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说,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最初只是对文学有一点爱好,爱读文学作品,后来学着写了一点东西,竟然发表了。兴趣上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
汪先生所描绘的文学道路,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共同的经历。记得有位名家说过,作家从来都不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写出来的。走多了,就有了路。
大凡我们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在步入文学创作这条路时,都是无意识的、盲从的,并没有特意选择,只是凭借一种爱好和兴趣而已。有了一些成绩,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绩不断,动力不断,就这样一路走了过来。
我以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朋友,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识为有目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给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也就是说,我的文学创作的优势在哪里?怎样写作才能发挥自如?譬如说,在体裁上,我是适合写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报告文学?在内容上,我是写传统文学、历史故事,还是青春文学、现代小说?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定位。当然,这种定位应该是一种主与次的定位,而不是绝然分开。
一、要有选择性地定位写作
写作时,我们大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写着写着会有些信心不足,甚至动摇起来,或者说考虑这个写作方向是否适合自己,或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写小说的料?这种动摇和怀疑很正常,但也说明了事先做到有选择性定位写作很重要,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所谓定位写作,就是找准自己的写作位置。它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你要具备一种写作的冲动感。就是说,你有写作的渴望和感觉,十分想写东西,写作很快乐,不写就觉得难受。二是选择你感觉舒适的写作姿态。你想表达什么,想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很得心应手。定位写作又有短期与长期之分。一个时期的写作方向,为短期;一辈子的写作方向,谓之长期。
1. 找准自己的位置
立志文学创作,找到感觉,找到自己的位置很
重要。
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经验,设计一条由浅入深的创作路径,设置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不断鼓起自己的创作勇气。
譬如说,你是写短篇,还是写长篇?短篇,一般篇幅比较短,包括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很多人喜欢写短篇,体量小,容易把握,容易快速写完。顾名思义,长篇的篇幅则相对比较长,有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等,要有众多的人物、诸多的故事和情
节等。
当然,如果写小说,还是应该从写短篇开始。也有功底足的,上手就写长篇,一鸣惊人。但这种现象很少见。
如果定位写长篇小说,最好提前搭建架构,想好故事大纲、人物线条等。如同建房子,农村搭两间小屋,是不用画设计图的,全装在泥瓦匠的心里。城里盖高楼大厦可不行,必须先设计出一系列的图纸,如结构图、基础图、立体图、楼层图等。
我在创作“汉水文化三部曲”时,事先就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架构。我选择了汉水岸边的一座古城(襄阳)、一条古巷(马背巷)、一个古渡口(襄阳渡口)和一座古洲子(鱼梁洲),作为“汉水文化小说”的叙事载体。以此为舞台,活跃着小说中的100多个人物。我还特地画了一张马背巷的位置图,标明小巷两边几十家店铺的名称、老板的姓名、经营特色等。
这样,给自己的小说创作定位,写作时就有了坐标,按图索骥,方向感、目的性就明确了。
2. 定位决定视角
有了创作定位,你就能围绕这个定位思考问题。这就是视角。尤其是短期的写作定位,集中精力,重点突破。这种定位视角,即思考方向的定位。
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一度十分热衷于写新闻论文。写作前,我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新闻论文大约有两类,一类是谈采访,一类是谈写作。我阅读了刊物上发表许多新闻论文,感觉受欢迎的还是有可读性、操作性的采访类论文。于是,我给自己定位,专攻新闻采访。我一鼓作气,三年间写了近50篇采访类新闻论文,当时全国大约有30家正式出版新闻学期刊,我都发遍了。《新闻战线》是人民日报主办的权威新闻理论刊物,我在该刊的“记者思考录”栏目接连刊发了三篇论文。主编很好奇,专门打电话来我单位,问我是干什么的。四年后,中国工人出版社将我的这些新闻论文结集出版,定名为《采访艺术论》。书出版后,在业内反响很好,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设有传媒专业的院校,都将其列为辅助教材。
还一种视角定位,就是冷静地观察社会,深入地考察社会,从而拿出你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一种定位性的创作劳动。
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如鸡蛋、大米换旧衣啊,协议离婚、古钱收藏、厕所革命,等等。我特有兴趣,想把这些社会现象记录下来。我四处采访,调查分析,采用夹叙夹议的创作方式,一气写了十多篇报告文学,每篇一万多字,由《新世纪》周刊接连推出。一年后,由漓江出版社将其汇编成册,书名是《20世纪末的挑战》。
3. 找准定位才能出彩
找准定位,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论创作定位,聪明的作者大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无疑可以大大提升作品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触摸到最真诚的东西,与读者产生共鸣。
如何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有人提出,八二分之说,或者九一分。就是说,80%的内容是写熟悉领域的,20%写自己想写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领域定位,不可简单地用数字或比例来界定。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二是做到超前策划。
2006年11月,我从北京参加第七次作协代表大会回来,学着赶时髦,开了博客。经过反复思考,我将博客取名为“汉水文化”,定位于我熟悉的汉水文化领域。这是我多年来执着追求的文化课题。我每天一博,推出我的汉水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和散文随笔,多角度、全方位地论述我对汉水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来诸多网友跟帖,很是熱闹。我一口气写了两个月,推出了54篇博客文章,跟帖多达两千余条。三个月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我的这些博文连同挑选的精彩跟帖结集出版。书名是《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如今,这本书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权威著作。 2007年9月,我随中国企业代表团出访美国。全程18天时间,同行都是国内宣传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出发前,我就想,回来后要出一本关于美国的书。写什么呢?我琢磨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看到的好说,留心就是了。可要写想到的,光自己想肯定不行,要让大家想才有智慧。于是,我进行了超前策划,设置了一个主题“文化行走”。围绕这个主题,提前做了许多功课。对这次访问每个要去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文化行走”主题,列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到美国后,白天参观时,我就向访问地的主人、同行专家不断提问。这些问题是我事先准备的,也有很多话题是有感而发。上车后,或晚上回宾馆,我就赶紧追记和整理。就这样白天看,晚上写。回来的飞机上,就基本整理完毕。回国半个月后,《与你一道去美国》就问世了,并多次再版,市场需求很好。
二、要有目的性地定位讀书
写作离不开读书,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若问一个读书和一个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写作和一个不写作的人,有什么区别?甚至细微到,一个写日记的人和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写作、记日记,可以让一个人从忙乱的生活中抽身出来,静下心来与自己相处。读书不仅让你长知识,更让你冷静地看自己。
1.读书补强自己的短板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今的书又那么多,必须有选择地读。当年我在苏州上学的时候,我盘点了自己读过的书,给自己算了一笔明细账,读了一些什么书,还缺少哪些书?结合大学的课程安排,制订了两个读书方向:一是学好古代汉语,一是多读世界名著。因为这两个方向是我的短板。如果不学好古代汉语,中华古代的许多文化瑰宝都无法解读;如果不多读世界名著,就会缺乏世界眼光。通过有方向性地读书,对我学好这两门课程很有帮助,一个学期后,我当上了这两门课的课代表。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大,人们读书较之从前显得浮躁了。现在谁还能把《战争与和平》厚厚的几大本通篇读完呢?毕竟它里面的外国名字太长了,里面的人物关系、战争关系太繁琐了。我的读书体会是,博读群书,打牢基础,急用先学,学了就用。要有学习目标,确立一个方向,深挖掘,多收获。
2.从书中熟悉历史环境
你要写历史文化小说,你就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环境。它不比现实体裁小说,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怎样熟悉历史环境?唯有读书。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那个时代,只能是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和历史小说来认知。我的“汉水文化三部曲”,许多章节都是写清末民初的生活。写那个年代深宅大院里的男人和女人,写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要想写得真实可信,写得细致入微,就必须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由此,我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读史书、历史小说,读古建筑图谱、古代服饰图册,以及许多风俗民情方面的书,甚至还有戏曲专业论文。花了很长时间读书,熟悉历史环境和相关史料。
读书可以帮你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你的写作不允许出现历史知识的硬伤,从小说的大结构到人物的生活细节,都不能偏离历史,偏离那个年代。如果整部小说核心情节都构筑在错误的历史知识上面,让民国年间的人,穿着战国服装走在襄阳大街上。哪怕是很微小的细节,一定会被读者笑死,从而否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作者应该通过建筑在真实史记基础上的想象,完成一个亦虚亦实的世界。
3.跟着优秀作品学语言
好的语言,在于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绪。一个作家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的文学语言。有的小说流畅,有的小说却生涩,有的小说形象生动,有的小说却干巴巴的,这些都与小说的语言有关。这既关系到作者的格调与品位,也关系到作者对文字搭配技巧的把握。
我喜欢读汪曾祺的小说,老先生讲的故事没什么悬念,但老先生的小说语言让你忍俊不禁。他很善于搭配文字,从而很准确、很巧妙地让自己丰富的感觉、情绪跃然纸上。瞧他《铁凝印象》中的描写: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键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眉浓面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好像是刚洗了一个澡。
这一行文字的表述,干净、精致、生动,不俗气,不献媚。妙妙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阳光精干的知识女性形象,流淌着浓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上世纪80年代初,认可汪曾祺的人还不太多。从那时起,我就将他的小说、散文定为我的必读书。只要是他老人家的东西,我都乐意看。包括他写的饮食、花鸟小品,包括他画的马铃薯插图和相关文字。读多了,感觉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似乎也干净起来。要多读书,集中精力定位读书,就有可能产生读书的规模效应。
三、充满快乐的写作定位
甘于寂寞,清苦写作,是一种意志力表现。
写作很苦,很枯燥,人都有惰性,都愿意舒适地生活,都愿意享受安逸。夜深人静时,别人在灯红酒绿地潇洒,你却趴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有人说,写作需要毅力。然而,惰性是人类的天敌。如何克服惰性?如何坚定意志力?我的秘诀是,将写作定位于快乐,让写作充满乐趣。
1.让写作充满希望
写作很苦,作品发表很快乐。让写作充满希望,无疑是一种持久的动力。
譬如说,写长篇是最累的,几十万字,多少个日日夜夜,真是漫无天日啊。这个时候,持久的兴奋显得很重要。我写长篇试着分几步走,一个中篇、一个中篇地写,写完就拿去发表。这样每当拿到油墨飘香的杂志,都会产生很强烈的兴奋感,这种写作冲动往往能持续好久。如果一个冲动接着一个冲动,写作劲头自然是经久不衰。我的长篇小说《阴阳碑》《金匮银楼》《传世古》写作,或是分十个中篇逐步完成,或是由几个中篇链接。如《金匮银楼》的写作,我先写了一个类似于故事缩写的中篇小说《金匮银楼》,四万余字。《长江文艺》头条刊发,并配发了创作谈。《中篇小说选刊》及时予以转载。我信心倍增,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对发表的中篇小说《金匮银楼》进行肢解,分成若干个部分。由此,我相继完成了《花船》《花痴》《丫头彩凤》《贾大少爷》《王莽钱范》《长命锁》《祖母绿》等多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很抢手的,很快被诸多文学刊物发表,不少被《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转载或连载。每当有一个中篇被刊发,都对我是一个个极大的鼓舞。最后,我对这些中篇进行二次创作,顺利而轻松地形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金匮银楼》。 2.让作品表达兴趣
歌德说过:“兴趣比智力更重要。”
我信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还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都是跟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分不开的。
诚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将自己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与自己充满兴趣的文学创作融为一体,两个方面的兴趣加在一起,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我的长篇小说《传世古》,是一部写中国古钱文化的小说。这部小说所写的是古钱,而收藏古钱是我的兴趣与爱好。十多年来,每逢工休时,我都要跑古玩市场、跑乡下集市,寻觅古钱。收藏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一个大江湖。在这个大市场和大江湖里,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听他们侃故事,与他们品古玩,不仅学知识、长见识,也丰富了生活情趣。眼里看着热闹,心里编着故事,回到家里就动笔,也很好玩的。
兴趣能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你的写作畅快、生动而充满激情。《传世古》中,我写祥符家族几代人与古钱的爱恨交织,通过一枚古钱,牵扯出几代人的命运。我对古钱文化有着很深刻的体验,其文化性表现在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古钱是一面镜子,品味古钱,既是玩赏,也是玩人。古钱的外圆,是一座城,喻意大家;古钱的方孔,是一口井,象征财富的涌出。古钱又是两面的,一面是人类的真挚情感,一面是坏人的险恶用心。你瞧,这古钱多有文化啊。我以我的兴趣与感情,编织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古钱世界,从而打造出一个魅力无比、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
一个优秀的作者,他的笔下,不会只有风景,不会只有金钱,不会只有人际关系,而是在这些一层一层的因素以后,让读者看到最纯粹的人心深处。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所在。
3.要善于与自己较劲
写作是很痛苦的,不仅要花费心血进行思考,还要与意志力较劲。那年我去美国访问,日程很紧张,一天到晚马不停蹄。我带上手提电脑,往返美国18天,坚持每天写旅行日记,将包括坐飞机在内的一切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竟然写了十多万字。记得那天到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考察,到宾馆已经零点多了。楼下就是赌场,大伙都去开眼界了,我也想去,可一想,第二天还有新的活动,这一章落下了,就无法补了。于是,我打开电脑,硬是写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回头来看,那本《与你一道去美国》让我很知足、很值得。由此可見,写作要把好克制力和意志力,要想方设法让写作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才会动力十足。我喜欢跑书店,书店的新书架上时常能见到自己的新作,很有成就感。
鲁迅先生曾告诫,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我的体会是,写得很顺畅、很得意的时候,不妨戛然而止。这样,才次再开电脑时,就有个惦记,有种想打开电脑的冲动感。贾平凹说,不要让小说写得太顺畅。我理解也是这个意思,让下次写作有念想。
如果说,写作多是给读者看的,其实写来写去,最终都是在写自己。无论是文学的定位创作,还是写些散文、随笔,都是积极的写作态度,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汪先生所描绘的文学道路,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共同的经历。记得有位名家说过,作家从来都不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写出来的。走多了,就有了路。
大凡我们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在步入文学创作这条路时,都是无意识的、盲从的,并没有特意选择,只是凭借一种爱好和兴趣而已。有了一些成绩,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绩不断,动力不断,就这样一路走了过来。
我以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朋友,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识为有目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给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
也就是说,我的文学创作的优势在哪里?怎样写作才能发挥自如?譬如说,在体裁上,我是适合写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报告文学?在内容上,我是写传统文学、历史故事,还是青春文学、现代小说?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定位。当然,这种定位应该是一种主与次的定位,而不是绝然分开。
一、要有选择性地定位写作
写作时,我们大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写着写着会有些信心不足,甚至动摇起来,或者说考虑这个写作方向是否适合自己,或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写小说的料?这种动摇和怀疑很正常,但也说明了事先做到有选择性定位写作很重要,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所谓定位写作,就是找准自己的写作位置。它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你要具备一种写作的冲动感。就是说,你有写作的渴望和感觉,十分想写东西,写作很快乐,不写就觉得难受。二是选择你感觉舒适的写作姿态。你想表达什么,想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很得心应手。定位写作又有短期与长期之分。一个时期的写作方向,为短期;一辈子的写作方向,谓之长期。
1. 找准自己的位置
立志文学创作,找到感觉,找到自己的位置很
重要。
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经验,设计一条由浅入深的创作路径,设置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这样就可以不断鼓起自己的创作勇气。
譬如说,你是写短篇,还是写长篇?短篇,一般篇幅比较短,包括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很多人喜欢写短篇,体量小,容易把握,容易快速写完。顾名思义,长篇的篇幅则相对比较长,有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等,要有众多的人物、诸多的故事和情
节等。
当然,如果写小说,还是应该从写短篇开始。也有功底足的,上手就写长篇,一鸣惊人。但这种现象很少见。
如果定位写长篇小说,最好提前搭建架构,想好故事大纲、人物线条等。如同建房子,农村搭两间小屋,是不用画设计图的,全装在泥瓦匠的心里。城里盖高楼大厦可不行,必须先设计出一系列的图纸,如结构图、基础图、立体图、楼层图等。
我在创作“汉水文化三部曲”时,事先就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架构。我选择了汉水岸边的一座古城(襄阳)、一条古巷(马背巷)、一个古渡口(襄阳渡口)和一座古洲子(鱼梁洲),作为“汉水文化小说”的叙事载体。以此为舞台,活跃着小说中的100多个人物。我还特地画了一张马背巷的位置图,标明小巷两边几十家店铺的名称、老板的姓名、经营特色等。
这样,给自己的小说创作定位,写作时就有了坐标,按图索骥,方向感、目的性就明确了。
2. 定位决定视角
有了创作定位,你就能围绕这个定位思考问题。这就是视角。尤其是短期的写作定位,集中精力,重点突破。这种定位视角,即思考方向的定位。
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一度十分热衷于写新闻论文。写作前,我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新闻论文大约有两类,一类是谈采访,一类是谈写作。我阅读了刊物上发表许多新闻论文,感觉受欢迎的还是有可读性、操作性的采访类论文。于是,我给自己定位,专攻新闻采访。我一鼓作气,三年间写了近50篇采访类新闻论文,当时全国大约有30家正式出版新闻学期刊,我都发遍了。《新闻战线》是人民日报主办的权威新闻理论刊物,我在该刊的“记者思考录”栏目接连刊发了三篇论文。主编很好奇,专门打电话来我单位,问我是干什么的。四年后,中国工人出版社将我的这些新闻论文结集出版,定名为《采访艺术论》。书出版后,在业内反响很好,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设有传媒专业的院校,都将其列为辅助教材。
还一种视角定位,就是冷静地观察社会,深入地考察社会,从而拿出你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一种定位性的创作劳动。
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如鸡蛋、大米换旧衣啊,协议离婚、古钱收藏、厕所革命,等等。我特有兴趣,想把这些社会现象记录下来。我四处采访,调查分析,采用夹叙夹议的创作方式,一气写了十多篇报告文学,每篇一万多字,由《新世纪》周刊接连推出。一年后,由漓江出版社将其汇编成册,书名是《20世纪末的挑战》。
3. 找准定位才能出彩
找准定位,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论创作定位,聪明的作者大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无疑可以大大提升作品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触摸到最真诚的东西,与读者产生共鸣。
如何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有人提出,八二分之说,或者九一分。就是说,80%的内容是写熟悉领域的,20%写自己想写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领域定位,不可简单地用数字或比例来界定。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二是做到超前策划。
2006年11月,我从北京参加第七次作协代表大会回来,学着赶时髦,开了博客。经过反复思考,我将博客取名为“汉水文化”,定位于我熟悉的汉水文化领域。这是我多年来执着追求的文化课题。我每天一博,推出我的汉水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和散文随笔,多角度、全方位地论述我对汉水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来诸多网友跟帖,很是熱闹。我一口气写了两个月,推出了54篇博客文章,跟帖多达两千余条。三个月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我的这些博文连同挑选的精彩跟帖结集出版。书名是《汉水文化探源——一位河流守望者的文学手记》。如今,这本书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权威著作。 2007年9月,我随中国企业代表团出访美国。全程18天时间,同行都是国内宣传战线上的专家学者。出发前,我就想,回来后要出一本关于美国的书。写什么呢?我琢磨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看到的好说,留心就是了。可要写想到的,光自己想肯定不行,要让大家想才有智慧。于是,我进行了超前策划,设置了一个主题“文化行走”。围绕这个主题,提前做了许多功课。对这次访问每个要去的地方,都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文化行走”主题,列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到美国后,白天参观时,我就向访问地的主人、同行专家不断提问。这些问题是我事先准备的,也有很多话题是有感而发。上车后,或晚上回宾馆,我就赶紧追记和整理。就这样白天看,晚上写。回来的飞机上,就基本整理完毕。回国半个月后,《与你一道去美国》就问世了,并多次再版,市场需求很好。
二、要有目的性地定位讀书
写作离不开读书,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若问一个读书和一个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写作和一个不写作的人,有什么区别?甚至细微到,一个写日记的人和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写作、记日记,可以让一个人从忙乱的生活中抽身出来,静下心来与自己相处。读书不仅让你长知识,更让你冷静地看自己。
1.读书补强自己的短板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今的书又那么多,必须有选择地读。当年我在苏州上学的时候,我盘点了自己读过的书,给自己算了一笔明细账,读了一些什么书,还缺少哪些书?结合大学的课程安排,制订了两个读书方向:一是学好古代汉语,一是多读世界名著。因为这两个方向是我的短板。如果不学好古代汉语,中华古代的许多文化瑰宝都无法解读;如果不多读世界名著,就会缺乏世界眼光。通过有方向性地读书,对我学好这两门课程很有帮助,一个学期后,我当上了这两门课的课代表。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大,人们读书较之从前显得浮躁了。现在谁还能把《战争与和平》厚厚的几大本通篇读完呢?毕竟它里面的外国名字太长了,里面的人物关系、战争关系太繁琐了。我的读书体会是,博读群书,打牢基础,急用先学,学了就用。要有学习目标,确立一个方向,深挖掘,多收获。
2.从书中熟悉历史环境
你要写历史文化小说,你就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环境。它不比现实体裁小说,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怎样熟悉历史环境?唯有读书。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那个时代,只能是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和历史小说来认知。我的“汉水文化三部曲”,许多章节都是写清末民初的生活。写那个年代深宅大院里的男人和女人,写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要想写得真实可信,写得细致入微,就必须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由此,我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读史书、历史小说,读古建筑图谱、古代服饰图册,以及许多风俗民情方面的书,甚至还有戏曲专业论文。花了很长时间读书,熟悉历史环境和相关史料。
读书可以帮你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你的写作不允许出现历史知识的硬伤,从小说的大结构到人物的生活细节,都不能偏离历史,偏离那个年代。如果整部小说核心情节都构筑在错误的历史知识上面,让民国年间的人,穿着战国服装走在襄阳大街上。哪怕是很微小的细节,一定会被读者笑死,从而否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作者应该通过建筑在真实史记基础上的想象,完成一个亦虚亦实的世界。
3.跟着优秀作品学语言
好的语言,在于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绪。一个作家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的文学语言。有的小说流畅,有的小说却生涩,有的小说形象生动,有的小说却干巴巴的,这些都与小说的语言有关。这既关系到作者的格调与品位,也关系到作者对文字搭配技巧的把握。
我喜欢读汪曾祺的小说,老先生讲的故事没什么悬念,但老先生的小说语言让你忍俊不禁。他很善于搭配文字,从而很准确、很巧妙地让自己丰富的感觉、情绪跃然纸上。瞧他《铁凝印象》中的描写: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键轻快。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眉浓面稍直,眼亮而略狭长。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好像是刚洗了一个澡。
这一行文字的表述,干净、精致、生动,不俗气,不献媚。妙妙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阳光精干的知识女性形象,流淌着浓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上世纪80年代初,认可汪曾祺的人还不太多。从那时起,我就将他的小说、散文定为我的必读书。只要是他老人家的东西,我都乐意看。包括他写的饮食、花鸟小品,包括他画的马铃薯插图和相关文字。读多了,感觉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似乎也干净起来。要多读书,集中精力定位读书,就有可能产生读书的规模效应。
三、充满快乐的写作定位
甘于寂寞,清苦写作,是一种意志力表现。
写作很苦,很枯燥,人都有惰性,都愿意舒适地生活,都愿意享受安逸。夜深人静时,别人在灯红酒绿地潇洒,你却趴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有人说,写作需要毅力。然而,惰性是人类的天敌。如何克服惰性?如何坚定意志力?我的秘诀是,将写作定位于快乐,让写作充满乐趣。
1.让写作充满希望
写作很苦,作品发表很快乐。让写作充满希望,无疑是一种持久的动力。
譬如说,写长篇是最累的,几十万字,多少个日日夜夜,真是漫无天日啊。这个时候,持久的兴奋显得很重要。我写长篇试着分几步走,一个中篇、一个中篇地写,写完就拿去发表。这样每当拿到油墨飘香的杂志,都会产生很强烈的兴奋感,这种写作冲动往往能持续好久。如果一个冲动接着一个冲动,写作劲头自然是经久不衰。我的长篇小说《阴阳碑》《金匮银楼》《传世古》写作,或是分十个中篇逐步完成,或是由几个中篇链接。如《金匮银楼》的写作,我先写了一个类似于故事缩写的中篇小说《金匮银楼》,四万余字。《长江文艺》头条刊发,并配发了创作谈。《中篇小说选刊》及时予以转载。我信心倍增,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对发表的中篇小说《金匮银楼》进行肢解,分成若干个部分。由此,我相继完成了《花船》《花痴》《丫头彩凤》《贾大少爷》《王莽钱范》《长命锁》《祖母绿》等多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很抢手的,很快被诸多文学刊物发表,不少被《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转载或连载。每当有一个中篇被刊发,都对我是一个个极大的鼓舞。最后,我对这些中篇进行二次创作,顺利而轻松地形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金匮银楼》。 2.让作品表达兴趣
歌德说过:“兴趣比智力更重要。”
我信奉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还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都是跟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分不开的。
诚然,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将自己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与自己充满兴趣的文学创作融为一体,两个方面的兴趣加在一起,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我的长篇小说《传世古》,是一部写中国古钱文化的小说。这部小说所写的是古钱,而收藏古钱是我的兴趣与爱好。十多年来,每逢工休时,我都要跑古玩市场、跑乡下集市,寻觅古钱。收藏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一个大江湖。在这个大市场和大江湖里,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听他们侃故事,与他们品古玩,不仅学知识、长见识,也丰富了生活情趣。眼里看着热闹,心里编着故事,回到家里就动笔,也很好玩的。
兴趣能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你的写作畅快、生动而充满激情。《传世古》中,我写祥符家族几代人与古钱的爱恨交织,通过一枚古钱,牵扯出几代人的命运。我对古钱文化有着很深刻的体验,其文化性表现在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古钱是一面镜子,品味古钱,既是玩赏,也是玩人。古钱的外圆,是一座城,喻意大家;古钱的方孔,是一口井,象征财富的涌出。古钱又是两面的,一面是人类的真挚情感,一面是坏人的险恶用心。你瞧,这古钱多有文化啊。我以我的兴趣与感情,编织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古钱世界,从而打造出一个魅力无比、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
一个优秀的作者,他的笔下,不会只有风景,不会只有金钱,不会只有人际关系,而是在这些一层一层的因素以后,让读者看到最纯粹的人心深处。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所在。
3.要善于与自己较劲
写作是很痛苦的,不仅要花费心血进行思考,还要与意志力较劲。那年我去美国访问,日程很紧张,一天到晚马不停蹄。我带上手提电脑,往返美国18天,坚持每天写旅行日记,将包括坐飞机在内的一切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竟然写了十多万字。记得那天到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考察,到宾馆已经零点多了。楼下就是赌场,大伙都去开眼界了,我也想去,可一想,第二天还有新的活动,这一章落下了,就无法补了。于是,我打开电脑,硬是写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回头来看,那本《与你一道去美国》让我很知足、很值得。由此可見,写作要把好克制力和意志力,要想方设法让写作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才会动力十足。我喜欢跑书店,书店的新书架上时常能见到自己的新作,很有成就感。
鲁迅先生曾告诫,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我的体会是,写得很顺畅、很得意的时候,不妨戛然而止。这样,才次再开电脑时,就有个惦记,有种想打开电脑的冲动感。贾平凹说,不要让小说写得太顺畅。我理解也是这个意思,让下次写作有念想。
如果说,写作多是给读者看的,其实写来写去,最终都是在写自己。无论是文学的定位创作,还是写些散文、随笔,都是积极的写作态度,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