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阐述了兴安盟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害识别、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应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内蒙古兴安盟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35-01
兴安盟是内蒙古马铃薯主要产区,在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日渐加重,已严重威胁到马铃薯生产。
1病害识别
晚疫病危害症状显现在马铃薯的叶片、地上茎、块茎等部位。最早的症状出现在植株下部叶片上,多数从叶尖和叶缘开始,由一个水渍状斑点逐渐发展成淡绿至深绿色,最后成为暗褐至黑褐色大型病斑,在病组织与健组织之间常常隔有1条淡绿或黄色边缘,严重受侵染的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呈焦黑湿腐状,有恶臭气味。茎部可直接侵染发病,也可从叶或叶柄的病斑扩展到茎部,受侵染部位组织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的莖叶死亡。薯块受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病薯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往往被其他病菌侵染而软腐,薯块如在入窖后发病,可造成大批腐烂。
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在马铃薯生产区以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薯播种后,可以成长并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茎斑,在潮湿的环境下茎斑可产生孢子囊,这种病株称为中心病株,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多次再侵染,在短期内引致流行蔓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h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h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无病种薯
目前虽然还没有绝对抗晚疫病的品种,但也有一些如春薯4号、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4号等抗病品种,即使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受害也很轻。各地应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种植。但由于晚疫病菌新生理小种出现较频繁,往往使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病力,所以要注意及时提供后备品种。尽可能使用合格的不带晚疫病菌的种薯,在播前把感病种薯挑出去,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2应用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
一是严格选地。在播种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晚疫病的机会,因此要选择3年以上没有种过马铃薯或其他茄科作物的平坦砂壤土、pH值6~7、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灌排良好的地块,还要把田间的晚疫病病原菌带出田外,并深埋。二是深种厚培土,减少块茎被病菌侵染的机会。中耕时要保证马铃薯田有较好的垄台,阻止病菌直接感染薯块,以降低发病的可能性。三是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氮肥施用量大使植株生长过旺,枝叶脆嫩,易倒伏,造成郁蔽不透气,利于发病;增加磷钾肥可使茎叶老化,增加抗性。四是收获前杀死秧子,减少病原菌孢子落入土中侵染块茎机会。收获前如果秧子未完全死亡,地下块茎容易感染晚疫病,因此要提前压秧、割秧或用灭生性除草剂杀秧,秧子完全死亡至少2周后,才能收获。
3.3化学防治
采取药剂防治,对未感病茎叶进行保护和控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要掌握“防重于治、防病不见病”的原则。实践证明,发病前喷药比发病后喷药效果好,因此应根据短期预报,抓住时机施药,一般第1次喷药应在马铃薯封垄前现蕾时,以后7d喷施1次杀菌剂,直到所有秧子死亡并干燥。要注意连片喷药,统一防治。不同种类的药剂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最后一次杀菌剂应施用铜制剂,以造成块茎生长木栓化,增强抗侵染能力。切种时切刀用药液浸泡,防止带有病菌的刀将病菌带入薯块造成传染。播种前对芽块进行药剂处理后,再进行播种。一旦发现中心病菌株,应立即拔掉,就地深埋,同时在中心病株周围6m范围内用大浓度克露或抑快净杀菌剂喷洒,进行封闭。马铃薯现蕾时,应用68.75%易保保护剂800倍液喷雾,该药保护时间比常用杀菌剂长3~5d,持效期达10~12d,并耐雨水冲刷,形成药剂再分布,保护效果好。另外,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抑快净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 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防治,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收获后用75%百菌清,或72%克露,或52.5%抑快净2 000倍液喷洒薯块,晾干入窖,还可以在入窖后7d用百菌清烟雾剂在窖内闷熏24h,杀死附着在块茎上的病菌,减少种薯带菌,降低贮藏发病率。
4参考文献
[1] 张萍,关丽菊.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8(5):66.
[2] 张兴启,王结蕾.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07(8):24.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内蒙古兴安盟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35-01
兴安盟是内蒙古马铃薯主要产区,在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日渐加重,已严重威胁到马铃薯生产。
1病害识别
晚疫病危害症状显现在马铃薯的叶片、地上茎、块茎等部位。最早的症状出现在植株下部叶片上,多数从叶尖和叶缘开始,由一个水渍状斑点逐渐发展成淡绿至深绿色,最后成为暗褐至黑褐色大型病斑,在病组织与健组织之间常常隔有1条淡绿或黄色边缘,严重受侵染的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呈焦黑湿腐状,有恶臭气味。茎部可直接侵染发病,也可从叶或叶柄的病斑扩展到茎部,受侵染部位组织坏死,软化甚至崩解,造成病斑以上的莖叶死亡。薯块受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病薯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往往被其他病菌侵染而软腐,薯块如在入窖后发病,可造成大批腐烂。
2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在马铃薯生产区以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薯播种后,可以成长并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茎斑,在潮湿的环境下茎斑可产生孢子囊,这种病株称为中心病株,在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多次再侵染,在短期内引致流行蔓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h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h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无病种薯
目前虽然还没有绝对抗晚疫病的品种,但也有一些如春薯4号、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4号等抗病品种,即使在晚疫病流行年份,受害也很轻。各地应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种植。但由于晚疫病菌新生理小种出现较频繁,往往使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病力,所以要注意及时提供后备品种。尽可能使用合格的不带晚疫病菌的种薯,在播前把感病种薯挑出去,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3.2应用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
一是严格选地。在播种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晚疫病的机会,因此要选择3年以上没有种过马铃薯或其他茄科作物的平坦砂壤土、pH值6~7、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灌排良好的地块,还要把田间的晚疫病病原菌带出田外,并深埋。二是深种厚培土,减少块茎被病菌侵染的机会。中耕时要保证马铃薯田有较好的垄台,阻止病菌直接感染薯块,以降低发病的可能性。三是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氮肥施用量大使植株生长过旺,枝叶脆嫩,易倒伏,造成郁蔽不透气,利于发病;增加磷钾肥可使茎叶老化,增加抗性。四是收获前杀死秧子,减少病原菌孢子落入土中侵染块茎机会。收获前如果秧子未完全死亡,地下块茎容易感染晚疫病,因此要提前压秧、割秧或用灭生性除草剂杀秧,秧子完全死亡至少2周后,才能收获。
3.3化学防治
采取药剂防治,对未感病茎叶进行保护和控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要掌握“防重于治、防病不见病”的原则。实践证明,发病前喷药比发病后喷药效果好,因此应根据短期预报,抓住时机施药,一般第1次喷药应在马铃薯封垄前现蕾时,以后7d喷施1次杀菌剂,直到所有秧子死亡并干燥。要注意连片喷药,统一防治。不同种类的药剂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最后一次杀菌剂应施用铜制剂,以造成块茎生长木栓化,增强抗侵染能力。切种时切刀用药液浸泡,防止带有病菌的刀将病菌带入薯块造成传染。播种前对芽块进行药剂处理后,再进行播种。一旦发现中心病菌株,应立即拔掉,就地深埋,同时在中心病株周围6m范围内用大浓度克露或抑快净杀菌剂喷洒,进行封闭。马铃薯现蕾时,应用68.75%易保保护剂800倍液喷雾,该药保护时间比常用杀菌剂长3~5d,持效期达10~12d,并耐雨水冲刷,形成药剂再分布,保护效果好。另外,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抑快净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 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防治,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收获后用75%百菌清,或72%克露,或52.5%抑快净2 000倍液喷洒薯块,晾干入窖,还可以在入窖后7d用百菌清烟雾剂在窖内闷熏24h,杀死附着在块茎上的病菌,减少种薯带菌,降低贮藏发病率。
4参考文献
[1] 张萍,关丽菊.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J].新疆农业科技,2008(5):66.
[2] 张兴启,王结蕾.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0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