的IT品牌,如今有些已经成为大佬,而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没落沉沦,永远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不论结局如何,它们曾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牵引了我们的视线,再回味,自是另一番滋味,恰如歌中唱的那样——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
AST
起源 1979年,几个美籍华裔工程师创建的AST公司,曾是PC技术的先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AST电脑几乎主宰了整个中国PC市场。1993年,AST在全球五大PC排行榜中仍榜上有名。但随着康柏、Dell等在亚洲的迅速崛起,AST逐渐丧失了领地。
没落 从1995年8月起,三星电子开始逐步收购AST,并于1997年8月将AST全部买下。那时,三星承诺要向AST注资20亿美元,让这一品牌重放光彩,并在2005年之前重返全球五大PC厂商之列。但由于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内存芯片业的大萧条,自身堪忧的三星又怎能再顾得上AST的市场份额?1997年AST亏损额一度高达3亿美元,其市场排名也落到了第17位。从1997年年底开始,AST开始大量裁员并悄悄关闭它在各地的办事处。三星的诺言也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尽付风中。
消失 1999年,三星又将AST转手卖于他人。据悉,以Alagem为首的一群美国投资商将向AST投资1250万美元,Alagem将拥有AST计算机65%的股权,新公司还可以使用AST这一品牌以及AST的大量技术专利。三星公司仍将拥有AST计算机公司35%的股份。三星同时表示,他们将很快把AST的业务精简为只提供计算机售后服务,至此,AST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现。
DEC
诞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1957年诞生。1958年初,DEC推出了第一批产品——数字实验室和数字系统组件,当年的销售额为9.4万美元。
上升 1959年12月,DEC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台计算机PDP-1的样机。这是一种人机对话型计算机,其售价低廉到只是一台大主机的零头,而且体积较小。它成功地把DEC带进了计算机行业。
当计算机朝着复杂而昂贵的方向发展时,DEC却逆道而行,1965年秋季,DEC公司推出了小巧玲珑的PDP-8型计算机,其低廉的价格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此后,PDP-8型计算机的生产迅速扩大,抢占了IBM公司的计算机市场。
凭借1965年15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1966年8月16日,DEC公开招股上市,价格为每股22美元,而同年DEC销售收入增长到2300万美元。
陨落 然而就在DEC已经发展成1/5个IBM那么大时,1998年1月26日,这家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计算机公司,却陷入财政危机被康柏(Compaq)收购。1998年5月18日,只有3.2万名雇员的Compaq以96亿美元收购了有着3.8万名雇员的DEC,结束了DEC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幕。
康柏
初创 三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高级经理罗德·肯尼恩(Rod Canion)、吉米·哈里斯(Jim Harris)和比尔·默顿(Bill Murto)于1982年2月分别投资1000美元共同创建的康柏电脑,最初的产品是IBM第一个版本的兼具便携性与兼容性的个人电脑。1983年3月,它的售价是3590美元。尽管它不是世界上生产出的第一种便携型电脑,但它却是IBM生产的第一种便携型电脑,第一种获IBM承认的与之兼容的个人电脑,它也因此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康柏电脑第一年就卖出了5.3万台,创造了公司在美国商业领域的销售纪录。
黄金年代 1987年,它推出了第一台采用由英特尔公司设计的新一代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处理器——80386 PC机。此后,康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奠定在行业内的位置。
合并 2001年9月4日,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共同发表的声明中宣布了一个确定的合并协议,一个年营业额为870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诞生。据了解,2002财年惠普的销售额为470亿美元,康柏为400亿美元。而雄居世界首位的IBM在2000的销售额为900亿美元。惠普与康柏合二为一后,成为规模直逼IBM的计算机制造巨人。
多年前康柏吃掉DEC,后来惠普又吃掉了康柏。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被惠普收购之后,这个曾经世界排名第三的计算机制造商,便基本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王安
创业 王安电脑公司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失误和错判,它现在应该是可以和IBM、HP齐肩的国际巨头。
王安是上海移民,自幼聪明非凡,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就读,并在194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不久后,他发明了“磁蕊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存储能力。1951年,他创办王安实验室,并在1956年,把磁蕊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IBM,获利40万美元。此后,他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到研究工作。1964年,王安推出最新的用电晶体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鼎盛 王安公司在成立后的20年中,因为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推陈出新之举,业务蒸蒸日上。1972年,公司成功研制半导体的文字处理机,两年后,又推出这种电脑的第二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公室中必备的设备。至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进入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3.15万名员工。
悲惨结局 然而,幸运并非总是眷顾着王安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末,与王安本人患上绝症几乎同时,王安公司也因家族管理模式、与市场脱轨、缺乏创新等一连串的重大失误,由兴盛走向衰落。截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财年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同时,王安公司的市场价值也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并最终以破产悲惨收尾。 夏新
建立 夏新电子原名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5月23日,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年6月4日,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7月26日,公司宣布更名为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两万名员工,公司总资产达42亿元人民币。
帝国 夏新电子城总占地40万平方米,拥有中国3C电子企业流程最长、工序最完整、加工深度最深的生产线,包括29条贴片生产线和95台注塑设备。当时夏新已拥有手机1000万部、小灵通200万部、数字电视50万台、笔记本电脑80万台,以及其他产品4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溃败 由于决策失误,2008年1~9月,夏新净亏损4.65亿元,负债总额高达27.3亿元,而公司资产总额仅20.3亿元,资不抵债。到2008年底,夏新电子更是连续两年亏损,由于拖欠货款、广告费和运费等费用涉及至少88件诉讼案,涉案金额超过8485.77万元。
随后,2010年“3·15”晚会披露,夏新在一些手机产品上植入恶意收费软件,欺骗消费者,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更加加快了夏新电子的没落。W
实达
脱颖而出 1988年,16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不愿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下科研体制的束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了实达公司,以银行系统的信息终端为切入点,介入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当时堪称领先的体制优势,使实达在国内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实达“从16个人到16个亿”也被奉为业界神话。1996年,实达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IT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激进的年代 不过,实达最终没有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过分地强调扩张,在产业的选择上进入了误区,忽视了对各项目的管理、监控和干部队伍建设,加上决策失误导致实达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并以高达2.5亿元的亏损数目被冠ST。
命运 尽管从2002年起,实达开始涉足软件外包,并于2003年逐渐剥离其PC、软件等业务,专注外设产业,使得公司获得了新的生机,但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2009年,实达集团提出电脑外设、地产双主业发展战略。尽管实达外设公司引入新股,获得资金注入2000万元,但退出主流竞争市场的命运还是没有被改变。
Sun
新星 IT及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Sun Microsystems创建于1982年,主要产品是工作站及服务器,1986年在美国成功上市,1992年推出了市场上第一台多处理器台式机SPARCstation 10 system,并于次年进入财富500强。
得意 Sun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在 2001 年的高峰期,Sun公司在全球拥有5万雇员,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市值排名第二的 Google (1700亿美元)和排名第三的IBM(1600亿美元)。当时,Sun公司的办公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超过50个足球场,并且还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Sun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 IBM 在内的全部工作站和小型机,而且依靠它的 Solaris和风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
转折 从1986年到2001年,Sun公司的营业额从2.1亿美元上升到183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Sun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2002 财年,它的营业额比前一年跌掉了3成,并且从前一年盈利9亿美元迅速变成亏损5亿美元。Sun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便江河日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最终在2009年4月20日以74亿美元的交易价格被甲骨文收购。
爱多
神话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人胡志标创立的“爱多VCD”红遍大江南北,一度是中国家电行业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也是当时民营企业的光辉典范。但是,在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上,它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奇迹,也是失败的典型——爱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破灭,仅仅只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
1995年8月,广东中山爱多电器公司正式成立。在胡志标的带领下,爱多仅用1年时间,就从1996年的2亿元产值的工厂,快速成长为产值16亿元的企业集团,并于1997年底豪掷2.1亿元,成为央视1998年的“标王”。
破灭 1998年,因资金问题,胡志标未经爱多另外两大股东的同意,挪用爱多集团巨额资金,以及上游零部件的材料款和下游代理商的订货款,私下成立中山市爱多数字视频设备有限公司、中山市爱多音响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爱多音像有限公司,并进行虚假注册。1999年4月17日,和胡志标共同出资2000万元、各占45%股份的股东之一的陈天南在《羊城晚报》发表“股东授权声明”,爱多危机正式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诸多代理商和供应商开始上门要钱。爱多危机爆发后,胡志标被迫去职。2000年4月份,胡志标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拘捕。随后,爱多商标被拍卖,爱多公司彻底失败。
不要嘲笑年轻“果粉”的轻狂,因为每个人都曾拥有青葱岁月。只不过物是人非,我们曾经追过的IT品牌,如今有些已经成为大佬,而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没落沉沦,永远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不论结局如何,它们曾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牵引了我们的视线,再回味,自是另一番滋味,恰如歌中唱的那样——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
AST
起源 1979年,几个美籍华裔工程师创建的AST公司,曾是PC技术的先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AST电脑几乎主宰了整个中国PC市场。1993年,AST在全球五大PC排行榜中仍榜上有名。但随着康柏、Dell等在亚洲的迅速崛起,AST逐渐丧失了领地。
没落 从1995年8月起,三星电子开始逐步收购AST,并于1997年8月将AST全部买下。那时,三星承诺要向AST注资20亿美元,让这一品牌重放光彩,并在2005年之前重返全球五大PC厂商之列。但由于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内存芯片业的大萧条,自身堪忧的三星又怎能再顾得上AST的市场份额?1997年AST亏损额一度高达3亿美元,其市场排名也落到了第17位。从1997年年底开始,AST开始大量裁员并悄悄关闭它在各地的办事处。三星的诺言也随着亚洲金融风暴尽付风中。
消失 1999年,三星又将AST转手卖于他人。据悉,以Alagem为首的一群美国投资商将向AST投资1250万美元,Alagem将拥有AST计算机65%的股权,新公司还可以使用AST这一品牌以及AST的大量技术专利。三星公司仍将拥有AST计算机公司35%的股份。三星同时表示,他们将很快把AST的业务精简为只提供计算机售后服务,至此,AST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视现。
DEC
诞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1957年诞生。1958年初,DEC推出了第一批产品——数字实验室和数字系统组件,当年的销售额为9.4万美元。
上升 1959年12月,DEC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它的第一台计算机PDP-1的样机。这是一种人机对话型计算机,其售价低廉到只是一台大主机的零头,而且体积较小。它成功地把DEC带进了计算机行业。
当计算机朝着复杂而昂贵的方向发展时,DEC却逆道而行,1965年秋季,DEC公司推出了小巧玲珑的PDP-8型计算机,其低廉的价格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此后,PDP-8型计算机的生产迅速扩大,抢占了IBM公司的计算机市场。
凭借1965年15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1966年8月16日,DEC公开招股上市,价格为每股22美元,而同年DEC销售收入增长到2300万美元。
陨落 然而就在DEC已经发展成1/5个IBM那么大时,1998年1月26日,这家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计算机公司,却陷入财政危机被康柏(Compaq)收购。1998年5月18日,只有3.2万名雇员的Compaq以96亿美元收购了有着3.8万名雇员的DEC,结束了DEC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幕。
康柏
初创 三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高级经理罗德·肯尼恩(Rod Canion)、吉米·哈里斯(Jim Harris)和比尔·默顿(Bill Murto)于1982年2月分别投资1000美元共同创建的康柏电脑,最初的产品是IBM第一个版本的兼具便携性与兼容性的个人电脑。1983年3月,它的售价是3590美元。尽管它不是世界上生产出的第一种便携型电脑,但它却是IBM生产的第一种便携型电脑,第一种获IBM承认的与之兼容的个人电脑,它也因此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康柏电脑第一年就卖出了5.3万台,创造了公司在美国商业领域的销售纪录。
黄金年代 1987年,它推出了第一台采用由英特尔公司设计的新一代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处理器——80386 PC机。此后,康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奠定在行业内的位置。
合并 2001年9月4日,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共同发表的声明中宣布了一个确定的合并协议,一个年营业额为870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诞生。据了解,2002财年惠普的销售额为470亿美元,康柏为400亿美元。而雄居世界首位的IBM在2000的销售额为900亿美元。惠普与康柏合二为一后,成为规模直逼IBM的计算机制造巨人。
多年前康柏吃掉DEC,后来惠普又吃掉了康柏。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被惠普收购之后,这个曾经世界排名第三的计算机制造商,便基本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王安
创业 王安电脑公司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没有一系列的失误和错判,它现在应该是可以和IBM、HP齐肩的国际巨头。
王安是上海移民,自幼聪明非凡,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哈佛大学就读,并在194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不久后,他发明了“磁蕊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存储能力。1951年,他创办王安实验室,并在1956年,把磁蕊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IBM,获利40万美元。此后,他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到研究工作。1964年,王安推出最新的用电晶体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鼎盛 王安公司在成立后的20年中,因为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推陈出新之举,业务蒸蒸日上。1972年,公司成功研制半导体的文字处理机,两年后,又推出这种电脑的第二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公室中必备的设备。至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进入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拥有3.15万名员工。
悲惨结局 然而,幸运并非总是眷顾着王安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末,与王安本人患上绝症几乎同时,王安公司也因家族管理模式、与市场脱轨、缺乏创新等一连串的重大失误,由兴盛走向衰落。截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财年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同时,王安公司的市场价值也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并最终以破产悲惨收尾。 夏新
建立 夏新电子原名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5月23日,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年6月4日,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3年7月26日,公司宣布更名为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两万名员工,公司总资产达42亿元人民币。
帝国 夏新电子城总占地40万平方米,拥有中国3C电子企业流程最长、工序最完整、加工深度最深的生产线,包括29条贴片生产线和95台注塑设备。当时夏新已拥有手机1000万部、小灵通200万部、数字电视50万台、笔记本电脑80万台,以及其他产品4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溃败 由于决策失误,2008年1~9月,夏新净亏损4.65亿元,负债总额高达27.3亿元,而公司资产总额仅20.3亿元,资不抵债。到2008年底,夏新电子更是连续两年亏损,由于拖欠货款、广告费和运费等费用涉及至少88件诉讼案,涉案金额超过8485.77万元。
随后,2010年“3·15”晚会披露,夏新在一些手机产品上植入恶意收费软件,欺骗消费者,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更加加快了夏新电子的没落。W
实达
脱颖而出 1988年,16名年轻的科技人员不愿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下科研体制的束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建了实达公司,以银行系统的信息终端为切入点,介入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信息产业。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当时堪称领先的体制优势,使实达在国内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实达“从16个人到16个亿”也被奉为业界神话。1996年,实达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IT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激进的年代 不过,实达最终没有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过分地强调扩张,在产业的选择上进入了误区,忽视了对各项目的管理、监控和干部队伍建设,加上决策失误导致实达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并以高达2.5亿元的亏损数目被冠ST。
命运 尽管从2002年起,实达开始涉足软件外包,并于2003年逐渐剥离其PC、软件等业务,专注外设产业,使得公司获得了新的生机,但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2009年,实达集团提出电脑外设、地产双主业发展战略。尽管实达外设公司引入新股,获得资金注入2000万元,但退出主流竞争市场的命运还是没有被改变。
Sun
新星 IT及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Sun Microsystems创建于1982年,主要产品是工作站及服务器,1986年在美国成功上市,1992年推出了市场上第一台多处理器台式机SPARCstation 10 system,并于次年进入财富500强。
得意 Sun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在 2001 年的高峰期,Sun公司在全球拥有5万雇员,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市值排名第二的 Google (1700亿美元)和排名第三的IBM(1600亿美元)。当时,Sun公司的办公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超过50个足球场,并且还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Sun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 IBM 在内的全部工作站和小型机,而且依靠它的 Solaris和风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
转折 从1986年到2001年,Sun公司的营业额从2.1亿美元上升到183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平均每年36%。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Sun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2002 财年,它的营业额比前一年跌掉了3成,并且从前一年盈利9亿美元迅速变成亏损5亿美元。Sun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便江河日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最终在2009年4月20日以74亿美元的交易价格被甲骨文收购。
爱多
神话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人胡志标创立的“爱多VCD”红遍大江南北,一度是中国家电行业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也是当时民营企业的光辉典范。但是,在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史上,它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奇迹,也是失败的典型——爱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走向破灭,仅仅只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
1995年8月,广东中山爱多电器公司正式成立。在胡志标的带领下,爱多仅用1年时间,就从1996年的2亿元产值的工厂,快速成长为产值16亿元的企业集团,并于1997年底豪掷2.1亿元,成为央视1998年的“标王”。
破灭 1998年,因资金问题,胡志标未经爱多另外两大股东的同意,挪用爱多集团巨额资金,以及上游零部件的材料款和下游代理商的订货款,私下成立中山市爱多数字视频设备有限公司、中山市爱多音响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爱多音像有限公司,并进行虚假注册。1999年4月17日,和胡志标共同出资2000万元、各占45%股份的股东之一的陈天南在《羊城晚报》发表“股东授权声明”,爱多危机正式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诸多代理商和供应商开始上门要钱。爱多危机爆发后,胡志标被迫去职。2000年4月份,胡志标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拘捕。随后,爱多商标被拍卖,爱多公司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