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南北宗说”论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学到了明董其昌时代,出现了以禅喻画的“南北宗”之说。董其昌以唐之禅分两宗比拟当时的青绿、水墨两派画系,可谓开中国画学流派分析之先河。北宗重渐悟,南宗重顿悟。北宗画家(以李思训为始)画法谨细,风格粗硬;南宗画家(以王维为始)画法清逸,风格淳秀。北刚南柔,是董其昌对山水画分宗立派的标准。董其昌这一理论的另一创见,是旨在发扬南宗画(文人画)天然淡雅、逸笔草草的风格。故南宗笔墨成为了中国画学之核心,使它的表现最大限度地挣脱了写物的束缚,树立了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因此,董其昌的南北宗说,即使到了今天,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禅宗;董其昌;南北宗;文人画;笔墨
  一、“南北宗说”的提出
  中国的山水画学,到了明代,出现了“南北宗”之说。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亦见于《画禅室随笔》):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这是以禅家的宗法来比喻画家的宗派,此说又见于莫是龙的《画说》与陈继儒的《偃曝余谈》。董其昌和莫是龙、陈继儒都是华亭人,彼此相互往来,故他们的画学观念、理论建树与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明代晚期,董其昌属画坛影响最大的一位领袖人物,因而他的这一理论成为了“南北宗说”的代表。
  二、董其昌的禅学思想与“南北宗说”的构建
  “南北宗”原是禅家的宗派。禅是梵文“禅那”的略语,意译为“思维修”,即静坐息虑之意。禅本是佛教的一宗,相传开始是一脉相承的,到了五祖弘忍时分为两宗。五祖弟子神秀潜心于佛教经典,后随弘忍习禅。另有慧能不识一字,在五祖弘忍的寺里服侍,尚未剃度。一次神秀夜间于壁上题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听后,略有所悟,请人代写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道家讲无,佛家讲空,禅家既讲无,又讲空。从空、无观点论,慧能偈语的意境远远超过了神秀。于是弘忍遂把衣钵传于慧能。后慧能在南方传教,神秀在北方传教,禅家遂有南、北两宗。由于他们的修炼途径和方式不同,南宗重顿悟,北宗重渐悟。《六祖坛经·顿渐品》:“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董其昌以南北宗喻画之要义即取于此。
  董其昌认为,自唐代开始,绘画出现了两大派系:一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派系:一是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宗派系,这可谓是与禅家的两大宗派同时提出的。在董其昌的理论中,我们也可感悟到他对于禅学的嗜好与精研。《明史·董其昌传》谓其“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佩文斋书画谱·书家传》谓其“天才俊逸,善于名理”。陈继儒《容台别集序》:“(董其昌)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由此可见,董其昌对禅学的极大兴趣。我们今天读他存世的大量诗文、题跋、著述中,都渗透了禅学的观念和思想。
  当然,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借鉴了前人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宋代严羽的“以禅论诗”为他提供某种思维形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妙悟”为中心范畴构筑了诗学与禅学的两个领域,所谓“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他也正是通过“妙悟”这个中心范畴区别出南北、正邪两大派系。严羽云:“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虽“乘有大小”“道有正邪”,只是南宗禅派内部的区别,并不是南北两宗之间的划分,但他所说的“最上乘”“第一义”的“妙悟”,却完全属于南宗禅意味的,即南宗艺术的本义。何惠鉴论道:“在董其昌的文人系谱中,严羽可能是对他最有影响力的人……严羽的著作无疑帮助董氏找到了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激发了他在早期事业中的想象力和说服力,也为他的绘画南北论提供了思想上和结构上的基本框架。在董其昌仍处于重新构筑中国绘画史的过程当中,除了像《五灯会元》那一类禅宗语录之外,大概没有一本比严羽《沧浪诗话》更早的结集对董其昌的思考更富有启迪力了。”严羽《沧浪诗话》为董其昌“南北宗说”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式和理论依据。换句话说,董其昌是继严羽之后在画学领域里通过与禅学的联姻去建立他的“南北宗说”理论的。
  三、“南北宗说”与南北画派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把“南北”两个地域和两种思想方式或学风联系,早已见于六朝,唐代禅学区别南、北恰恰符合或沿承了六朝古说。事实上,《礼记·中庸》说:“南方之强”省事宁人,“不报无道”,不同于“北方之强”好勇斗狠,“死而不厌”,也说是把退敛和肆纵分别为“南”和“北”的特征。《世说·文学》第四记褚季野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安国答:“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隋书·儒林传》叙述经学说“大抵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这就像刘峻的注,也简直是唐以后对南、北禅宗的惯评了。
  钱钟书指出,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早已具有南北分宗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表现在地域的南北差别上,而且表现为“思想方式”和“学风”的南北差别上。董其昌“南北宗说”借禅顿、渐悟的不同法门,把古代画史中的大家区别为不同出身、有无高深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的绘画风格、画派的两种类型,实际上是建立了文人画的典型和品评。他在《容台别集·画旨》中论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征明)、沈(周),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将军(李思训)之派,非吾曹当学也。   董其昌分别将王维和李思训定为南北两个流派的创造人,并各自繁衍下来。南派自王维始,经由张璪、荆浩、关仝、范宽、董源、巨然、李成、李公麟、王诜、米芾、米友仁、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直至文征明、沈周。北派则由李思训始,经由李昭道、赵干、赵伯驹、赵伯骕,直至马远、夏圭。这两大系谱时间上纵跨数百年,空间上横越大江南北,人数上涉及了画史上20多位重要的山水画家。南北两大画派的区别在于:(一)表现形式上,北宗为着色山水,技法上为勾斫之法;南宗则用渲淡,一变勾斫之变。(二)南宗是文人画,北宗则是行家画。董其昌的“南北宗说”可谓是开中国画学流派分析之先河。宗炳《画山水序》:“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实即指山水画乃以自然山水为依据,是对不同山石峰峦的外形构成的观察和表达。中国山水画中的南北两宗所表现各种皴法、构图等方面的不同,在于中国南北地域、气候、地质构造及岩石性质的不同。正是披麻皴之于南方山水,斧劈皴之于北方山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宗说”的两大画派分类中,并不是按照所处的地域进行分野。在董其昌所列的名单中,南宗画祖王维是北方人(山西祁县),而北宗的典型代表马远、夏圭都是杭州人。于此一端可知,董其昌是以画家的创作风格来划分其宗派的。风格豪迈、奔放、雄浑者为北宗;婉约、清淡、秀逸者为南宗。北刚南柔,这便是董其昌对山水画分宗的标准。
  董其昌认为,南宗画派重天趣,清雅淳秀,虚和萧散,多为隐逸之士,天真幽淡,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烟云供养,享受自由安闲的乐趣,所以叫做“士人画”“士夫画”和“逸家画”。而北宗画派谨细繁琐,精工之极,粗硬无士人气,风骨奇峭,挥扫强横,造作刻露,神劳志苦,画家多为皇室作家,服务于皇家,所以叫做“行家画”“作家画”和“院体画”。如果从禅学的观点去看,北宗践行“渐悟”“看心看净”“积劫方成菩萨”的修炼方式;南宗则践行“顿悟”“识心见性”“一超直入如来地”的修炼方式。换之于画学,北宗画家乃“为造物所役”,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艺术创造中是陷入了一种“拘以体物”的“形貌”境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及唐代山水画中的水墨和青绿两种表现方法时云:“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又日:“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也就是指谪唐时李(思训)派山水画因表现方式上的局限而带来的缺陷。反之,南宗画家不为造物所役,而是主宰造物,驱使万象。与造物同流,与天地一体,山水林泉,雾茫霞舒,烟云淡荡在浸润、供养着艺术家的身心。他们置身朝岚,恣意挥洒,著手成春。宗炳《画山水序》:“峰岫蛲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王微《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南宗画家“以画寄乐”“寄乐于画”,他们的山水作品天然、清淡、淳秀、稚拙,从而成为了“意中家”,是士人“于此卷中消受清福”的好去处。
  董其昌的“南北宗说”虽各有胜扬,互有擅长,由于他和周围的人如莫是龙、陈继儒的审美观点与品评标准所致,度其意是在专尚南宗。南宗画派董源、巨然写江南山水笔墨柔和,特别是他们所用的披麻皴,笔墨宛然,气韵高清,是山水画正统的发展。诚“米家父子”对董源的推崇,誉之“唐无此品”“近世神品”“平淡趣高”“率意真意”。南宗画派的始祖是王维,钱钟书说:“恰巧南宗画家的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派的宗师,而且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0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张彦远评曰:“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王维曾学画于李思训,然在隐退之后,以画自娱,一变李派金碧辉煌而为水墨,线条柔和,自然随意,以致演变成了后来的披麻皴。南宗讲究“顿悟”,在创作体验上,强调即兴感悟,情感强烈,意气高迈。创作欲望多为灵感式。这一过程大致如郑板桥画竹之跋所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又如米芾父子的简笔水墨,黄公望的逸笔草草、得心应手,方能痛快淋漓,以臻化境。
  四、“南北宗说”于后世的影响及其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与意义
  叶德辉撰并注《观画百咏》:“自思翁持论尊南而抑北,自是三百年海内靡然向风。”说明董其昌“南北宗说”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身上。他们都是董其昌画学之传人。恽寿平《瓯香馆画跋》:娄东王奉常烟客,自髫时游娱绘事,乃祖父肃公属董文敏随意作树石以为临摹粉本,凡辋川、洪谷、北苑、华原、营丘树法、石骨、皴擦、勾染,皆有一二语拈提。
  另又有王时敏、王原祁皆有不少有关董其昌的画学之论,不再赘述。他们力追王维、黄公望,尤其是王原祁,运一生之功于子久。《麓台画跋》:“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无论是王时敏,抑或是王原祁,咸因董其昌而私淑王维、黄公望,可谓“华亭血脉”,无法割断。虽然如此,但在王时敏、王原祁的绘画作品中,消失了董其昌艺术所融合的对天地造物的自然感受和气息。董其昌的艺术在“四王”的手中发展成为千篇一律的规范化和程式化。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盖耳目为董尚书、王奉常所囿,故笔墨束缚,不能出其藩篱。”笔墨的束缚,未出前人之迹,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清一代画坛的式微。与“四王”不同,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也从董其昌的画理中获得了艺术真谛。朱耷倾心于董源、米芾、倪云林,也是领会和贯通了南宗艺术精神的人。他曾大量临习董其昌的作品,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干笔皴擦,苍茫生辣,这正是八大山人萧条淡泊、潦倒寂寞的心境写照。朱耷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充实了文人画的内涵。与八大山人同时代的石涛、髡残、龚贤,他们的艺术思想以及在艺术的实践上突破了董其昌的藩篱。四人的笔法与墨法,虽或多或少地受到董其昌的沾溉,却又为文人画开辟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说”对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方面。
  董其昌以深厚的儒学根基通于禅理,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与师承演变,创立了“南北宗说”,进一步发展了以苏轼为肇始的文人画观,为后人提供了具体参照。董其昌(1555-1626)的生活时代,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他基本相同时的意大利作家乔尔乔·瓦萨里(1511-1574)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名人传》,以及18世纪德国温克尔曼(1717-1768)的《古代美术史》,都没有确切地论述到画家的分类。到19世纪法国丹纳(1828-1893)的《艺术哲学》中,才论及形式、风格与画派的关系。即使从我国古代美术文献上考察,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亦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对画史的又一次总结。当然,“南北宗说”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自五代荆浩《笔法记》里提出“六要”,笔墨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后来中国画技法的代名称。董其昌的“南北宗说”是在文人画的范畴内,使笔墨的表现最大限度地挣脱了写物的束缚,树立了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这一气格,即拙于造型、重于精妙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董其昌“南北宗说”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没有过时,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11月11日,这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不知是哪位开始把它当成了“光棍节”,近几年通过商家的炒作,已成为部分人的“购物节”和“狂欢节”。  提到“光棍”,美术史上的“光棍”画家倒是挺多的,这些独身的画家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独身的呢?这种状态对他们的艺术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一期“专题”栏目,我们对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这三位美术史上最伟大的“光棍”进行研究,尽管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材料欠缺导致研究无法深入和确
期刊
总有人说,看不懂石荣强的画。说实话,我也不大看得懂。但这却不妨碍我们欣赏他这个人,并喜欢他的画。未曾想过要与他展开某种形式上的关于艺术思考的对话,以便去了解他所诉诸的想法,并依此为基础再做深入地诠释或解读。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他对于自己作品所能承载的精神旨趣也未必皆知。这并不矛盾,就如同我们一样读不懂自己的梦,也无法清楚解释那经由自我设定过的天马行空般的幻象场景一样。  思想是抽象而宏大的,观念与意
期刊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荆桂秋花鸟画作品赏析的短文,那是出于我在一次学术活动中见他从容作画有感而发的。桂秋作画,落笔法度严谨,笔笔墨色温和又大胆肯定。他所表现的情景,都是我们常见常眷恋的自然风致,画风素雅简约。我认为,在黑龙江这样的北方省份,有这样一位浙派绘画气息浓郁的画家很难得。再看荆桂秋本人,分明是位壮汉,但其作品却温润如玉,细腻敏锐,其反差不得不让我感兴趣。原来艺术就是这样既妙奥又耐人寻味
期刊
来岩女士是一个位工笔花鸟画见长的青年画家。她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优美的工笔画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是值得赞扬的。笔者近日观赏了她的部分作品,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说到“新”,是指来岩的作品充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画中没有断肠人的伤春悲秋,而呈现的是青春活力和美好神韵。她创作的《冷月清霜梦有知》《凉月初醉芙蓉秀》《暗香》《凝哞》《荷风袅袅蝶先醉》《闻香起舞》等作品,不论描写雄鹰、翠鸟、喜鹊、
期刊
梦恬爱花,她嗣花如同生命,作品里装满了纷繁芳香的花朵。画室中充满着鲜花的芬芳,她每天生活在曼妙幽香的花的海洋中,满得让人艳羡且透不过气来。她画花、养花、梦花,以花的清纯喻己的品格。  梦恬生于新疆,身上却流淌着南国阡陌的血脉,而今又定居江南古镇。她骨子里既蕴藏着北方人的豪爽,性格中又不失江南女子的婉约。  梦恬自小就离开父母独自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继而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笔人物专业进行本科系统学
期刊
【摘要】《夜坐图》是沈周晚年的精品之作,作品图文并茂,从冗长的题拔中可窥见其隐逸的艺术思想,整个画面烟雨朦胧,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关键词】沈周;夜坐图;隐思  沈周的《夜坐图》作于1492年,时年沈周66岁,该作品图文并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并非画家惯用的题画诗形式,而是以散文的形式示人,这篇长达522字的题记详细描述了画家创作此画时的心境,解读题识对于我们了解沈周创作此幅作品的意图相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是一种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概念,而“女性主义艺术”这一概念刚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时,社会并未给予宽容的接纳姿态,这起源于早期欧美国家的女权主义对过于死板女性身份的误读。而对于女性地位发展更加不明显的中国来说,我们更加需要的是针对目前中国的文化和存在状况来看,怎样的女性主义艺术才是被需要的,或者说对于我们来说,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女性艺术;传统观念;内心
期刊
这是谁的杰作?面对如此美妙的作品,我迷惑了,我分不清是在梦里,还是身处天堂。春的柔美,夏的奔放,秋的萧瑟,冬的静穆,怎会在此时融为一体?明明身在现实,可为何又仿佛置身于多个时空,我疑惑了。看那音乐。对,看音乐。那画面上的色彩正挽着音符在画布上舞动,在这色彩斑斓里放歌。这是音乐与色彩的协奏,是灵动的色彩弹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现实与梦境的调和。这高雅的视觉音律是如此令人如痴如醉,这就是中国写意油画家丁一
期刊
[摘要]线描人物速写是以客观生活为源泉和基础的,它不仅是为了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提高画家从生活中发现关的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去看待线描人物速写对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作用,线描人物速写从生活申观察、体验,再到人物造型和艺术构思,体现出线描人物速写捕捉生活、概括生活、描写生活的高度生活化和艺术化。另外,它还是写意人物画家蓄存记忆、理解记忆、归纳记忆、联系记忆的
期刊
[摘要]滕州汉画像石以丰富的出土量、精邃富赡的內容以及深沉宏大的气魄,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是汉人文化积淀的缩影。迄今为止从艺术造型的角度研究滕州汉画像石的较少,本文即是从此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着眼于滕州汉画像石方圆相济与破形之法的儒家方圆智慧的联系,阐述画面整体形态的呈现形式以及突破固有形式的造型之法,探寻其造型语言体现的哲学內涵与文化底蕴,从而在更深的笑学层次申理解其特殊的造型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