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期间抗抑郁药用量的调查统计,分析该类药物临床应用品种的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统计分析8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计算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与新型抗抑郁药占总量的比例,根据使用金额较大提取较具代表性的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8个品种,逐一计算不同年份的用量,分别将各药及两类药的用量做比较。 结果 三環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逐渐减少,而新型抗抑郁药的使用逐渐上升。 结论 随着药理学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抗抑郁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越来越受到临床患者的重视。
[关键词] 抗抑郁药;变化趋势;药费支出;数据显示
[中图分类号] R971.4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3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据世界精神病学会调查[1],现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4.2%,中国达6.9%,且抑郁症患者还以每年115%的增长率递增。在国内,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成年人的患病率约在3%~5%之间,终生患病率约为7%。
抑郁症期临床表现为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悲观,睡眠障碍,自我否定,易激惹,交往恐惧等,严重者甚至自杀。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药物有二类。一是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二是新型抗抑郁药[2]。新型抗抑郁药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NE和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及NE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 为分析国内抗抑郁药使用状况,以笔者所在医院上述二类药物在临床用量及各自占有的比例(金额)提取使用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抗抑郁药8种,统计各药各年的用量分别将各药按数量及金额作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分析用药的发展趋势,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各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数据,重点统计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
1.2?方法
以提供的资料为依据,以金额为分析数据。统计8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数量,重点分析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和新型抗抑郁药共8个品种,通过对年间、品种间、类别间的比较,讨论变化趋势,尤其是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的增长速度。
2?结果
2.1?各种抗抑郁药不同年份销售金额比较
近3年抗抑郁药总销售金额,重点分析三环四环等杂环类3种,新型抗抑郁药5种,合计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8年6月~2009年5月与2009年6月~2010年5月比较,三环类药减少了2.53万元,下降了44.62%。新型抗抑郁药增加了10.44万元,上升了7.24%。
2.2?代表药品不同年份比较
提取笔者所在医院具有代表性的三环四环等杂环类药物:氯咪帕明、阿米替林、马普替林;新型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新、米氮平的使用数据作近两年的比较,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三种三环四环等杂环类药品使用金额全部呈下降趋势,而SSRIs的用药金额有三种呈上升趋势,另外两种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高复发且有潜在慢性化倾向的疾病[3]。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E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E功能,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如氯米帕明、阿米替林、马普替林等,尽管三环四环等杂环类抗抑郁药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肯定,但因其副作用大,约30%的患者疗效不佳,有明显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且有心脏毒性,过量可危及生命(老年人更易发生),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因而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新型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氟西丁、帕罗西丁,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强[4], 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HT浓度,对NE受体、M胆碱受体和组胺H受体等作用非常微弱。而作为NE和5-HT双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其作用机制为既抑制5-HT再摄取而又抑制NE再摄取,具有双重作用,抗抑郁作用起效快,具有抗焦虑作用,且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明显,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乏力等[5]。NE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作用机制为拮抗突触前α自身受体及突触前α2异质受体而增加NE、5-HT水平,加强NE能及5-HT能的神经功能,同时特异性阻滞5-HT2A、5-HT2C及5-HT3受体,对组胺受体H1也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所以其具有抗焦虑、镇静作用,且可避免焦虑、恶心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药品的安全性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原因。所以,新型抗抑郁症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三环类药物等杂环类抗抑郁药将逐渐被取代,新型抗抑郁症药或将成为抗抑郁药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156-160.
[2] 许律西,戴永干,许慧.环类抗抑郁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毒性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1):56-58.
[3] 孙静.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3):215-216.
[4] 刘翠春.度洛西汀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治疗的比较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64-65.
[5] 徐领先,梁吉芹.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21.
(收稿日期:2012-04-05)
[关键词] 抗抑郁药;变化趋势;药费支出;数据显示
[中图分类号] R971.4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3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据世界精神病学会调查[1],现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4.2%,中国达6.9%,且抑郁症患者还以每年115%的增长率递增。在国内,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成年人的患病率约在3%~5%之间,终生患病率约为7%。
抑郁症期临床表现为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悲观,睡眠障碍,自我否定,易激惹,交往恐惧等,严重者甚至自杀。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药物有二类。一是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二是新型抗抑郁药[2]。新型抗抑郁药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NE和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及NE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 为分析国内抗抑郁药使用状况,以笔者所在医院上述二类药物在临床用量及各自占有的比例(金额)提取使用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抗抑郁药8种,统计各药各年的用量分别将各药按数量及金额作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分析用药的发展趋势,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0年5月各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数据,重点统计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
1.2?方法
以提供的资料为依据,以金额为分析数据。统计8种抗抑郁药的使用数量,重点分析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和新型抗抑郁药共8个品种,通过对年间、品种间、类别间的比较,讨论变化趋势,尤其是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的增长速度。
2?结果
2.1?各种抗抑郁药不同年份销售金额比较
近3年抗抑郁药总销售金额,重点分析三环四环等杂环类3种,新型抗抑郁药5种,合计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见表1。结果显示2008年6月~2009年5月与2009年6月~2010年5月比较,三环类药减少了2.53万元,下降了44.62%。新型抗抑郁药增加了10.44万元,上升了7.24%。
2.2?代表药品不同年份比较
提取笔者所在医院具有代表性的三环四环等杂环类药物:氯咪帕明、阿米替林、马普替林;新型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新、米氮平的使用数据作近两年的比较,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三种三环四环等杂环类药品使用金额全部呈下降趋势,而SSRIs的用药金额有三种呈上升趋势,另外两种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高复发且有潜在慢性化倾向的疾病[3]。三环四环类等杂环类抗抑郁药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E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E功能,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如氯米帕明、阿米替林、马普替林等,尽管三环四环等杂环类抗抑郁药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肯定,但因其副作用大,约30%的患者疗效不佳,有明显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且有心脏毒性,过量可危及生命(老年人更易发生),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因而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新型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氟西丁、帕罗西丁,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强[4], 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HT浓度,对NE受体、M胆碱受体和组胺H受体等作用非常微弱。而作为NE和5-HT双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其作用机制为既抑制5-HT再摄取而又抑制NE再摄取,具有双重作用,抗抑郁作用起效快,具有抗焦虑作用,且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明显,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乏力等[5]。NE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作用机制为拮抗突触前α自身受体及突触前α2异质受体而增加NE、5-HT水平,加强NE能及5-HT能的神经功能,同时特异性阻滞5-HT2A、5-HT2C及5-HT3受体,对组胺受体H1也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所以其具有抗焦虑、镇静作用,且可避免焦虑、恶心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药品的安全性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原因。所以,新型抗抑郁症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三环类药物等杂环类抗抑郁药将逐渐被取代,新型抗抑郁症药或将成为抗抑郁药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少丽,石少波.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156-160.
[2] 许律西,戴永干,许慧.环类抗抑郁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毒性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1):56-58.
[3] 孙静.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3):215-216.
[4] 刘翠春.度洛西汀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治疗的比较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64-65.
[5] 徐领先,梁吉芹.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21.
(收稿日期: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