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一直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广大教师为了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多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实践。但是,这种研究或实践更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不够。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可能会在短期内提升,但时间一长又退回到以前的状态,效果难以长久保持。为此,本文从注意教师自身素养、强化家校沟通交流、改进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探讨,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但其地位却有些微妙。一方面,教师普遍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乏对学生的指导;另一方面,这些指导往往只看到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却没有注意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还是学生内心追求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能获得一时的改善,但时间一长又会故态复萌。这种情况其实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具备还有较远的距离,需要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源加以解决。
一、注意自身素养,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是非观念不够牢固,同时又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在这种性格特征的影响下,相对于教师口头上的教导,教师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此,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就要时刻注意自身素养,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也是“言传身教”的真正意义所在。否则,学生要么会觉得教师“言行不一”,失去对教师的尊敬与信任;要么会觉得教师自身都没有良好的习惯,也就“没资格”要求学生,教师的教导从此被当成耳旁风。
例如,学习《燕子》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课文时,要带有充沛的感情,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像完成任务一样,连珠炮似的读课文然后马上就投入到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上。这样学生才会模仿教师,采取同样的方式去读课文,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章形成自己的整体理解。又如,教师在板书生字生词或批改作业时,一定不要写“连笔字”,而是要一笔一划,否则学生会认为“连笔字”是成年人的書写方式,下意识去模仿,无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二、强化家校沟通,发挥教育合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比如预习、复习等,其实大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的默契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了促进这种合力的形成,顺畅的家校沟通是一条必须的途径。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家校沟通是相互的,不能仅强调家长配合教师,因为某些情况下家长更清楚孩子的日常生活,明白孩子的内心所想,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很可能是教师平时难以注意到的。只有双方互相理解、亲密合作,教育合力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
仍以《燕子》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后留下作业,让学生回去后回忆自己见过的动物,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篇小短文。教师要提前与家长沟通,如果学生拿不准描写对象,或者抓不住描写对象的特点等,家长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但绝对不要插手过多,直接要求学生如何写作。此时如果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平时很少接触小动物,写这个题材可能会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与家长商量更换一个写作对象,同时也要给家长建议:多带孩子接触动物,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三、改进教学评价,鼓励良好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考试成绩的参考作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时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显得忽高忽低,飘忽不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他们习惯上的一举一动,及时纠正他们的小错误、小毛病。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成绩提升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文提到的习作作业为例。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A的作文描写生动有趣,水平较高,但是书写比较潦草。这时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A的书写方式,随时进行提醒与纠正。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安排习作练习时,教师可以把前后两篇作文交给学生A,让他自己对比,学生A会发现工整的字体会让自己的作文变得赏心悦目,读起来感觉更好,从此开始时刻注意字迹是否工整的问题,学习态度更加认真仔细。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与核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会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制造障碍。教学活动没有必要的“内因”相配合,效果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不论是为了当前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还是为了学生在今后能够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都应该在培养学习习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希望广大同仁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起到榜样引导作用,关心学生表现出的各种细节,与家长群策群力,努力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赵聚莲.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46.
[2]黄建平.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J].学周刊,2018(36):64-65.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但其地位却有些微妙。一方面,教师普遍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乏对学生的指导;另一方面,这些指导往往只看到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却没有注意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还是学生内心追求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能获得一时的改善,但时间一长又会故态复萌。这种情况其实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具备还有较远的距离,需要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源加以解决。
一、注意自身素养,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是非观念不够牢固,同时又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在这种性格特征的影响下,相对于教师口头上的教导,教师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此,想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就要时刻注意自身素养,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也是“言传身教”的真正意义所在。否则,学生要么会觉得教师“言行不一”,失去对教师的尊敬与信任;要么会觉得教师自身都没有良好的习惯,也就“没资格”要求学生,教师的教导从此被当成耳旁风。
例如,学习《燕子》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课文时,要带有充沛的感情,语调要抑扬顿挫;不能像完成任务一样,连珠炮似的读课文然后马上就投入到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上。这样学生才会模仿教师,采取同样的方式去读课文,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章形成自己的整体理解。又如,教师在板书生字生词或批改作业时,一定不要写“连笔字”,而是要一笔一划,否则学生会认为“连笔字”是成年人的書写方式,下意识去模仿,无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二、强化家校沟通,发挥教育合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比如预习、复习等,其实大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的默契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了促进这种合力的形成,顺畅的家校沟通是一条必须的途径。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家校沟通是相互的,不能仅强调家长配合教师,因为某些情况下家长更清楚孩子的日常生活,明白孩子的内心所想,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很可能是教师平时难以注意到的。只有双方互相理解、亲密合作,教育合力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
仍以《燕子》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后留下作业,让学生回去后回忆自己见过的动物,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篇小短文。教师要提前与家长沟通,如果学生拿不准描写对象,或者抓不住描写对象的特点等,家长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但绝对不要插手过多,直接要求学生如何写作。此时如果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平时很少接触小动物,写这个题材可能会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与家长商量更换一个写作对象,同时也要给家长建议:多带孩子接触动物,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三、改进教学评价,鼓励良好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考试成绩的参考作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时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会显得忽高忽低,飘忽不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他们习惯上的一举一动,及时纠正他们的小错误、小毛病。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成绩提升就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文提到的习作作业为例。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A的作文描写生动有趣,水平较高,但是书写比较潦草。这时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A的书写方式,随时进行提醒与纠正。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安排习作练习时,教师可以把前后两篇作文交给学生A,让他自己对比,学生A会发现工整的字体会让自己的作文变得赏心悦目,读起来感觉更好,从此开始时刻注意字迹是否工整的问题,学习态度更加认真仔细。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与核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会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制造障碍。教学活动没有必要的“内因”相配合,效果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不论是为了当前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还是为了学生在今后能够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都应该在培养学习习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希望广大同仁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起到榜样引导作用,关心学生表现出的各种细节,与家长群策群力,努力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赵聚莲.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46.
[2]黄建平.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J].学周刊,2018(3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