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以形象的力量,感情真切地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使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呢?
一、巧用媒体,品味技巧美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词义变化多端,不乏诗情画意。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行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细细去品味语言美,自觉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我执教《锡林郭勒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然后通过课件,把一幅幅优美而又辽阔的草原的图片展示出来,给他们先入为主地带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艺术作品中的情操美。教学古诗《小池》,它描述的是夏天一个小池里美丽的荷花,运用了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小池中那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惹人怜爱的画面。形象地描绘出姿态美和形状美。我通过在网上收集荷花的影像播放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荷花的的颜色美,以及各种各样的荷花。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都响起啧啧的赞美声,学生沉浸在荷花的美当中。
二、 诵读人物事迹,领悟人格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而缓解生活压力,逃避人生的烦恼,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能在审美过程中开发自我、丰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完成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席勒认为:“人性失去了它的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评议教材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说教。这些品格精神,对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会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的勇敢乐观……无不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例如:阅读《骆驼的样子》,在对悲剧美的体悟中让学生看到了老舍的博爱之心,感受到了老舍的人格魅力,学会了对人的关怀。在对自我人格进行趋美的同时,学会了用自己的爱心为社会创造出一份人情美。阅读《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外表可谓奇丑,但其高尚的灵魂却感染着每一个人。从他身上,让学生学会了不以相貌论美丑,让心灵之美在社会中永留一方净土。欣赏《一碗阳春面》,让他们知道了怎样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知道了亲情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知道了生活中有挑战才会有激情、有温馨才会有欢乐……这样,当审美者开始逐步赶超审美感知阶段对文字、形象等表层美感的感知和鉴赏,进入对人性、人道、人格乃至人生的体悟时,审美活动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最高层次的“创造美”——健全心理,塑造人格。
三、启发想象,培养审美情感
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是美的事物的特点。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造起意象。可抓住抒情议论,例如课外阅读材料《松树的风格》第三段先记叙松树一味无忧无虑地生长后,接着议论抒情: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第四段概括指出松树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多而手记叙松树的广泛用途,最后议论抒情作结:“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了。”抓住这抒情议论句引导想象,也可以引导联想、对比。例如课文通过丰富联想提示象征意义,从松树的随处茁壮成长联想到生命力强,从用途广联想到为人类粉身碎骨,从松树四季常青、精神奕奕联想到乐观主义精神,从松树联想到其崇高风格,再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越多,革命建设越快。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领会意蕴,领会作者感情。还可以引导学生类比。例如引导学生对傲然挺立的松树与婀娜多姿的杨柳对比,又与绚烂多彩的桃李对比。
如果单纯只是培养审美情感,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表达爱。有道是: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美、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巧用媒体,品味技巧美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词义变化多端,不乏诗情画意。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行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细细去品味语言美,自觉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我执教《锡林郭勒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然后通过课件,把一幅幅优美而又辽阔的草原的图片展示出来,给他们先入为主地带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艺术作品中的情操美。教学古诗《小池》,它描述的是夏天一个小池里美丽的荷花,运用了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小池中那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惹人怜爱的画面。形象地描绘出姿态美和形状美。我通过在网上收集荷花的影像播放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荷花的的颜色美,以及各种各样的荷花。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都响起啧啧的赞美声,学生沉浸在荷花的美当中。
二、 诵读人物事迹,领悟人格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而缓解生活压力,逃避人生的烦恼,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能在审美过程中开发自我、丰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完成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席勒认为:“人性失去了它的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评议教材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说教。这些品格精神,对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会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的勇敢乐观……无不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例如:阅读《骆驼的样子》,在对悲剧美的体悟中让学生看到了老舍的博爱之心,感受到了老舍的人格魅力,学会了对人的关怀。在对自我人格进行趋美的同时,学会了用自己的爱心为社会创造出一份人情美。阅读《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外表可谓奇丑,但其高尚的灵魂却感染着每一个人。从他身上,让学生学会了不以相貌论美丑,让心灵之美在社会中永留一方净土。欣赏《一碗阳春面》,让他们知道了怎样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知道了亲情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知道了生活中有挑战才会有激情、有温馨才会有欢乐……这样,当审美者开始逐步赶超审美感知阶段对文字、形象等表层美感的感知和鉴赏,进入对人性、人道、人格乃至人生的体悟时,审美活动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最高层次的“创造美”——健全心理,塑造人格。
三、启发想象,培养审美情感
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是美的事物的特点。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造起意象。可抓住抒情议论,例如课外阅读材料《松树的风格》第三段先记叙松树一味无忧无虑地生长后,接着议论抒情: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第四段概括指出松树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多而手记叙松树的广泛用途,最后议论抒情作结:“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了。”抓住这抒情议论句引导想象,也可以引导联想、对比。例如课文通过丰富联想提示象征意义,从松树的随处茁壮成长联想到生命力强,从用途广联想到为人类粉身碎骨,从松树四季常青、精神奕奕联想到乐观主义精神,从松树联想到其崇高风格,再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进而联想到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越多,革命建设越快。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领会意蕴,领会作者感情。还可以引导学生类比。例如引导学生对傲然挺立的松树与婀娜多姿的杨柳对比,又与绚烂多彩的桃李对比。
如果单纯只是培养审美情感,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表达爱。有道是:学以致用。发现了美,还要能表达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法去发现美、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