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冯怡 美编:徐琼琼
一个迟来的进行时。20岁到30岁,克鲁尼最茂盛的青春,被无数个小角色吞噬消耗。十年蒙尘,一夜成名。这个33岁才凭着电视剧《急诊室》而家喻户晓的男人,一路以破竹之势,写剧本,拍电影,做制片。岁月积累的旷达与锋锐,已不能为娱乐圈所囿。他抨击总统,呼吁环保,为达尔富尔战火满世界奔走。他更骄傲于自己“联合国和平大使”的身份,而事实显然早就一目了然——乔治·克鲁尼,并不仅仅是电影明星。
他影响了电影
克鲁尼1961年5月6日出生于美国列克星敦,到成年为止的表演经历只限于偶尔给父亲主持的电视节目充当背景。1981年春天,表兄弟来列克星敦拍电影,邀请他去片场看看,从此他对表演这份工作一见钟情,再未变心。
父亲尼克曾劝说乔治完成大学学业,“有一个文凭的话,至少有些东西可以倚靠。”而乔治回答,“如果我有些东西可以倚靠,那我最终会靠在失败上。”
煎熬多年,1994年,电视剧《急诊室》让他家喻户晓,此后5年,他有了拍电影的机会。几部烂片和好片之后,乔治迅速涉足幕后,但不是每个涉足幕后的演员都能像他那样,将政治元素大量引入电影,并改变了卖座片的类型构成。喜剧和动漫之外,票房排行上竟然还有政治片,这可是美国观众们最不乐意去看的那类说教式电影。克鲁尼的幕后,太成功。
“《辛瑞那》和《晚安,好运》之后,似乎所有的政治类电影都找上我了,我不想成为一个关注热点话题的人物,因为一旦话题结束,你也就结束了……如果你是一个愤青(我从来不是),影迷们不仅会抛弃你,还会为曾经喜欢你而感到尴尬。话题电影也是如此。我只是想做一名导演。我知道如何讲一个故事,这点非常重要。《危险思想的自白》和《晚安,好运》都是关于电视责任的戏剧,而我是看着电视长大的,确实对这个话题有清晰的观点。”
接着,他签署了导演并主演喜剧片《爱情达阵》的合同,一部关于20年代美国橄榄球的影片。他不会拘束自己。他将舞台拓展到全世界,尽管大多数人都愿意称呼他——最后一个真正的美国男人。
他影响了娱乐圈
他对付狗仔队的方式能让每个自诩创意绝佳的广告人自惭。2006年,克鲁尼曾用大量的垃圾信息淹没了Gawker.com(搞客网站)。该网站旨在分享明星的出没地点——用户可将自己在某时某地看到某明星的消息及时贴到网上,这意味着,无论明星身处何地,随时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被无数粉丝淹没。
该网站刚一出现,不少明星就预备开新闻发布会呼吁关闭它。但克鲁尼轻松地说,“不能这么做。这事实上是试图干预言论自由。”他的处理办法是,写了一封信给他自己的公关小组,“你们每个人都要去找十位朋友,散布有关演员们身处何处的假情报。”几乎是一瞬间,洪水一样涌入的虚假信息让该网站彻底偏离了原本定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恶搞网站。克鲁尼,自然是火力集中的对象,有人声称在马桶里看到了他。
至于桃色绯闻,克鲁尼也能想出颇为新奇的好点子,“我会花上3个月,每晚都与不同的女明星约会。你知道,某天晚上与哈里·贝瑞一起,另一天晚上与萨尔玛·海耶克,然后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牵着手在海滩上散步。人们还是会买那些娱乐杂志,但他们总会想着,‘我不知道这些是真是假’。”
事实上,克鲁尼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你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他了,然后发现其实你对他一无所知。这点让他看上去像个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演员,那个时候电影明星的隐私尚且受制片公司保护。明星们蒙着神秘面纱,因而更像明星。
这个33岁才红起来的男演员,已经成了好莱坞那些高傲的明星们的主心骨。今年年初的编剧罢工事件,克鲁尼捐出2.5万美元支持编剧协会。金球奖无大牌明星出席,电影公司高层怀疑是克鲁尼在其中作祟——只有他,才有这种惊人的影响力。他影响了女人
他是好莱坞最后的钻石王老五,没有长久的女伴,一生都在追逐,从不受束缚。虽然曾经拥有的女友数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可是每个和他分手的女人都不会说他的坏话。比如蕾妮·茨维格会把分手的责任推给乔治养的那只小白猪,而不是责怪乔治!他的魅力有一种特殊的融合力,能将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人统一到一个欣赏层面,甚至他那尊陈列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蜡像,也被塑造成正在高级餐厅用餐的姿势,而且他身边正好留着空位,可供参观的所有女人满足与他共进晚餐的想象。
女人们会自动把他的不婚论理解为,他愿给每个女人都留着机会,而不是让一个女人拥有。米歇尔·菲弗和妮可·基德曼为他何时结束单身而下了1000美元的赌注,40岁时,他赢了:50岁,情况依然难以预料。虽然今年的情人节,他与28岁的女友莎拉·拉尔森一起度过,在拉斯维加斯自带瀑布的豪华酒店花掉4万美元。但别忘了克鲁尼曾说过:“我心中的理想女人,应该有妮可·基德曼的笑声、茱莉娅·罗伯茨的性格、米歇尔·菲弗的身材和詹妮弗·洛佩兹的事业心。我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做我的妻子,但谁知道世上是否有这样的人呢?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找到。”
他影响了人道主义
乔治是新闻记者的儿子。父亲尼克·克鲁尼是辛辛那提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乔治从小所耳濡目染的,便是新闻人的良知、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现状永远的职业关注。父子两人是一起介入达尔富尔事件的。
早在2006年4月,克鲁尼与父亲及一位摄影师、一位亲戚乘坐小飞机到达苏丹,拜访了达尔富尔边界外的一个村庄乍得并制作了纪录片《达尔富尔之旅》。尼克·克鲁尼说,这次旅行及纪录片的想法,来自于他与儿子一次关于媒体对达尔富尔报道的谈话。“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各大媒体的头条关于达尔富尔的报道如此之少。我们试图想一些办法来影响媒体。”尼克·克鲁尼说,“乔治的名气是很明显的资源,于是他说,为什么我们不去那儿一趟呢。”
克鲁尼父子说,他们希望这次旅行的细节能让那些不曾注意达尔富尔的观众看到。冲突夺走了约20万人的生命,将250万人口从他们的家园驱除出去。克鲁尼父子到达了位于达尔富尔西边的乍得的一个难民营,采访了目击这场屠杀的幸存者。
父子两人想进入达尔富尔,但暴力事件频发,到处都是大卡车,满载着配备了AK-47的孩子们。回来之后,乔治在联合国的两个场合公开谈到,有数百万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12月,他与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会面,汇报了他在促使埃及等国对苏丹施加压力方面的努力。当然,他还在无数次的电视露面中谈到了达尔富尔。
关于灾民的困境是否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克鲁尼说他很悲观,但希望国际社会增加政治压力,以促使他们尽快采取行动。为此, 克鲁尼与好兄弟马特·达蒙、布莱德·皮特一起创建了“Not on Our Watch”这个人道主义组织,以呼唤全球将注意力集中到达尔富尔的人民身上。现在,这个组织已为该地区募集捐款达930万美元。
他影响了石油
在某种程度上,乔治·克鲁尼是个对自己要求完美的人。因为,尽管他主动将BMW跑车换成了一辆零排气量、双座、电动的Tango小跑车:尽管他制作并参演了电影《辛瑞那》(影片深入触及了石油交易的黑幕);尽管他积极宣传可持续能源;尽管《辛瑞那》影片的主页上的醒目位置就是“Oil Change”(换油活动)的链接……但是因为他拥有一架喷气飞机,所以他从来不说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对环境保护所做贡献的认可。
“Oil Change”这个活动就是他与环保组织和团体“峰峦俱乐部(Sierra Club)”以及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发起的。活动的目的在于,说服人们克服对石油的依赖。
而《辛瑞那》精密的结构,层层推进的故事,丝丝剥开的阴谋以及沉重的结尾,都证明了,即使其中贯穿了令人发闷的政治话题,这依然是一部相当具有故事性的影片。影片成功将石油这个话题,介绍给许多只因仰慕乔治·克鲁尼或马特·达蒙之名而来的观众。人们冲着帅哥走进电影院,得到的却是视觉享受之外更深的社会教育。观众始料不及却能大方买账,克鲁尼功不可没。时至今日,美国社会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辛瑞那》而对石油话题敏感起来的?难以计数。
他影响了战争
1月,乔治·克鲁尼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为“和平大使”,这绝不是一个空荡荡的荣誉头衔,亦非一份轻松的闲职。刚获任命,克鲁尼就在联合国的安排下,飞往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试图促进当地和平。这次任务躲开了记者的追踪和采访,因为联合国官员担心克鲁尼的安危:这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苏丹的冲突为“种族屠杀”,美国政府于2004年使用这个词汇时,欧洲各国还对该严厉措辞持谨慎态度。
在和平大使通行证的护航下,几年来一直为苏丹达尔富尔奔走呼吁的克鲁尼终于第一次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地区。行程为时两天,与他在意大利的别墅是截然两个世界:他曾被14岁的边界警卫拿机关枪顶住胸膛,还不幸染上了疟疾……但非常侥幸的,恶劣的风暴天气爆发之前的三天,他乘坐直升机飞了回来。
“回来后,我非常沮丧。我很惊恐地觉得我的这些做法不会对他们有任何帮助,相反,引起关注会带来更多伤害。就好比,你挖了一口井或修建了医疗设施,然后它们成了某人的靶子。”他说,“更多人知道了达尔富尔,但情况一丁点儿不同都不会有。”他有了难得一见的困惑,怀疑当初批评他的人们是正确的。他的正牌身份是明星,搅在国际政治这个深不见底的水潭中,并不见得能让局势明朗,也许还会让自己的身份浑浊。
然而,作为联合国的第9位和平大使,克鲁尼深知责任重大。“这个头衔带来的责任比奥斯卡重要得多。奥斯卡,你知道,只需要在晚会结束后喝酒就行了。”
他出色地将公众注意力集中到政治话题和社会话题上的能力,带给了他联合国的任命,也让他成为其他人的求助对象。就在他刚刚获任联合国和平大使之后,尼日利亚武装组织“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MEND),要求克鲁尼去拜访尼日尔三角洲,他们在公开信中写道,“克鲁尼先生,MEND邀请你来看看这里的情况,并愿意与你以及其他可信任的、有国际声望的和平使者合作,将尼日利亚从战争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他们需要他的声音,因为他的影响力。
回到《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8年那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他们有总统、有科学家、建筑学家……几乎全是专业人士。而能被大众所熟悉并着迷的男人,只有这个名叫乔治·克鲁尼,笑起来有点邪的中年人。
也许你只是在银幕上或家中的DVD里获知他的近况,可这个男人确确实实正用他的能力影响着社会的某些准则,看似平常却或许深远。
一个迟来的进行时。20岁到30岁,克鲁尼最茂盛的青春,被无数个小角色吞噬消耗。十年蒙尘,一夜成名。这个33岁才凭着电视剧《急诊室》而家喻户晓的男人,一路以破竹之势,写剧本,拍电影,做制片。岁月积累的旷达与锋锐,已不能为娱乐圈所囿。他抨击总统,呼吁环保,为达尔富尔战火满世界奔走。他更骄傲于自己“联合国和平大使”的身份,而事实显然早就一目了然——乔治·克鲁尼,并不仅仅是电影明星。
他影响了电影
克鲁尼1961年5月6日出生于美国列克星敦,到成年为止的表演经历只限于偶尔给父亲主持的电视节目充当背景。1981年春天,表兄弟来列克星敦拍电影,邀请他去片场看看,从此他对表演这份工作一见钟情,再未变心。
父亲尼克曾劝说乔治完成大学学业,“有一个文凭的话,至少有些东西可以倚靠。”而乔治回答,“如果我有些东西可以倚靠,那我最终会靠在失败上。”
煎熬多年,1994年,电视剧《急诊室》让他家喻户晓,此后5年,他有了拍电影的机会。几部烂片和好片之后,乔治迅速涉足幕后,但不是每个涉足幕后的演员都能像他那样,将政治元素大量引入电影,并改变了卖座片的类型构成。喜剧和动漫之外,票房排行上竟然还有政治片,这可是美国观众们最不乐意去看的那类说教式电影。克鲁尼的幕后,太成功。
“《辛瑞那》和《晚安,好运》之后,似乎所有的政治类电影都找上我了,我不想成为一个关注热点话题的人物,因为一旦话题结束,你也就结束了……如果你是一个愤青(我从来不是),影迷们不仅会抛弃你,还会为曾经喜欢你而感到尴尬。话题电影也是如此。我只是想做一名导演。我知道如何讲一个故事,这点非常重要。《危险思想的自白》和《晚安,好运》都是关于电视责任的戏剧,而我是看着电视长大的,确实对这个话题有清晰的观点。”
接着,他签署了导演并主演喜剧片《爱情达阵》的合同,一部关于20年代美国橄榄球的影片。他不会拘束自己。他将舞台拓展到全世界,尽管大多数人都愿意称呼他——最后一个真正的美国男人。
他影响了娱乐圈
他对付狗仔队的方式能让每个自诩创意绝佳的广告人自惭。2006年,克鲁尼曾用大量的垃圾信息淹没了Gawker.com(搞客网站)。该网站旨在分享明星的出没地点——用户可将自己在某时某地看到某明星的消息及时贴到网上,这意味着,无论明星身处何地,随时都有可能在下一秒被无数粉丝淹没。
该网站刚一出现,不少明星就预备开新闻发布会呼吁关闭它。但克鲁尼轻松地说,“不能这么做。这事实上是试图干预言论自由。”他的处理办法是,写了一封信给他自己的公关小组,“你们每个人都要去找十位朋友,散布有关演员们身处何处的假情报。”几乎是一瞬间,洪水一样涌入的虚假信息让该网站彻底偏离了原本定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恶搞网站。克鲁尼,自然是火力集中的对象,有人声称在马桶里看到了他。
至于桃色绯闻,克鲁尼也能想出颇为新奇的好点子,“我会花上3个月,每晚都与不同的女明星约会。你知道,某天晚上与哈里·贝瑞一起,另一天晚上与萨尔玛·海耶克,然后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牵着手在海滩上散步。人们还是会买那些娱乐杂志,但他们总会想着,‘我不知道这些是真是假’。”
事实上,克鲁尼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你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他了,然后发现其实你对他一无所知。这点让他看上去像个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演员,那个时候电影明星的隐私尚且受制片公司保护。明星们蒙着神秘面纱,因而更像明星。
这个33岁才红起来的男演员,已经成了好莱坞那些高傲的明星们的主心骨。今年年初的编剧罢工事件,克鲁尼捐出2.5万美元支持编剧协会。金球奖无大牌明星出席,电影公司高层怀疑是克鲁尼在其中作祟——只有他,才有这种惊人的影响力。他影响了女人
他是好莱坞最后的钻石王老五,没有长久的女伴,一生都在追逐,从不受束缚。虽然曾经拥有的女友数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可是每个和他分手的女人都不会说他的坏话。比如蕾妮·茨维格会把分手的责任推给乔治养的那只小白猪,而不是责怪乔治!他的魅力有一种特殊的融合力,能将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女人统一到一个欣赏层面,甚至他那尊陈列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蜡像,也被塑造成正在高级餐厅用餐的姿势,而且他身边正好留着空位,可供参观的所有女人满足与他共进晚餐的想象。
女人们会自动把他的不婚论理解为,他愿给每个女人都留着机会,而不是让一个女人拥有。米歇尔·菲弗和妮可·基德曼为他何时结束单身而下了1000美元的赌注,40岁时,他赢了:50岁,情况依然难以预料。虽然今年的情人节,他与28岁的女友莎拉·拉尔森一起度过,在拉斯维加斯自带瀑布的豪华酒店花掉4万美元。但别忘了克鲁尼曾说过:“我心中的理想女人,应该有妮可·基德曼的笑声、茱莉娅·罗伯茨的性格、米歇尔·菲弗的身材和詹妮弗·洛佩兹的事业心。我希望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做我的妻子,但谁知道世上是否有这样的人呢?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找到。”
他影响了人道主义
乔治是新闻记者的儿子。父亲尼克·克鲁尼是辛辛那提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乔治从小所耳濡目染的,便是新闻人的良知、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现状永远的职业关注。父子两人是一起介入达尔富尔事件的。
早在2006年4月,克鲁尼与父亲及一位摄影师、一位亲戚乘坐小飞机到达苏丹,拜访了达尔富尔边界外的一个村庄乍得并制作了纪录片《达尔富尔之旅》。尼克·克鲁尼说,这次旅行及纪录片的想法,来自于他与儿子一次关于媒体对达尔富尔报道的谈话。“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各大媒体的头条关于达尔富尔的报道如此之少。我们试图想一些办法来影响媒体。”尼克·克鲁尼说,“乔治的名气是很明显的资源,于是他说,为什么我们不去那儿一趟呢。”
克鲁尼父子说,他们希望这次旅行的细节能让那些不曾注意达尔富尔的观众看到。冲突夺走了约20万人的生命,将250万人口从他们的家园驱除出去。克鲁尼父子到达了位于达尔富尔西边的乍得的一个难民营,采访了目击这场屠杀的幸存者。
父子两人想进入达尔富尔,但暴力事件频发,到处都是大卡车,满载着配备了AK-47的孩子们。回来之后,乔治在联合国的两个场合公开谈到,有数百万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12月,他与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会面,汇报了他在促使埃及等国对苏丹施加压力方面的努力。当然,他还在无数次的电视露面中谈到了达尔富尔。
关于灾民的困境是否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克鲁尼说他很悲观,但希望国际社会增加政治压力,以促使他们尽快采取行动。为此, 克鲁尼与好兄弟马特·达蒙、布莱德·皮特一起创建了“Not on Our Watch”这个人道主义组织,以呼唤全球将注意力集中到达尔富尔的人民身上。现在,这个组织已为该地区募集捐款达930万美元。
他影响了石油
在某种程度上,乔治·克鲁尼是个对自己要求完美的人。因为,尽管他主动将BMW跑车换成了一辆零排气量、双座、电动的Tango小跑车:尽管他制作并参演了电影《辛瑞那》(影片深入触及了石油交易的黑幕);尽管他积极宣传可持续能源;尽管《辛瑞那》影片的主页上的醒目位置就是“Oil Change”(换油活动)的链接……但是因为他拥有一架喷气飞机,所以他从来不说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对环境保护所做贡献的认可。
“Oil Change”这个活动就是他与环保组织和团体“峰峦俱乐部(Sierra Club)”以及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发起的。活动的目的在于,说服人们克服对石油的依赖。
而《辛瑞那》精密的结构,层层推进的故事,丝丝剥开的阴谋以及沉重的结尾,都证明了,即使其中贯穿了令人发闷的政治话题,这依然是一部相当具有故事性的影片。影片成功将石油这个话题,介绍给许多只因仰慕乔治·克鲁尼或马特·达蒙之名而来的观众。人们冲着帅哥走进电影院,得到的却是视觉享受之外更深的社会教育。观众始料不及却能大方买账,克鲁尼功不可没。时至今日,美国社会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辛瑞那》而对石油话题敏感起来的?难以计数。
他影响了战争
1月,乔治·克鲁尼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为“和平大使”,这绝不是一个空荡荡的荣誉头衔,亦非一份轻松的闲职。刚获任命,克鲁尼就在联合国的安排下,飞往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试图促进当地和平。这次任务躲开了记者的追踪和采访,因为联合国官员担心克鲁尼的安危:这位好莱坞大牌明星多次在公开场合指责苏丹的冲突为“种族屠杀”,美国政府于2004年使用这个词汇时,欧洲各国还对该严厉措辞持谨慎态度。
在和平大使通行证的护航下,几年来一直为苏丹达尔富尔奔走呼吁的克鲁尼终于第一次进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地区。行程为时两天,与他在意大利的别墅是截然两个世界:他曾被14岁的边界警卫拿机关枪顶住胸膛,还不幸染上了疟疾……但非常侥幸的,恶劣的风暴天气爆发之前的三天,他乘坐直升机飞了回来。
“回来后,我非常沮丧。我很惊恐地觉得我的这些做法不会对他们有任何帮助,相反,引起关注会带来更多伤害。就好比,你挖了一口井或修建了医疗设施,然后它们成了某人的靶子。”他说,“更多人知道了达尔富尔,但情况一丁点儿不同都不会有。”他有了难得一见的困惑,怀疑当初批评他的人们是正确的。他的正牌身份是明星,搅在国际政治这个深不见底的水潭中,并不见得能让局势明朗,也许还会让自己的身份浑浊。
然而,作为联合国的第9位和平大使,克鲁尼深知责任重大。“这个头衔带来的责任比奥斯卡重要得多。奥斯卡,你知道,只需要在晚会结束后喝酒就行了。”
他出色地将公众注意力集中到政治话题和社会话题上的能力,带给了他联合国的任命,也让他成为其他人的求助对象。就在他刚刚获任联合国和平大使之后,尼日利亚武装组织“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MEND),要求克鲁尼去拜访尼日尔三角洲,他们在公开信中写道,“克鲁尼先生,MEND邀请你来看看这里的情况,并愿意与你以及其他可信任的、有国际声望的和平使者合作,将尼日利亚从战争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他们需要他的声音,因为他的影响力。
回到《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08年那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他们有总统、有科学家、建筑学家……几乎全是专业人士。而能被大众所熟悉并着迷的男人,只有这个名叫乔治·克鲁尼,笑起来有点邪的中年人。
也许你只是在银幕上或家中的DVD里获知他的近况,可这个男人确确实实正用他的能力影响着社会的某些准则,看似平常却或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