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思索一个矛盾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有时考试成绩不错,但仅仅停留在试卷上和嘴上,行为跟思想截然不同,有的更是口是心非;一个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所谓加强行为培养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还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矛盾和问题的实质还是“高耗低效”,学生在生硬灌输和主动求索中失衡,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应付考试尚可,但对行为素质提高的功效却不大。针对现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低耗高效”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简约、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凸显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缓解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降低教学成本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但又缺乏色彩、缺乏变化的课本,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频起,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本知识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具体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典故、中西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政治学原理、经济学,甚至有些还是一些浅层次的理科知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容易走偏或没有边际,目标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本知识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但问题随之来了——追求目标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教学中要打破这种“单色调”,可以将教材中具有创造性、改造性因素的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和整理,提倡教学的创意,以形成丰富而实在的教学内容。另外的一个矛盾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所限,初中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对较少,这给有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教学生动,课上师生互动。教学讲究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总之,整个化解矛盾的过程都着眼于挖掘思想品德自身的资源,比“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的重复投入要有效得多。
二、重视体验和感悟,从学生兴趣的源头入手,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
德育虽然为人们所重视,但时时育、事事育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时时育、事事育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悦以及德育发扬所得到的精神满足,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低耗高效”要避免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要发挥思想品德的精神满足的功能。思想品德课改革的突破口是重视功能的现实作用,即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当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愉悦;通过理清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会到思维运动的乐趣;通过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设置一些实际的行为来实现教育和行为的无缝衔接等。以上方法都是在没有盲目重复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源上拓展德育的平台,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三、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渐进教学,以实现“知、行、意”统一,建构简约、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来设计思想品德教学的步骤。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对外教学都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接着提供事实,有一个充分感知的明理过程,再辅以激情的举例验证进行辨析导行,最后深化观点,使学生把信息内化为平时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意”统一。如:在讲《磨砺意志》时,先从历史上的知名人士和重大事件来导入。再进行明理——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在艰难条件下,甚至在逆境中取得优异成就;而意志薄弱者会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退缩,成不了大事。再转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让他们列举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事例,各抒己见,不管是已经解决的还是没有解决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引出课文中的知识点对照。总之,整个过程富有逻辑思维美,由“知”到“行”的顺序实现了教学的有机进行。
四、初中思想品德授课只有堂堂清,才能日日清,进而达到速战速决的效果
思维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运动之一,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都必须设置思考题目,提供时间和指导方法,充分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理想的结果;教师还必须趁热打铁,当堂训练,从正反两面出题,谈观点、深感悟、察自身、换位思、明做法,选择正确做法,反思错误观点,举一反三;对合作、实践、探究等题目,要当堂训练,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做到教学的无缝衔接和教学运动的高效,在没有额外“高耗”的情况下取得每堂课的胜利。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就会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然而将全部希望寄于教育新课改,结果往往相反。一味追求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活动得轰轰烈烈,学生收获却寥寥无几;开放得完完全全,学生却不知所措。总而言之,投入很大,效果很小。高耗低效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运动的霉变,教师应做有心人,随时捕捉思想品德所蕴涵的资源,力求将这些资源都转变成教育的契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低耗高效”上下功夫。
一、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资源,缓解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降低教学成本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但又缺乏色彩、缺乏变化的课本,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频起,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本知识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具体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典故、中西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政治学原理、经济学,甚至有些还是一些浅层次的理科知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容易走偏或没有边际,目标往往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本知识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但问题随之来了——追求目标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教学中要打破这种“单色调”,可以将教材中具有创造性、改造性因素的内容进行挖掘、研究和整理,提倡教学的创意,以形成丰富而实在的教学内容。另外的一个矛盾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所限,初中生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对较少,这给有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教学生动,课上师生互动。教学讲究深入人心、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总之,整个化解矛盾的过程都着眼于挖掘思想品德自身的资源,比“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的重复投入要有效得多。
二、重视体验和感悟,从学生兴趣的源头入手,避免德育过程的盲目重复高投入
德育虽然为人们所重视,但时时育、事事育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时时育、事事育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愉悦以及德育发扬所得到的精神满足,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低耗高效”要避免德育的盲目重复投入,要发挥思想品德的精神满足的功能。思想品德课改革的突破口是重视功能的现实作用,即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当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的愉悦;通过理清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会到思维运动的乐趣;通过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满足;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设置一些实际的行为来实现教育和行为的无缝衔接等。以上方法都是在没有盲目重复投入的基础上,从根源上拓展德育的平台,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三、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渐进教学,以实现“知、行、意”统一,建构简约、固定、科学、低耗高效的教学模式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来设计思想品德教学的步骤。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对外教学都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接着提供事实,有一个充分感知的明理过程,再辅以激情的举例验证进行辨析导行,最后深化观点,使学生把信息内化为平时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意”统一。如:在讲《磨砺意志》时,先从历史上的知名人士和重大事件来导入。再进行明理——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在艰难条件下,甚至在逆境中取得优异成就;而意志薄弱者会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退缩,成不了大事。再转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让他们列举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事例,各抒己见,不管是已经解决的还是没有解决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引出课文中的知识点对照。总之,整个过程富有逻辑思维美,由“知”到“行”的顺序实现了教学的有机进行。
四、初中思想品德授课只有堂堂清,才能日日清,进而达到速战速决的效果
思维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运动之一,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都必须设置思考题目,提供时间和指导方法,充分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出理想的结果;教师还必须趁热打铁,当堂训练,从正反两面出题,谈观点、深感悟、察自身、换位思、明做法,选择正确做法,反思错误观点,举一反三;对合作、实践、探究等题目,要当堂训练,合作探究,以完成教学任务。总之,做到教学的无缝衔接和教学运动的高效,在没有额外“高耗”的情况下取得每堂课的胜利。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就会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然而将全部希望寄于教育新课改,结果往往相反。一味追求形式的现象比比皆是,活动得轰轰烈烈,学生收获却寥寥无几;开放得完完全全,学生却不知所措。总而言之,投入很大,效果很小。高耗低效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运动的霉变,教师应做有心人,随时捕捉思想品德所蕴涵的资源,力求将这些资源都转变成教育的契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低耗高效”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