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1-021-01
摘 要 自信心是成才的必备条件,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的体现。本文阐述了根据初中生的自身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的自信心的方法。
关键词 自信心 初中生 体育教学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形态向成人发展,是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所以此时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身体机能的提高势必也会提高学生动作的成功率与完整性,起到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随着自信心的不断提高,也会使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提高。而且体育课不同于其它一些课,需要教师较多的与学生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生身体开始第2次发育,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开始接近成人,心理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化,兴奋性较高,但稳定性极差,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与自觉性,但是对事物的认知识辩能力还很差。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
体育老师需利用更多的肢体语言,通过自身的仪表、表情、动作的变化与学生交流。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体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进行适当的身体练习活动。以生物学的角度看,适当的身体活动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运动幅度和灵活性;还会使骨骼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力增大;毛细血管数量和分支增多,血液循环加强;有利于提高肌肉的活动能力;对循环、呼吸等系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再以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过程中紧张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
(三)体育教学是一种行动的教育
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
三、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呆板,容易出现喜欢运动的就去活动,不喜欢的就躲到树阴下乘凉,这样的形式根本不能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反而会使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更加讨厌上体育课。应该根据体育课程以及学生不同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等的特点采用分组教学,避免较长时间的从事一项运动而产生疲劳。
(二)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中一般是重视学生的生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不同的兴趣,力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成绩评定的武断
教学中常常以一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一些身体素质较好,但是上课不认真、不积极的学生反而会比一些上课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较差的成绩好,这样会挫伤后者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学与不学结果一样,而对于前者来说,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没有积极作用。这种以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严重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做法应该得以改正。
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全面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必然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对每项运动的完成也会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计划,正确的引导他们。
(二)使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让学生在达到每个目标时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尤其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有很大帮助,让他们也知道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
(三)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动作的同时,应该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对他说再做一次,老师相信你能成功,教师为他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条件。
(四)尊重学生
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会觉得累苦,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丧失自信,从而不能完成动作,以至于形成了抵制情绪。此时教师更要理解学生,不能急躁,不宜对学生大声呵斥,用一些命令性的口吻对话,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教师可以采用降低难度,积极鼓励,融入自己的情感等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彼此双方尊重对方,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正确评价学生
初中生的兴奋性高,但稳定性差,对事物不能全面分析,而且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过错斤斤计较,常常使用一些贬低性的语句,就会极大刺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底蒙上巨大的阴影,丧失自信心。但是过高的评价容易让学生自满,丧失了进取心,增长了虚荣心,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仅不利于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而且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完全丧失信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度的批评,刻意制造一些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适时,允许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不宜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巧玲.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途径[M].2007年8月12日论丛.A2版.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 要 自信心是成才的必备条件,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的体现。本文阐述了根据初中生的自身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的自信心的方法。
关键词 自信心 初中生 体育教学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形态向成人发展,是人生重要的起步阶段,所以此时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身体机能的提高势必也会提高学生动作的成功率与完整性,起到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随着自信心的不断提高,也会使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提高。而且体育课不同于其它一些课,需要教师较多的与学生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生身体开始第2次发育,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开始接近成人,心理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化,兴奋性较高,但稳定性极差,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与自觉性,但是对事物的认知识辩能力还很差。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
体育老师需利用更多的肢体语言,通过自身的仪表、表情、动作的变化与学生交流。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体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进行适当的身体练习活动。以生物学的角度看,适当的身体活动能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运动幅度和灵活性;还会使骨骼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力增大;毛细血管数量和分支增多,血液循环加强;有利于提高肌肉的活动能力;对循环、呼吸等系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再以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过程中紧张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
(三)体育教学是一种行动的教育
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
三、教学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呆板,容易出现喜欢运动的就去活动,不喜欢的就躲到树阴下乘凉,这样的形式根本不能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反而会使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更加讨厌上体育课。应该根据体育课程以及学生不同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等的特点采用分组教学,避免较长时间的从事一项运动而产生疲劳。
(二)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中一般是重视学生的生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不同的兴趣,力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成绩评定的武断
教学中常常以一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一些身体素质较好,但是上课不认真、不积极的学生反而会比一些上课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较差的成绩好,这样会挫伤后者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学与不学结果一样,而对于前者来说,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没有积极作用。这种以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严重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做法应该得以改正。
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全面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必然存在身体素质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对每项运动的完成也会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计划,正确的引导他们。
(二)使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让学生在达到每个目标时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尤其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有很大帮助,让他们也知道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
(三)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动作的同时,应该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对他说再做一次,老师相信你能成功,教师为他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条件。
(四)尊重学生
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会觉得累苦,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丧失自信,从而不能完成动作,以至于形成了抵制情绪。此时教师更要理解学生,不能急躁,不宜对学生大声呵斥,用一些命令性的口吻对话,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教师可以采用降低难度,积极鼓励,融入自己的情感等方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彼此双方尊重对方,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正确评价学生
初中生的兴奋性高,但稳定性差,对事物不能全面分析,而且自我评价能力较差。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过错斤斤计较,常常使用一些贬低性的语句,就会极大刺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底蒙上巨大的阴影,丧失自信心。但是过高的评价容易让学生自满,丧失了进取心,增长了虚荣心,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不仅不利于与同学之间的相处,而且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会完全丧失信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度的批评,刻意制造一些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适时,允许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不宜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巧玲.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途径[M].2007年8月12日论丛.A2版.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