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才是最牛谋士?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三国演义》里的智谋之士,人们想到的是诸葛亮、庞统、郭嘉等人。在众多高手中,有一个人常常被人忘记——王允。
  王允最著名的计谋当然是美人计。其实施过程看似异常简单:请吕布喝酒,让貂蝉迷倒吕布;请董卓喝酒,让貂蝉迷倒董卓,并把貂蝉送给董卓;见吕布诉苦喊冤;游说吕布,结成倒卓同盟;让人请来董卓,让吕布把董卓杀掉——除了最后见了一下刀光剑影,余下的整个程序都是在喝酒聊天中完成。
  其实,这个连环计的每一步都暗藏着杀身之祸,因为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书中特意写到,董卓在群臣宴会上和吕布耳语了几句,就让吕布把司空拉下去斩了,理由是司空“结连袁术,欲图害”他,错把密谋的书信送给吕布了。所以,整个行动容不得一点儿闪失,既需要谨慎,又需要大胆,既要对关键人物的脾气秉性有透彻了解,又要能妥善利用。从宴会上董卓杀司空时说的话来看,董卓、吕布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否则错送在吕布处的书信也不会先被董卓看到。但王允偏敢行计,除了有司空之死让他恐惧、想要自救的原因,还有部分原因源于他对局势充分考察后的智力上的自信。
  王允在整个计策实施中,心理沉稳,张弛有道。自貂蝉到董卓处后,王允和貂蝉就失去了联系,貂蝉的进展如何,王允不清楚,全靠请客时从董卓、吕布的表情和表现上看出来,堪比一流的心理学家。看清后,王允就说服吕布,寻找同盟,并制定计划,选择刺杀时机。
  像这种谋杀权臣的行动,不要说成功,就是筹划阶段能保证不泄露也是很困难的。书中写到了好几处中途泄密、身反遭劫的行动,比如那个倒霉的司空,而王允做了两次,无一失手——只是第一次主谋让曹操行刺董卓时,曹操失败了。然而,当初王允大张旗鼓地在宴会上要除掉董卓,还把自己的七宝刀给了曹操用于行刺,事后,董卓肯定会“按刀索骥”,搜查背后指使,王允却安然无恙,不得不说王允手段高超。
  毕竟这是杀当朝太师,计划必须严格保密。王允拉拢吕布之后,又拉上了仆射和司隶校尉,再一步步到几乎满城都知道董卓要死了(董卓在路上都能听到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为“董卓死”),董卓仍然不知道针对自己的阴谋就在眼前,王允的运作能力实在强悍。
  同时代的顶尖谋士郭嘉、贾诩等更注重对人的心理的把握,而王允的两次刺杀策划,尤其是第二次,在整个行动几个月的时间里,时机、火候、心理、策略和政治气候全都在其考虑之内,几乎算得上是特工行动了。吕布、董卓等局中人完全是按照王允写好的剧本在演,他们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但王允的死似乎一点儿也不智慧。当董卓余党的乱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吕布要王允一起逃跑,王允却坚决留了下来。面对叛军,王允纵身跳下城楼,大喊“王允在此”,然后被乱刃砍死。这一点儿不像个谋臣,倒像是个武夫。
  然而这正是王允不同寻常的地方。逃跑谁不会?面对屠刀,凛然不惧,王允的胆色同样超人。王允不跑,不是他智慧用尽了,而是他对这个时代绝望了: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死了一批,还是这一批,即使是和他联手杀掉的吕布等人,其实也是和对面的董卓余党相同的一批人。面对这样的世界,有大智慧的王允早已看透,觉得没意思了,就跳下楼赴死了。
  编辑/安楠
其他文献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太原秀才刘大鹏正好进京赶考。他来自小地方,不知会试特别重视字迹端正,尤其是试题范围超出了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成绩并不理想,落第回家后当起私塾先生。  刘大鹏接连三次会试都没考中,一生待在老家,却因他的《退想斋日记》引发史学界的关注。  刘大鹏在会试中接触到一些关于洋务的知识,于是托人从北京买来一箱书籍,其中不乏《御批通鉴》《皇朝经世文编》等经世书籍,这页书单背后是他周
一  董昌是唐朝的子民,更是唐朝官员,趁着黄巢起义的当儿,带着一群哥们儿,举着扁担、锄头,奔向战场,打败黄巢军,因为战功,一步步晋升,做到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最后封爵位陇西郡王,也算位极人臣,一时无两了。他统领的地盘,属于今江浙一带,古人有谚:“苏湖熟,天下足。”占领着如此广大的富庶土地,生活在青瓷世界里,欣赏着江南女子温婉的微笑,听着她们绵软的采莲曲,董昌很得意,很高兴。得意高兴之余,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外面没有月亮、乌鸦乱叫,竟然还下霜!树叶乱掉、捕鱼的灯火那么刺眼,让我怎么睡觉?更令人讨厌的是,城外有一座庙半夜敲钟,在这边客船上竟然都听得到!  小编吐槽:没想到张继竟是这样的愤青。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在松树下问一个书童:“
公元733年,竟陵龙盖寺(今属湖北天门)住持在西湖边发现一个被遗弃的男童,并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回寺里后,住持給这个孩子取名陆羽,并耐心地教他识字、背诵佛经。  陆羽不仅脑瓜聪明,打理日常事务也是一个好帮手。特别是,他经常给香客们端茶倒水,渐渐地,他自己也喜欢上了喝茶,于是,他常常琢磨怎样煮茶才会更好喝。经过不停地捣鼓、折腾,他不仅学会了煮茶,而且茶艺了得。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香客都爱喝他煮的茶
宋朝时,《琵琶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主人公蔡二郎是陈世美,戳痛了富贵后背弃良心的某些權贵,所以,这部戏在当时尽管没遭封杀,却很不受朝廷待见。不过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它遇到了“慧眼识珠”的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后,看到了《琵琶记》的巨大教育价值,为弘扬“主旋律”,他亲自主持策划、重新制作这部经典作品,让百姓人人观看,从中受教育。  在朱元璋的指导下,戏曲作家高则诚改编了《琵琶记》。主人公蔡二郎摇身
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说:“大李,他的父亲曾在颐和园当差,由于这个关系,在宫里因失火、偷盗而裁撤太监时,他得以进宫当差,那年他才14岁(其实是12岁)。”这个“大李”就是溥仪的侍从李国雄。  12岁的李国雄,恰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一生附着在了末代皇帝溥仪身上,因为与溥仪的关系,他的人生也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历程。  一  李国雄的父亲叫李嵩智,早年在皇宫銮仪卫当值,19
《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草根出身,贩过私盐,打死过捕快,坐过大牢。由于使着一柄八卦宣花斧,上阵就是三板斧,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他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性格直爽、粗中有细、诙谐搞笑的福将代表,甚至留下了“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的典故。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有着更加不同凡响的惊艳故事。  程咬金,字义贞,后改名程知节,济州(今属山东泰安)东阿人。史载他并不是草根出身,相反属于标准的官宦子弟。他的曾祖
世人谈起金岳霖,总会提到林徽因,对他与梁思成、林徽因的那段情感往事津津乐道。其实,作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的人生远比这些流言精彩。  永葆童心  自古大师多童心,金岳霖也不例外。他的童真刻在骨子里,即使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也一如既往。  云南出斗鸡,在西南联大时,金岳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家人吃饭时,这只斗鸡都能堂而皇之地把脖子伸上来,同桌享用,完全是老友般的待遇。当年躲日本飞机轰炸时,他首
每个班级都有“考神”这类物种存在,把别人刻苦复习的时间用来吃喝玩乐,结果成绩出来吊打一片。跟他们比,有些人大概就是“考祟”吧,需要烷香拜佛求放过的那种。  夕颜:有次期末考试,我同桌用拼音写完了英语作文,最后因卷面整洁、字迹优美而只被扣了两分。  小荷:别羡慕嫉妒恨了,也许上帝已关上了人家的数学之窗、物理之门、化学之排水口、生物之下水道,如今就剩英语这个狗洞了,不能也给堵死吧?  决微:我做数学选
民国文化圈对陆小曼的追捧始于胡适,是他最先看到了她的美与媚,也是他最先倾心于她的才与情,并暧昧盛赞:小曼是北平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不仅长得好,而且出身好、嫁得好,妥妥的人生赢家,结果她却一脚踹了安稳人生。  外人眼中,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官场直升机王庚和名媛陆小曼可谓郎才女貌。他们的婚礼豪华奢侈、轰动一时,仅伴娘就有九位,且个个都是名门之女。  可在陆小曼眼里,王庚只是个工作狂,她一面享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