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公务员都是与一定职务相对应,职务是机关与公务员之间产生权利义务的依据。领导职务负有领导职责,而非领导职务不负有领导职责。非领导职务的管理是我国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科学有效对于公务员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
1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作用
目前,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入轨运行,机关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分别在国家公务员中设置了一些非领导职务。
1.1利用非领导职务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非领导职务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并把晋升非领导职务的重点对象确定为那些虽无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但长期在基层岗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各单位业务骨干。这样一来,使源于组织的外部激励转化为员工的自我激励,达到了对员工长期激励的效果。
1.2培养后备干部的平台
为了使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尽快成熟起来,通过严格的推荐、考察等程序,有意识地把其中表现突出者提升到非领导岗位进行培养锻炼,并采取了以下培养措施。
一是把他们纳入上一级领导干部考核管理范围,用上一级领导干部的标准对其进行考核、衡量。二是安排他们协助领导干部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使其成为领导干部的助手,让他们既能通过协助领导干部工作积累直接领导经验,又能通过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积累间接领导经验,从而有效缩短后备干部的培养周期。三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到矛盾最为集中的工作一线经受考验,使其在与人民的接触过程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1.3利用非领导职务指导员工走向自己适合的领域
通过非领导职务的设置,有意识地引导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通过晋升非领导职务实现其职业发展,从而开辟出适应不同干部特点的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道路,以达到用人所长的目的。为了使具有不同职业特长的干部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们注意引导各级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但不具备领导潜质的干部,我们更是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同时,晋升其担任相应的非领导职务,使其实现职业发展,从而使非领导职务成为引导专业技术干部职业发展的“导流渠”,这样也会避免一些无能的领导因为撤职而尴尬或对工作产生厌恶情绪,有利于稳定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激发其工作热情。
2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存在的问题
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按照公务员是否承担领导职责,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负有领导职责,而非领导职务不负有领导职责。其中较高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协同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经授权可以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那么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非领导职务职位数量的设置尚未科学合理
多年来,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在职数设置方面没有实现制度化,造成一些机构建制规格低、队伍基数大的部门,压职压级现象突出。为缓解矛盾用人单位把精力集中在向人事部门多申请非领导职务指标,使非领导职务指标分配方式处于—种被动的、不稳定的状态。近年来,为规范非领导职务职数设置,尽管一些地区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显不足。有些地区虽出台了非领导职务的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具体考虑不同机关规格的高低、机关人员基数以及工作性质的差异,造成基层单位出现“职业台阶少、发展空间狭”现象,不利于人才吸引和激励。
2.2非领导职务晋升尚未规范,不能充分体现择优原则
一是没有打破非领导职务晋升论资排辈的框框。目前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除向现职领导、功模人员和行政岗位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倾斜外,更多的是考虑参加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条件。即便是择优晋升也只能在条件内,事实上是弱化了“择优”助长“熬年头”的想法。
二是没有打破非领导职务晋升论资排辈的框框。目前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除向现职领导、功模人员和行政岗位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倾斜外,更多的是考虑参加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条件。即便是择优晋升也只能在条件内,事实上是弱化了“择优”助长“熬年头”的想法。
三是没有建立非领导职务考核管理机制。目前,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建立了考核管理机制,又将实行任期制,做到了能上能下。而对非领导职务人员没有实施以德才表现、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为内容的考核管理,导致工作动力不足、标准要求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2.3职类混合、职级交叉问题突出,不利于非领导职务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职类不当混合,非领导职务指标被挤占严重。近几年公共管理部门实行各级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规定,相当部分领导干部达到最高任职年龄,退出领导岗位却改任非领导职务,造成本己稀缺的非领导职务数量指标更加紧张。就目前看,一些公共部门随着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达到,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导致非领导职务通道的完全阻滞。
二是职级交叉严重,职务责任缺位。多年来一些部门在晋升非领导职务时,优先考虑现职领导干部晋升,造成许多部门领导干部一人双职。职级交叉,使一部分领导干部在现职岗位上又晋升到了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形成“官上加官”,工资等相关待遇随即对应到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客观上造成非领导职务责任的缺位。
3对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非领导职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研究和应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思考。
3.1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职位设置
科学合理设置职位数量是非领导职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非领导职务指标分配方式的不规范,造成了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公务员晋升情况的不一致。因此,应本着严格规范、切实可行的原则,在各单位机构改革、调整的基础上,以现职领导的职位数量、人员编制为参照,充分考虑人员结构和专业部门特点,研究制定各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职位数量的设置细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部门的非领导职务调控管理机制,使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的职数设置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2明确设置非领导职务的宗旨、目的和意义
许多有关干部人事的文件只明确要设置非领导职务,并规定一些基本的任职条件和要求,但往往对为什么设置非领导职务没有明确的给出。这种设置宗旨的不明确,导致干部选拔任用中凡是不符合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干部,大都转任了非领导职务,使非领导职位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一个台阶。因此,必须明确设置非领导职务是为了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引导非领导职务的正确设置和正常发展。
3.3建立非领导职务的科学管理考核机制
在非领导职务晋升工作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工作实绩、公开平等的原则,研究制定公务员任职条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规范程序,从根本上解决论资排辈的问题;要建立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晋升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办法,使素质高、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业务骨干得到晋升,同时对平时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不称职人员予以降职,打破非领导职务“一劳永逸”的考核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非领导职务的激励作用。
4总结与思考
设置非领导职务,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不断增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是各个公共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作用
目前,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入轨运行,机关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要求,分别在国家公务员中设置了一些非领导职务。
1.1利用非领导职务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非领导职务干部的选拔、配备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并把晋升非领导职务的重点对象确定为那些虽无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但长期在基层岗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各单位业务骨干。这样一来,使源于组织的外部激励转化为员工的自我激励,达到了对员工长期激励的效果。
1.2培养后备干部的平台
为了使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尽快成熟起来,通过严格的推荐、考察等程序,有意识地把其中表现突出者提升到非领导岗位进行培养锻炼,并采取了以下培养措施。
一是把他们纳入上一级领导干部考核管理范围,用上一级领导干部的标准对其进行考核、衡量。二是安排他们协助领导干部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使其成为领导干部的助手,让他们既能通过协助领导干部工作积累直接领导经验,又能通过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积累间接领导经验,从而有效缩短后备干部的培养周期。三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到矛盾最为集中的工作一线经受考验,使其在与人民的接触过程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1.3利用非领导职务指导员工走向自己适合的领域
通过非领导职务的设置,有意识地引导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通过晋升非领导职务实现其职业发展,从而开辟出适应不同干部特点的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道路,以达到用人所长的目的。为了使具有不同职业特长的干部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们注意引导各级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但不具备领导潜质的干部,我们更是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同时,晋升其担任相应的非领导职务,使其实现职业发展,从而使非领导职务成为引导专业技术干部职业发展的“导流渠”,这样也会避免一些无能的领导因为撤职而尴尬或对工作产生厌恶情绪,有利于稳定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激发其工作热情。
2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存在的问题
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按照公务员是否承担领导职责,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负有领导职责,而非领导职务不负有领导职责。其中较高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协同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经授权可以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那么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非领导职务职位数量的设置尚未科学合理
多年来,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在职数设置方面没有实现制度化,造成一些机构建制规格低、队伍基数大的部门,压职压级现象突出。为缓解矛盾用人单位把精力集中在向人事部门多申请非领导职务指标,使非领导职务指标分配方式处于—种被动的、不稳定的状态。近年来,为规范非领导职务职数设置,尽管一些地区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显不足。有些地区虽出台了非领导职务的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具体考虑不同机关规格的高低、机关人员基数以及工作性质的差异,造成基层单位出现“职业台阶少、发展空间狭”现象,不利于人才吸引和激励。
2.2非领导职务晋升尚未规范,不能充分体现择优原则
一是没有打破非领导职务晋升论资排辈的框框。目前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除向现职领导、功模人员和行政岗位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倾斜外,更多的是考虑参加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条件。即便是择优晋升也只能在条件内,事实上是弱化了“择优”助长“熬年头”的想法。
二是没有打破非领导职务晋升论资排辈的框框。目前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中,除向现职领导、功模人员和行政岗位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倾斜外,更多的是考虑参加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等条件。即便是择优晋升也只能在条件内,事实上是弱化了“择优”助长“熬年头”的想法。
三是没有建立非领导职务考核管理机制。目前,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建立了考核管理机制,又将实行任期制,做到了能上能下。而对非领导职务人员没有实施以德才表现、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为内容的考核管理,导致工作动力不足、标准要求不高、责任意识不强。
2.3职类混合、职级交叉问题突出,不利于非领导职务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职类不当混合,非领导职务指标被挤占严重。近几年公共管理部门实行各级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规定,相当部分领导干部达到最高任职年龄,退出领导岗位却改任非领导职务,造成本己稀缺的非领导职务数量指标更加紧张。就目前看,一些公共部门随着领导干部最高任职年龄的达到,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导致非领导职务通道的完全阻滞。
二是职级交叉严重,职务责任缺位。多年来一些部门在晋升非领导职务时,优先考虑现职领导干部晋升,造成许多部门领导干部一人双职。职级交叉,使一部分领导干部在现职岗位上又晋升到了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形成“官上加官”,工资等相关待遇随即对应到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客观上造成非领导职务责任的缺位。
3对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非领导职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研究和应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思考。
3.1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职位设置
科学合理设置职位数量是非领导职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非领导职务指标分配方式的不规范,造成了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公务员晋升情况的不一致。因此,应本着严格规范、切实可行的原则,在各单位机构改革、调整的基础上,以现职领导的职位数量、人员编制为参照,充分考虑人员结构和专业部门特点,研究制定各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职位数量的设置细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部门的非领导职务调控管理机制,使公共部门非领导职务的职数设置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2明确设置非领导职务的宗旨、目的和意义
许多有关干部人事的文件只明确要设置非领导职务,并规定一些基本的任职条件和要求,但往往对为什么设置非领导职务没有明确的给出。这种设置宗旨的不明确,导致干部选拔任用中凡是不符合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干部,大都转任了非领导职务,使非领导职位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一个台阶。因此,必须明确设置非领导职务是为了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引导非领导职务的正确设置和正常发展。
3.3建立非领导职务的科学管理考核机制
在非领导职务晋升工作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工作实绩、公开平等的原则,研究制定公务员任职条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规范程序,从根本上解决论资排辈的问题;要建立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晋升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办法,使素质高、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业务骨干得到晋升,同时对平时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不称职人员予以降职,打破非领导职务“一劳永逸”的考核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非领导职务的激励作用。
4总结与思考
设置非领导职务,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不断增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特别是那些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作用,是各个公共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