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干宝《搜神记·三王墓》中的“侠”形象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王墓》是《搜神记》中唯独记载有关“侠”的两则故事中的一则,其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客”表现出来的“侠”特质过于明显,学者们往往忽略了赤比、干将身上的“侠”特质。本文将以鲁迅的《铸剑》作为补充研究,追溯“侠”形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客、赤比、干将三者的“侠”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侠 形象 特质
  侠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时常出现在小说或电视、电影文本当中的“侠”形象,往往是“正能量”的代表,秉承着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宗旨。学界视野中的“侠”,指那些“游离于国家体制之外有着独特人格的特殊群体”{1}。这些侠群体兴起于春秋战国,并在西汉时期达到高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均列有《游侠传》,可见游侠之风在当时极为兴盛。虽然此后侠群体遭遇了“滑铁卢”,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到来,游侠之风再度兴盛,“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然而上溯至春秋战国,侠却是背负着骂名出现的。《韩非子》的《五蠹》《八奸》《孤愤》都提及过侠,韩非用“蠹”“奸”“愤”这些字眼来形容侠,可见在一开始(至少在最早记录侠的韩非看来),他们被认为是“以武犯禁”、危害国家稳定之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侠群体自身,还是社会对于侠群体的评价都在发生着改变。司马迁对侠群体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当然,在某些方面也许有失偏颇,但总体而言是中肯的。那么,这种表现着“正能量”的“侠”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着“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故事。他们秉承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正能量”的“侠”的内涵在后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后世文人争相追捧和模仿的对象。因此,《三王墓》中干将、赤比和客形象正是以这些刺客为原型塑造而成的。
  干将、莫邪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随后在东汉子贡《越绝书》、西汉刘向《烈士传》、魏曹丕《列异传》和西晋张华《博物志》等小说中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载,到了西晋干宝《三王墓》,故事框架基本定型,记载最为详细。《三王墓》讲的是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干将被杀,其子赤比为父复仇不成而托之于客的故事。鲁迅在保留其故事原型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编,并命名为《铸剑》(最初名为《眉间尺》),发表后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由于鲁迅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者对《铸剑》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对《三王墓》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客的“侠”特质十分突出,因此学界对《三王墓》的相关侠义性研究很自然地集中到了客的身上,由此忽视了干将和赤比事实上都体现出的“侠”特质。本论文将对客、赤比、干将三者形象所体现出的侠义性进行分析探讨,但由于古代文言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较为简单,因此本论文将借助鲁迅的《铸剑》作为补充研究,以突出和完善人物形象。
  首先是客。《三王墓》中有两处描写能充分体现客作为侠的特质。第一处是客与赤比在山中相遇,得知赤比父仇难报后,说道:“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并向赤比尸身许诺:“不负子也。”第二处是客在楚王面前以镬煮头,并智诱楚王亲视汤镬,随即“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这两处充分地体现出了客的狭义精神。一是救人于厄,言而有信。客在了解赤比的艰难处境后,毅然向他伸出了援手,答应要为他报父仇。于是,客的出现使赤比看到了复仇的希望,帮助他达成自身无法实现的使命。对于赤比来说,客解救了他的精神困厄,使他能够在黄泉之下面见父亲干将,于是赤比便决然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这就是客对“救人于厄”的诠释。客虽然明知此次前去凶多吉少,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提着赤比的头颅去见楚王,客把诺言付诸行动就是对赤比的言而有信。二是伸张正义,诛灭强权。干将、莫邪和赤比都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而楚王是嗜血暴力的强权代表,客不求回报并自觉地肩负起了伸张正义、锄强扶弱的使命;面对楚王的奸诈狡猾,客冷静应对,步步为营,最终得以诛杀楚王,使正义得到了伸张。三是为达使命,舍生忘死。对于客来说,使命是自身存在的终极目的,在诛杀楚王后,客的使命已经结束,生命也就缺失了它存在的价值,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同归于尽,于是“客亦自拟己头”。忘却生死,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却是侠所普遍具有的品质。然而客所具有的这种义“无关乎友情、无关乎亲情、无关乎知遇之恩,纯粹是出于侠的古道热肠”{2},事实上要比一般的侠的精神崇高得多。鲁迅《铸剑》中黑衣人“宴之敖者”融入了鲁迅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比客更具灵动性和血性。“宴之敖者”肩负的是鲁迅的国家之仇,而客肩负的则是赤比的个人之仇(虽然间接带有为弱者伸张正义的性质),这便导致了二者形象的大小区别。另外,鲁迅对宴之敖者的语言、动作都做了补充,以突出他的智慧,使情节更加合理化。从“客”到“宴之敖者”的变化,是中国文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原有的人物形象将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更加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要求。
  其次是赤比。赤比在《三王墓》中扮演着一个过渡性的角色,即把报仇的使命过渡到客的身上。作为干将的儿子,他担负着杀父之仇的沉重使命;作为与客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使命都交给了客,并退出故事舞台。但实际上,赤比身上也体现出了与客无二的侠义精神。一是快意恩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从母亲莫邪处得知自己身负杀父大仇时,即使自己能力有限,前路凶险,赤比仍旧“日夜思欲报楚王”。这便是一般游侠身上所有的快意恩仇的精神品质。二是对恩人的充分信任。在遭遇报仇无望的困境时,客适时地出现,救他于困厄,并予他以承诺;面对客的帮助,他没有产生半分怀疑,而是直叹“幸甚”,随之“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其行为之壮烈,非普通人,亦非一般游侠所能做到的。而鲁迅改编的《铸剑》在描写这一情节的时候似乎更加符合常理和逻辑,面对黑衣人说要给他报仇时,眉间尺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如:“你肯给我报仇么?”“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这才是我们常人该有的反应,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轻易地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出去。但是赤比不一样,他本身就带有侠的精神气质,又肩负杀父大仇,在自己无法报仇的情况下,客能承诺为自己报仇就是大恩大德,所以又何必怀疑?这正是侠客豪爽一面的反映。再来谈一谈《铸剑》中眉间尺的形象,与《三王墓》中的赤比形象相比改动较多,因为鲁迅突出了眉间尺性格和心理的描写,在眉间尺对待老鼠的态度上,可见他是善良的,甚至是有些软弱的,但是在得知杀父大仇后,他决意要为父报仇。《铸剑》中眉间尺的戏份要比《三王墓》中的赤比多了许多,因为在割头以后,眉间尺的头颅能够唱歌、跳舞、踬目,甚至与楚王的头颅在金鼎里大战。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情节的离奇;另一方面也在于突出大仇未报,死不瞑目的坚定决心,使得赤比的形象更为丰满。
其他文献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三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  关键词:无
已是日落时分,天空被上了油彩,太阳正沉下山去。厨房传来菜肴的香味,朦胧间,我闻到了一股亲切的梅干菜香,它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   小时候经常待在奶奶家。搬把小椅子,与奶奶一同坐在院子中,太阳毫不保留地将温暖的光芒倾倒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倚靠在奶奶手臂上,听她讲一些古老却又生动有趣的故事,此时院中的一切仿佛都在聆听,安静而祥和,只有远处的树梢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   每逢春季,万物
摘 要:方东美生生之德的哲学理念实际是融合生命的哲学,在他的诗词中亦显其义。从其诗词不仅可以见到哲人的诗才与情怀,还可以发现生生之德跟生命美学的印证。因此本文撷取其片诗英华聊作探究,从生命哲学到诗词殿堂,从家国破碎到文化生命的承继,读诗品思,以求发现方东美的哲学与诗词之美。  关键词:生生之德 融合 坚白精舍 生命哲学 情理  “一代诗哲”与“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皆是对方东美的赞誉。方东美常讲:“
摘 要:艾青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过了将近六十个春秋,他一生创作了长诗二十多部,短诗二千多首。诗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源自于其心头挥之不去的“大堰河”情怀。这种对大地、人民、祖国,乃至人类的赤子情怀,贯穿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之中,成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底色。而这种赤子情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艾青 “大堰河”情怀 大地 人民  艾青是以《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我国新
摘 要:《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一书从宏观的角度,以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梳理了从唐五代、两宋到金元、明清的词本体发展演变历程。全书角度新颖,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尤其对一些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究。本文通过对书中艳笔写闺情、俗笔写艳情、健笔写柔情等词体的介绍,以期让读者了解该书的全貌。  关键词:词境变化 性别诗学 发展演进  《性别诗学与词学研究论稿》是吉林师范大学孙艳红教授的新著
摘 要:村上春树于1987年发表的堪称“100%恋爱小说”的《挪威的森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什么因素使这部青春爱情小说充满了魅力,这可从语言的清丽流畅、叙事手法的丰富多彩处感受到美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其所反映的思想及所蕴含的文化。本论文将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探求作品中的东西文化因素。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本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在民族文化中,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最接近于一个民
摘 要:《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曹乃谦的代表作,因其对20世纪雁北农村极端严酷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而招致非议。但长期以来,小说中灰色幽默的叙述语调却多为论者所忽视,而这种幽默不仅体现着作家独特的创作追求,更使作品呈现出丰厚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曹乃谦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灰色幽默 苦难叙事  自从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钦点”、称之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中国人之一”后,曹乃谦,这个
摘 要:本文旨在从人性异化的角度,通过分析《风暴眼》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人与社会的疏离,揭示隐藏于表象下人性的黑暗与自私,从而希望人们在隔阂与疏离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人性异化  帕特里克·怀特是著名的澳大利亚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段独具一格,闪烁着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他的小说多篇幅浩瀚、用词冷僻,擅长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把
摘 要:贾平凹小说《极花》中的男女主人公黑亮和胡蝶是乡村的新生代,早期的胡蝶是典型的离乡者,黑亮则是典型的留乡代表,透过二人的精神特质及乡村风尚可以折射出乡村新生代空虚、无处安歇的灵魂。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城市文明 乡土文明  《极花》是贾平凹一改以往“过程化”叙述模式的新作,小说讲述一个被拐卖到僻乡的女孩蝴蝶,起初反抗囚禁、试图出逃,与丈夫黑亮育有一子后又逐渐接受并融入僻乡的故事。小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张峻石老师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像超人一样有拯救感意识的人物形象。那么,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放到今天来看是否还会和以往的认知一样呢?  文章中有一处专门描写张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这样写道:“张老师一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