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选修课的管理中,存在着课程开设随意、科目不多且变化少、学生选课盲目、态度不端正、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做好课程规划、加强选课引导、开展教学改革、做好教学效果PDCA循环是推进选修课建设和提高选修课实效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选修课 高职院校 实效性
为了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都着力于专业课课程建设,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忽视了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管理中,存在着课程开设随意、科目不多且变化少、学生选课盲目、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其实,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性方面有着必修课程难以取代的作用。因此,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一个补充,也是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想让选修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就要提高它的实效性。首先,学校要做好课程规划。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设置都是经过社会调研,再层层讨论通过的,紧扣国家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但是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很多时候是想起什么就开什么,甚至沦为个别教师补充课时的手段。并且从近几年学院的选修课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也就十几门不到二十门,且有不断压缩的趋势。而剩下没有受到压缩的课程也是四、五年不变,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增加一些新的前沿课程,这使得在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中, 选修课似乎成为了一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怕得不到学分。这种只减不加的情况,与其他高校开设上百门选修课相比,差距明显。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远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选修课设置的原则是打通专业、拓宽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课程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修养层面有所创新。
既然开设选修课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和能力,那么所设置的课程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比如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类的课程,或者将公共关系、现代礼仪学作为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弥补学生由于专业所限而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所缺乏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引导。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要么盲目选课,要么态度不端正。选修课虽然没必修课那么重要,但也不能彻底把它忽视,选修课是扩展我们知识面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毕竟有些课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或者是对人的自身修养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新生刚进校园,对教师和选修课程都一无所知,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枯糙乏味的课,结果到后来渐渐地失去兴趣,不去上课,到最后学分也拿不到,或者就算拿到了,也没学到什么,这浪费的都是自己的时间,得不偿失;有的学生纯粹为了修满学分,看哪门课学分高就选哪门,导致了高学分选修课教师的学生爆满、低学分选修课教师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还有的学生往往选择容易通过的,比如期末结束是交论文的而不是考试的,老师不点名的而不是必须每堂课都得到的, 如此一种“潜规则”便渐渐出现在大学生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
因此,学校在开始选课之前,不能简单的只将选修课的授课老师、科目、时间、地点公布,应该将每门课的课程特点以及适合的学生类型随选课表一起公布,这样学生就明白自己需要选什么样的课程。或者学校可以先安排教师试讲一节课,让学生试听一下,再找出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选修课和教师。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课,既避免了盲目选课又端正了选课态度。
第三,在选修课的教学领域也要开展教学改革、做好教学效果PDCA循环【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主体。选修课改革的重点是要对选修课授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选修课程和教材的选择与开发能力,建立健全本校选修课程开发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在改革过程中,及时进行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做好教学效果的PDCA循环。在具体实施中,要先制定计划(P),比如要想确认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制定一个计划:分别对两个班用两种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每节课后通过练习或者问卷的形式来验证教学效果。那么接下来就是实施(D)了,通过多次的练习或问卷我们会得到两组的对比数据。对这些数据我们要进行检查、检验(C),排除无效的干扰数据,对有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我们得出结论(A),总结两种教材的优劣以及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新问题带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按照这样的循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改革逐步开展,选修课的实效性也将稳步提高。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 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 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不可或缺。选修课如果能够计划好、开设好,应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健全学生的社会人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要做好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课程规划,加强选课引导,开展教学改革,做好教学效果PDCA循环,推进选修课建设,提高选修课的实效性,使之与必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备注:【1】 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lan-do-check action cycle),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1950年提出,应用于质量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1]朱林霞.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2]孙永生,肖飒.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J].《城市建设》,2009(33).
[3]陈燕.我国高职院校选修课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关键词:选修课 高职院校 实效性
为了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都着力于专业课课程建设,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忽视了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管理中,存在着课程开设随意、科目不多且变化少、学生选课盲目、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其实,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性方面有着必修课程难以取代的作用。因此,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一个补充,也是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想让选修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就要提高它的实效性。首先,学校要做好课程规划。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设置都是经过社会调研,再层层讨论通过的,紧扣国家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但是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很多时候是想起什么就开什么,甚至沦为个别教师补充课时的手段。并且从近几年学院的选修课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也就十几门不到二十门,且有不断压缩的趋势。而剩下没有受到压缩的课程也是四、五年不变,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增加一些新的前沿课程,这使得在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中, 选修课似乎成为了一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怕得不到学分。这种只减不加的情况,与其他高校开设上百门选修课相比,差距明显。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远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选修课设置的原则是打通专业、拓宽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课程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修养层面有所创新。
既然开设选修课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和能力,那么所设置的课程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比如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应用文写作类的课程,或者将公共关系、现代礼仪学作为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弥补学生由于专业所限而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所缺乏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引导。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要么盲目选课,要么态度不端正。选修课虽然没必修课那么重要,但也不能彻底把它忽视,选修课是扩展我们知识面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毕竟有些课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或者是对人的自身修养非常有帮助的。
有些新生刚进校园,对教师和选修课程都一无所知,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枯糙乏味的课,结果到后来渐渐地失去兴趣,不去上课,到最后学分也拿不到,或者就算拿到了,也没学到什么,这浪费的都是自己的时间,得不偿失;有的学生纯粹为了修满学分,看哪门课学分高就选哪门,导致了高学分选修课教师的学生爆满、低学分选修课教师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还有的学生往往选择容易通过的,比如期末结束是交论文的而不是考试的,老师不点名的而不是必须每堂课都得到的, 如此一种“潜规则”便渐渐出现在大学生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
因此,学校在开始选课之前,不能简单的只将选修课的授课老师、科目、时间、地点公布,应该将每门课的课程特点以及适合的学生类型随选课表一起公布,这样学生就明白自己需要选什么样的课程。或者学校可以先安排教师试讲一节课,让学生试听一下,再找出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选修课和教师。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课,既避免了盲目选课又端正了选课态度。
第三,在选修课的教学领域也要开展教学改革、做好教学效果PDCA循环【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主体。选修课改革的重点是要对选修课授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具有选修课程和教材的选择与开发能力,建立健全本校选修课程开发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在改革过程中,及时进行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做好教学效果的PDCA循环。在具体实施中,要先制定计划(P),比如要想确认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们制定一个计划:分别对两个班用两种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每节课后通过练习或者问卷的形式来验证教学效果。那么接下来就是实施(D)了,通过多次的练习或问卷我们会得到两组的对比数据。对这些数据我们要进行检查、检验(C),排除无效的干扰数据,对有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我们得出结论(A),总结两种教材的优劣以及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新问题带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按照这样的循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改革逐步开展,选修课的实效性也将稳步提高。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 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 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不可或缺。选修课如果能够计划好、开设好,应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健全学生的社会人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要做好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课程规划,加强选课引导,开展教学改革,做好教学效果PDCA循环,推进选修课建设,提高选修课的实效性,使之与必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 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备注:【1】 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lan-do-check action cycle),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1950年提出,应用于质量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1]朱林霞.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2]孙永生,肖飒.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J].《城市建设》,2009(33).
[3]陈燕.我国高职院校选修课制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