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写作,可以通过写的方式展开读的活动,表达读的结果。它以解决某一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表达之中搜集、分析、选择、整合信息,并用书面方式表达对问题的见解。它既可以重点指向阅读目标,也可以重点指向写作目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全面、严密、深刻的言语思维品质。
关键词:探究性写作;以写促读;主问题写作;聚焦性写作;新文本写作
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忽视通过写的方式展开读的活动、表达读的结果。尽管课程标准有不少读写结合的要求,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但很少真正得到落实。至于“阅读能有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能评价作者情感”等诸多要求,更是少有书面形式的相对完整而深刻的表达。同时,写作教学又过分强调关注生活,忽视关联阅读经验。因而,写作样式单调,学生往往不能读以致写,学以致用。
探究性写作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它以解决某一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表達之中,搜集、分析、选择、整合信息,并用书面方式表达对问题的见解。在实践中,用探究性写作促进阅读,探究的问题可大可小,写作语篇可长可短,表达样式可灵活多样。它能有效促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现主要就如何用探究性写作促进阅读,简要举例说明。
一、主问题写作:作为阅读活动的重要方式
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保证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很多教师都注重明确而集中的主问题设计,即通过一两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对文本的整体解读,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在通过写作引导阅读的观点下,用探究性写作的方法教阅读,不妨设计可以带动全文阅读的主问题写作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表达,完成主问题写作。这样,不仅可以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言语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多处写到孔乙己的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从孔乙己的手中可以有多少发现?对此,有学生这样写:
从孔乙己的手中可以有多少发现
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祝福》等。若把这些作品比作天河,那么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就是这天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谈谈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的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后来由于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生死不明。作者通过记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中多次写到孔乙己的手,也正是从他的手中,我有了好多发现: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当被人嘲笑脸上又添新伤疤时,孔乙己故作镇定,不予理睬,一个“排”字,表现出孔乙己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轻视而炫耀的神情,从中可以看出他爱慕虚荣。
2.“孔乙己显得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是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的一幕场景。他把毫无用处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当成是学问来炫耀,可见他的迂腐。“极高兴”“敲着柜台”,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热情、兴奋,这与小伙计的厌烦、冷漠形成对比。连地位卑微的小伙计对孔乙己也爱搭不理,这反映了世态炎凉,更显示了当时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与不屑。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孔乙己虽然贫困,却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虽然只能分一颗,但也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就连几颗茴香豆孔乙己都舍不得让孩子们全拿走,暗示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多乎哉?不多也。”引用《论语》的句子,写出了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性格十分迂腐。
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此时的孔乙己,早已没了之前“排出九文大钱”的那份神气;“摸”写出了孔乙己把“四文大钱”藏得很深,表明这钱来之不易,表现了他穷困至极,不能再摆阔的窘迫之态。“满手是泥”“用这手走来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孔乙己双腿被打折后凄惨的一幕,令人心酸。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对于孔乙己,鲁迅既有嘲讽批判,又有同情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作者对孔乙己情感态度的最好表达。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情况,笔者所选习作除了个别字词基本未加修改。这篇习作,第1段概括鲁迅的创作情况,把其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比作“天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第2段引出孔乙己,告诉读者要写的对象。第3段又概括介绍《孔乙己》。接着第4段,具体交代写作中研究的内容,那就是“从孔乙己的手”中“有了好多发现”。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颇有论文开篇的模样。
接下来第5~8段,引用原文紧要语句,并加以分析,概括出自己的发现,如: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虚荣、善良、迂腐;孔乙己的处境——穷困潦倒、惨遭毒打、所处的社会环境冷酷等。
最后总结,认为孔乙己“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这表明该生似乎感受到了孔乙己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且感受到了作者批判现实、同情孔乙己的情感倾向。
该生写作思路清晰,首尾呼应,并能引用原文,作出自圆其说的分析。其中对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是合乎情理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分析中能抓住关键词句,尤其是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如“排”“摸”等动词,以及孔乙己的典型化的语言“多乎哉?不多也”。这就使阅读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升到了对言语形式的分析。
关键词:探究性写作;以写促读;主问题写作;聚焦性写作;新文本写作
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忽视通过写的方式展开读的活动、表达读的结果。尽管课程标准有不少读写结合的要求,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但很少真正得到落实。至于“阅读能有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能评价作者情感”等诸多要求,更是少有书面形式的相对完整而深刻的表达。同时,写作教学又过分强调关注生活,忽视关联阅读经验。因而,写作样式单调,学生往往不能读以致写,学以致用。
探究性写作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它以解决某一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表達之中,搜集、分析、选择、整合信息,并用书面方式表达对问题的见解。在实践中,用探究性写作促进阅读,探究的问题可大可小,写作语篇可长可短,表达样式可灵活多样。它能有效促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现主要就如何用探究性写作促进阅读,简要举例说明。
一、主问题写作:作为阅读活动的重要方式
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保证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很多教师都注重明确而集中的主问题设计,即通过一两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对文本的整体解读,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在通过写作引导阅读的观点下,用探究性写作的方法教阅读,不妨设计可以带动全文阅读的主问题写作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表达,完成主问题写作。这样,不仅可以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言语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多处写到孔乙己的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从孔乙己的手中可以有多少发现?对此,有学生这样写:
从孔乙己的手中可以有多少发现
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祝福》等。若把这些作品比作天河,那么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就是这天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今天我就要和大家谈谈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的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后来由于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生死不明。作者通过记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中多次写到孔乙己的手,也正是从他的手中,我有了好多发现: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当被人嘲笑脸上又添新伤疤时,孔乙己故作镇定,不予理睬,一个“排”字,表现出孔乙己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轻视而炫耀的神情,从中可以看出他爱慕虚荣。
2.“孔乙己显得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是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的一幕场景。他把毫无用处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当成是学问来炫耀,可见他的迂腐。“极高兴”“敲着柜台”,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的热情、兴奋,这与小伙计的厌烦、冷漠形成对比。连地位卑微的小伙计对孔乙己也爱搭不理,这反映了世态炎凉,更显示了当时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与不屑。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孔乙己虽然贫困,却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虽然只能分一颗,但也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就连几颗茴香豆孔乙己都舍不得让孩子们全拿走,暗示了孔乙己的贫困潦倒。“多乎哉?不多也。”引用《论语》的句子,写出了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性格十分迂腐。
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此时的孔乙己,早已没了之前“排出九文大钱”的那份神气;“摸”写出了孔乙己把“四文大钱”藏得很深,表明这钱来之不易,表现了他穷困至极,不能再摆阔的窘迫之态。“满手是泥”“用这手走来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孔乙己双腿被打折后凄惨的一幕,令人心酸。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对于孔乙己,鲁迅既有嘲讽批判,又有同情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作者对孔乙己情感态度的最好表达。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情况,笔者所选习作除了个别字词基本未加修改。这篇习作,第1段概括鲁迅的创作情况,把其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比作“天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第2段引出孔乙己,告诉读者要写的对象。第3段又概括介绍《孔乙己》。接着第4段,具体交代写作中研究的内容,那就是“从孔乙己的手”中“有了好多发现”。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颇有论文开篇的模样。
接下来第5~8段,引用原文紧要语句,并加以分析,概括出自己的发现,如: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虚荣、善良、迂腐;孔乙己的处境——穷困潦倒、惨遭毒打、所处的社会环境冷酷等。
最后总结,认为孔乙己“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这表明该生似乎感受到了孔乙己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且感受到了作者批判现实、同情孔乙己的情感倾向。
该生写作思路清晰,首尾呼应,并能引用原文,作出自圆其说的分析。其中对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是合乎情理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分析中能抓住关键词句,尤其是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如“排”“摸”等动词,以及孔乙己的典型化的语言“多乎哉?不多也”。这就使阅读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升到了对言语形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