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其主要症状。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治疗组在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心电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红花注射液
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入选病例均系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按照《内科学》(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将60例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6个月~10年,心绞痛部位以胸骨后多见(75%),疼痛性质以绞痛为主(80%),发作次数最多每日8次,最少每周2次,以每日发作2~3次居多(80%),发作持续时间最长20分钟,最短30秒,大多在2~5分钟之间(65%),伴随症状多以心慌、气短、乏力为主(90%);西医分型:稳定型24例(80%),不稳定型6例(20%);心绞痛发作程度:轻度12例(40%),中度15例(50%),重度3例(10%)。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5个月~10年,心绞痛部位以胸骨后多见(73%),以疼痛为主(78%),发作次数最多每日7次,最少每周1次,以每日发作2~3次居多(81%),发作持续最长时间15分钟,最短30秒,多在2~5分钟(66%),伴随症状多以心慌、气短、乏力为主(88%);西医分型:稳定型25例(83%),不稳定型5例(17%),心绞痛发作程度:轻度15例(50%),中度12例[LL](40%),重度3例(10%),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分组、分型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的常规疗法:急性发作期给予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缓解期给予硝酸异山梨酯5~10mg口服,3次/天,同时给予阿司匹林75mg口服,1次/日,重者给予吸氧或硝酸甘油静滴等治疗。治疗组用红花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250mg中静滴,连续用2周,对照组每日极化液静脉滴注,连续2周。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的改变。
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基本不用硝酸甘油;③临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9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1/2以上;③临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心电图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显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症状恢复正常;②临床有效:ST段下移治疗后回升0.05mV,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③临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④临床加重S-T段、T波变化加重。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①对心绞痛疗效的比较,包括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疗效(见表1)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变化的比较(见表2)。表1示,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表2示: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前后对缺血性心电图疗效比较。表3示,治疗前静息心电图有ST-T改变者,每例均与疗程结束时心电图比较,对照组心电图改善共15例,总有效率50%,治疗组心电图得到改善的共有21例,总有效率70%,心肌缺血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亦无血尿及肾功能改变。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即胸痹系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以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而引起,无论何因最终均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阻,血脉阻滞而成胸痹,治疗上共同的治疗特点均以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为主,然后再辨证用药,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痰则化之,虚则补之,滞则疏之,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故红花注射液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和预防起到较大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红花注射液
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入选病例均系我院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按照《内科学》(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将60例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6个月~10年,心绞痛部位以胸骨后多见(75%),疼痛性质以绞痛为主(80%),发作次数最多每日8次,最少每周2次,以每日发作2~3次居多(80%),发作持续时间最长20分钟,最短30秒,大多在2~5分钟之间(65%),伴随症状多以心慌、气短、乏力为主(90%);西医分型:稳定型24例(80%),不稳定型6例(20%);心绞痛发作程度:轻度12例(40%),中度15例(50%),重度3例(10%)。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5个月~10年,心绞痛部位以胸骨后多见(73%),以疼痛为主(78%),发作次数最多每日7次,最少每周1次,以每日发作2~3次居多(81%),发作持续最长时间15分钟,最短30秒,多在2~5分钟(66%),伴随症状多以心慌、气短、乏力为主(88%);西医分型:稳定型25例(83%),不稳定型5例(17%),心绞痛发作程度:轻度15例(50%),中度12例[LL](40%),重度3例(10%),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部位、性质、发作情况、分组、分型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的常规疗法:急性发作期给予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缓解期给予硝酸异山梨酯5~10mg口服,3次/天,同时给予阿司匹林75mg口服,1次/日,重者给予吸氧或硝酸甘油静滴等治疗。治疗组用红花注射液,20mg加入5%葡萄糖250mg中静滴,连续用2周,对照组每日极化液静脉滴注,连续2周。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的改变。
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90%以上,基本不用硝酸甘油;③临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60%~9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1/2以上;③临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心电图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显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症状恢复正常;②临床有效:ST段下移治疗后回升0.05mV,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③临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④临床加重S-T段、T波变化加重。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①对心绞痛疗效的比较,包括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疗效(见表1)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变化的比较(见表2)。表1示,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表2示: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前后对缺血性心电图疗效比较。表3示,治疗前静息心电图有ST-T改变者,每例均与疗程结束时心电图比较,对照组心电图改善共15例,总有效率50%,治疗组心电图得到改善的共有21例,总有效率70%,心肌缺血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亦无血尿及肾功能改变。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
祖国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即胸痹系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以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因素而引起,无论何因最终均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阻,血脉阻滞而成胸痹,治疗上共同的治疗特点均以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为主,然后再辨证用药,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痰则化之,虚则补之,滞则疏之,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对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故红花注射液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和预防起到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