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20日,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隆重揭晓,站在获奖者的行列中,施正荣的笑脸同他的事业一样光鲜照人。这个创造中国能量神话的人,最恼火的是别人称他“一夜暴富”,因为他的财富列车虽然快得令人眩目,但他的成功过程却和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困惑与艰难……
149亿元的身价,令许许多多人为“中国首富”及他的“一夜暴富”咂舌羡慕,而此时施正荣却有几分伤感和气愤:“怎么是‘一夜暴富’呢?天上能掉个馅饼下来吗?这是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的经验,还有平常人很难想象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
发现机遇
24岁那年,施正荣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饱吮世界太阳能领域的最新技术,成长为这个研究领域内的“新贵”。他师从国际级权威马丁?格林教授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主持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他个人还持有10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成千上万的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为创业方向发愁或紧盯着发展正火的房地产、IT业的时候,施正荣却对一个国人还不太关注的产业——太阳能抱以满腔热情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能源的减少,太阳能发电已经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能量补给方式,由于人们对太阳能的认识还不够,中国的市场远远没有打开,因此,光伏产业的市场是无限大的。预计不到1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接近并且低于煤电,所以光伏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阳光产业。
2000年,施正荣带着自己的技术、项目和对新能源前景的期待回国创业。而此时,无锡市政府伸出橄榄枝,力邀施正荣在无锡创业,做一名“科学家老板”,并提供最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由此,“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很快组建。
施正荣当年参与创业的一位伙伴回忆道:一开始就有人对企业道路表示了质疑,认为要做大企业,还是得靠房地产、建设工程等行业。不过,这丝毫没有动摇施正荣的雄心壮志和发展思路。他依仗自己的技术优势,并坚信太阳能在能源领域的大好前景。
这位伙伴至今记得施正荣当年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做这个行业,一无污染,二无负担,三不违法,四不违背良心,干干净净地赚钱,何乐而不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施正荣那样有眼光。
回忆起自己的选择,施正荣说,当时许多人认为,太阳能技术在发达国家才有用武之地,但他坚信这一技术对中国大有裨益。“人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更广阔。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介入了一个合适的行业。”
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发不出工资、嫡系纷纷离开、清洁公司上门讨债搬家具,施正荣依然自信,而这自信的背后就是一种把握:对一个行业的把握,对公司发展的局势的把握。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自信,很多事情就会失控,一个企业处于失控状况就谈不上发展。
把握机遇
在最初的6个月里,施正荣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建厂工作,他亲手绘制各式图纸。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10兆瓦电池生产线和8兆瓦组件生产线的全部设备采购。就这样,他一笔笔地勾画出尚德公司迈向未来的轮廓。工厂建起来了,可生产线尚未投产。直至2002年12月以前,尚德一直亏损,最困难的时候,两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然而,他坚信生产线的设计和设备的造型是正确的。他每天都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早日投产努力地争分夺秒。2002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全部到位,他亲自上阵安装和调试设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冒着酷暑高温,忍着脚后跟的剧烈疼痛,从早上一直干到半夜12点以后,常常是无法支撑站立,几乎要晕倒。调试成功后顺利投产,其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超过了当初他向董事会承诺的14%,达到了世界同行的先进水平。
当第一台设备顺利运转时,施正荣第一次看到了信任的目光。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施正荣紧盯海外市场,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年底,我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买国产的二手设备。”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飞来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市场的变化使尚德迅速结束了“创业阵痛”。2003年,尚德盈利90万美元,2004年业绩翻了20倍。从2003年到2004年,尚德3次扩大产能。2005年9月,尚德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太阳能行业第6位。
现在看来,施正荣一点都没错。在当时,尚德并非中国首家涉足太阳能行业的公司,但其他公司出于对太阳能前景的不信任,并没有下定决心投资扩张产能,等到市场突然膨胀之后,尚德已经成为后起之秀。提到这一段经历,施正荣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华尔街每天都在不停地演绎着富豪和资本的神话。这一次,机会轮到了施正荣,他成为第一个“入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募得资金4亿美元,上市交易首日该公司股价报收于21.20美元,较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15美元上涨41%。
放大机遇
有人把柳传志、张瑞敏等喻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革放业家,而称马云、黄光裕、李彦宏等为第二代企业家。人们发现,新一代企业家和老一代的企业家相比,会有很多的不同。从表面上看他们学历更高,都处在新兴的行业当中,而且他们积累和创造财富的速度更快。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施正荣认为“前一代企业家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可能我们在有些方面都不如他们”,新一代企业家和第一代企业家相比,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国际视野:“我们是海归,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在回国创业的过程中,可能就把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国内的一些文化结合得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容易走向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远见,让施正荣把抓住的机遇再次放大。
公司规模壮大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是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考虑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其实去那里上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施正荣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会汇报。面对董事会的连连发问,施正荣有点招架不住。这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突然造访:“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他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做好一切说服董事会的准备。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一举超过陈天桥。
五年过去了,如今尚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力企业,而且在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最新的排行榜中名列世界前六位。
尚德的崛起,使我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至少缩短了15年。尚德公司12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后,使国内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总体产能再次翻番。15年的路,施正荣只用了4年。
创造机遇
如果说,施正荣的成功在于对一系列机遇的正确把握和利用的话,那么现在摆在他和尚德面前的则是如何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
尚德上市后,大家都觉得很风光,因此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行业跟随效应非常明显,很多外来者在涌入,国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强烈吹捧。但施正荣却有着一种洞察力和危机感:“2002年我就对员工讲,如果尚德幸运,我们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竞争,如果不幸运,仅有半年时间,结果是我们太幸运了,在两年时间里没有竞争,现在其他人也看到这个市场了,有竞争很正常。”正因为此,尚德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业务。
但很多人说,尚德现在好像不是很冷静,2002年投产,2003年扩产,2004年又在扩产,而且不断地对上游的厂家进行投资,人们觉得尚德的步伐太快了一点,担心冒进会给尚德带来欲速则不达的危险。施正荣满有把握地说,他的这些投资举措,都是在百分之百的把握下进行的。
那么,尚德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节奏进行发展呢?施正荣说,过去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在增长,当然我们也期望尚德今后还能保持这个增长速度,但是在一个不失控的状态下保持这样的速度,以创造更大的机遇。
对于尚德上市融来的近4亿美元资金,施正荣也给出了清晰的投资方向:2006、2007年对科技研发投入2000万美元;1亿美元专门用来采购硅原材料;4000万美元用于进一步扩大生产线,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公司经营方面的需要。按照计划,2007年尚德的产能将增长到300兆瓦。对于无锡尚德,施正荣还有个远大的目标:“在2010年达到1000兆瓦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
成功是一个过程
2006年底,美国《蒙代尔》杂志发布“中国十大实业富豪榜”,施正荣成为内地唯一的入选者。
2007年1月,施正荣又入选了“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入选理由是——他是科学家加实业家的典范,他是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在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他将中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难以置信。在尚德上市之前,施正荣自己买房子是用贷款,现在仍然是以按揭的方式还贷。而施总的办公室也没有更换任何用品,一切照旧。
施正荣说,对于像他这样的创业者,真正的快乐在于做成事业的这个过程,而财富只是副产品,精神财富才是内在的。“有人说,我的事业已经处于最高点了,仿佛财富就能代表一切,但我心里根本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很多人比我努力更多,只是没有我成功罢了。”
149亿元的身价,令许许多多人为“中国首富”及他的“一夜暴富”咂舌羡慕,而此时施正荣却有几分伤感和气愤:“怎么是‘一夜暴富’呢?天上能掉个馅饼下来吗?这是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的经验,还有平常人很难想象的付出和努力换来的。”
发现机遇
24岁那年,施正荣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饱吮世界太阳能领域的最新技术,成长为这个研究领域内的“新贵”。他师从国际级权威马丁?格林教授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主持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他个人还持有10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成千上万的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为创业方向发愁或紧盯着发展正火的房地产、IT业的时候,施正荣却对一个国人还不太关注的产业——太阳能抱以满腔热情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能源的减少,太阳能发电已经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能量补给方式,由于人们对太阳能的认识还不够,中国的市场远远没有打开,因此,光伏产业的市场是无限大的。预计不到1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接近并且低于煤电,所以光伏产业在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阳光产业。
2000年,施正荣带着自己的技术、项目和对新能源前景的期待回国创业。而此时,无锡市政府伸出橄榄枝,力邀施正荣在无锡创业,做一名“科学家老板”,并提供最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由此,“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很快组建。
施正荣当年参与创业的一位伙伴回忆道:一开始就有人对企业道路表示了质疑,认为要做大企业,还是得靠房地产、建设工程等行业。不过,这丝毫没有动摇施正荣的雄心壮志和发展思路。他依仗自己的技术优势,并坚信太阳能在能源领域的大好前景。
这位伙伴至今记得施正荣当年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做这个行业,一无污染,二无负担,三不违法,四不违背良心,干干净净地赚钱,何乐而不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施正荣那样有眼光。
回忆起自己的选择,施正荣说,当时许多人认为,太阳能技术在发达国家才有用武之地,但他坚信这一技术对中国大有裨益。“人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更广阔。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介入了一个合适的行业。”
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发不出工资、嫡系纷纷离开、清洁公司上门讨债搬家具,施正荣依然自信,而这自信的背后就是一种把握:对一个行业的把握,对公司发展的局势的把握。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自信,很多事情就会失控,一个企业处于失控状况就谈不上发展。
把握机遇
在最初的6个月里,施正荣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建厂工作,他亲手绘制各式图纸。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10兆瓦电池生产线和8兆瓦组件生产线的全部设备采购。就这样,他一笔笔地勾画出尚德公司迈向未来的轮廓。工厂建起来了,可生产线尚未投产。直至2002年12月以前,尚德一直亏损,最困难的时候,两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然而,他坚信生产线的设计和设备的造型是正确的。他每天都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早日投产努力地争分夺秒。2002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全部到位,他亲自上阵安装和调试设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冒着酷暑高温,忍着脚后跟的剧烈疼痛,从早上一直干到半夜12点以后,常常是无法支撑站立,几乎要晕倒。调试成功后顺利投产,其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超过了当初他向董事会承诺的14%,达到了世界同行的先进水平。
当第一台设备顺利运转时,施正荣第一次看到了信任的目光。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施正荣紧盯海外市场,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年底,我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资。没钱买机器,就想办法改变工艺,买国产的二手设备。”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飞来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市场的变化使尚德迅速结束了“创业阵痛”。2003年,尚德盈利90万美元,2004年业绩翻了20倍。从2003年到2004年,尚德3次扩大产能。2005年9月,尚德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太阳能行业第6位。
现在看来,施正荣一点都没错。在当时,尚德并非中国首家涉足太阳能行业的公司,但其他公司出于对太阳能前景的不信任,并没有下定决心投资扩张产能,等到市场突然膨胀之后,尚德已经成为后起之秀。提到这一段经历,施正荣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华尔街每天都在不停地演绎着富豪和资本的神话。这一次,机会轮到了施正荣,他成为第一个“入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募得资金4亿美元,上市交易首日该公司股价报收于21.20美元,较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15美元上涨41%。
放大机遇
有人把柳传志、张瑞敏等喻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革放业家,而称马云、黄光裕、李彦宏等为第二代企业家。人们发现,新一代企业家和老一代的企业家相比,会有很多的不同。从表面上看他们学历更高,都处在新兴的行业当中,而且他们积累和创造财富的速度更快。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施正荣认为“前一代企业家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可能我们在有些方面都不如他们”,新一代企业家和第一代企业家相比,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国际视野:“我们是海归,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在回国创业的过程中,可能就把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国内的一些文化结合得比较好一点。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容易走向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远见,让施正荣把抓住的机遇再次放大。
公司规模壮大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是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考虑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其实去那里上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施正荣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会汇报。面对董事会的连连发问,施正荣有点招架不住。这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突然造访:“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他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做好一切说服董事会的准备。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锡尚德挂牌上市。按照当天收盘价计算,施正荣身价跃升至14.416亿美元,一举超过陈天桥。
五年过去了,如今尚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力企业,而且在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 International》最新的排行榜中名列世界前六位。
尚德的崛起,使我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至少缩短了15年。尚德公司12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后,使国内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总体产能再次翻番。15年的路,施正荣只用了4年。
创造机遇
如果说,施正荣的成功在于对一系列机遇的正确把握和利用的话,那么现在摆在他和尚德面前的则是如何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
尚德上市后,大家都觉得很风光,因此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行业跟随效应非常明显,很多外来者在涌入,国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强烈吹捧。但施正荣却有着一种洞察力和危机感:“2002年我就对员工讲,如果尚德幸运,我们有一年的时间没有竞争,如果不幸运,仅有半年时间,结果是我们太幸运了,在两年时间里没有竞争,现在其他人也看到这个市场了,有竞争很正常。”正因为此,尚德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业务。
但很多人说,尚德现在好像不是很冷静,2002年投产,2003年扩产,2004年又在扩产,而且不断地对上游的厂家进行投资,人们觉得尚德的步伐太快了一点,担心冒进会给尚德带来欲速则不达的危险。施正荣满有把握地说,他的这些投资举措,都是在百分之百的把握下进行的。
那么,尚德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节奏进行发展呢?施正荣说,过去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在增长,当然我们也期望尚德今后还能保持这个增长速度,但是在一个不失控的状态下保持这样的速度,以创造更大的机遇。
对于尚德上市融来的近4亿美元资金,施正荣也给出了清晰的投资方向:2006、2007年对科技研发投入2000万美元;1亿美元专门用来采购硅原材料;4000万美元用于进一步扩大生产线,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公司经营方面的需要。按照计划,2007年尚德的产能将增长到300兆瓦。对于无锡尚德,施正荣还有个远大的目标:“在2010年达到1000兆瓦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
成功是一个过程
2006年底,美国《蒙代尔》杂志发布“中国十大实业富豪榜”,施正荣成为内地唯一的入选者。
2007年1月,施正荣又入选了“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入选理由是——他是科学家加实业家的典范,他是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在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他将中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难以置信。在尚德上市之前,施正荣自己买房子是用贷款,现在仍然是以按揭的方式还贷。而施总的办公室也没有更换任何用品,一切照旧。
施正荣说,对于像他这样的创业者,真正的快乐在于做成事业的这个过程,而财富只是副产品,精神财富才是内在的。“有人说,我的事业已经处于最高点了,仿佛财富就能代表一切,但我心里根本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知道,我是幸运的,很多人比我努力更多,只是没有我成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