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中,重视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整体控制,强调教师教的行为,注重幼儿美术技能的练习,这种高控的做法往往会扼杀幼儿对美术原始的冲动,使幼儿沦为绘画的“工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指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应倡导个性化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以“不教”的理念支持和引导幼儿,使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笔者依据以下几个例子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活动案例1
有一段时间我班幼儿对彩泥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会有很多孩子想去美工区玩彩泥,但是他们拿取彩泥后并不会把密封袋拉上。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评价环节老师反复强调此事,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孩子们并不是故意不封口,而是由于他们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掌握密封口袋的方法,因此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时候需要调整的就是装彩泥的袋子,而不是幼儿,更不需要反复进行无效的集體教学来教授孩子密封的方法。
活动案例2
我园五月活动的主题是围绕“幼儿园过生日”来开展。在进行美术活动“生日蛋糕”时,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统一的模板,而是让家长带来各种丰富的蛋糕图片和模型,放在美工区给幼儿观察。老师告诉孩子们幼儿园要过生日了,我们要用一种方式来庆祝幼儿园的生日。有孩子画一个生日蛋糕,但是其他孩子听了都说不会画。我鼓励他们试一试,并且让每个孩子上来选了一个家长带来的蛋糕模型。他们开始自己尝试画,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笔触还稍显稚嫩,但作品多种多样,各有特点。
活动感悟
通过案例1我发现教师要学会观察孩子,找寻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再采用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案例中的孩子并不是听不懂老师的要求,也不是贪玩没把塑封袋拉上,而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发展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老师把塑封袋换成盒子后,这一调整就避免了问题的再发生,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所以说,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了解孩子发展的窗口。
案例2中的老师运用开放性的引导方法,引发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而不是要求孩子千篇一律地按照模板进行创作,因此孩子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所以活动中要引发孩子自主参与的愿望与热情,学会做智慧型的教师。
活动案例3
在中班美工活动“多彩的扇子”中,孩子们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各种形式的扇子,如折扇、团扇、羽毛扇等。教师进行了分组教学,先请他们欣赏以上三种扇子的特点,紧接着简单地将三种扇子的做法示范一遍,并用流程图分解扇子的基本操作步骤。半个小时左右这一组的大部分幼儿都制作出了自己喜爱的扇子。当第二组的孩子进行活动时,教师因为发现上一组的幼儿制作过程与作品呈现都比较好,于是就减少了示范的步骤。但孩子们却在如何剪下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这里遇到了瓶颈,于是教师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示范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正确的方法后开始了自己的制作。
活动感悟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或提供的隐形支持是有必要的,手工的基本操作方法一定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藻井纹样、京剧脸谱、扎染、中国结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或民族风格的作品,是需要教师集中进行介绍或提供隐形支持的,如提供流程图以及一些操作的展示。该案例中的教师充分利用隐形教育影响,引导孩子自然地参与学习,并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具体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此案例中教师隐性流程图的运用就起到了指导孩子的作用,引发了孩子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孩子创作表现能力。因此,教师在活动中采用的适宜性支持策略非常关键。
活动案例4
幼儿园迎接园庆,孩子们不仅用画笔创作出了各种造型的蛋糕,他们还用纸黏土自己动手做出立体的蛋糕。教师发现美工区的幼儿越来越多,每天在展示台上都会出现各种造型的蛋糕,他们先在工具里放纸黏土做蛋糕,当工具用完以后,便直接用纸黏土制作各种造型的蛋糕。再后来,他们还利用班级里剩下的小纸杯做出纸杯蛋糕,因为每天都有不同造型、材质的蛋糕出现,于是就出现许多的“小学徒”。这期间,教师没有做一个示范,也没有特意鼓励哪一个孩子去做。孩子们的作品陈列在美工区时,对同伴便是一种直观刺激,这样的刺激便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契机。
活动感悟
幼儿具有喜欢模仿的年龄特征,在美术活动中,主动的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在与外部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以自己的方式,对感知到的印象深刻的对象,或是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模仿再现出来。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征,为幼儿提供自主、宽松的环境和低结构、多层次的工具材料,鼓励孩子们大胆去创作表现。当一个孩子受到了材料的刺激与启发,创作出自己心爱的作品后,其他感兴趣的幼儿也会主动地去模仿、去创作,并和伙伴一起对作品进行评品、议论,相互间的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孩子们在相互的模仿学习中获得成长。
传统的美术教育观认为美术是“教”出来的,只有老师教了,幼儿才会画。但是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幼儿的美术是“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改变观念,学会放手,给幼儿提供隐形的支架,让孩子与材料充分接触,这样孩子才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一、观察引导,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活动案例1
有一段时间我班幼儿对彩泥特别感兴趣,每天都会有很多孩子想去美工区玩彩泥,但是他们拿取彩泥后并不会把密封袋拉上。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评价环节老师反复强调此事,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孩子们并不是故意不封口,而是由于他们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掌握密封口袋的方法,因此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时候需要调整的就是装彩泥的袋子,而不是幼儿,更不需要反复进行无效的集體教学来教授孩子密封的方法。
活动案例2
我园五月活动的主题是围绕“幼儿园过生日”来开展。在进行美术活动“生日蛋糕”时,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统一的模板,而是让家长带来各种丰富的蛋糕图片和模型,放在美工区给幼儿观察。老师告诉孩子们幼儿园要过生日了,我们要用一种方式来庆祝幼儿园的生日。有孩子画一个生日蛋糕,但是其他孩子听了都说不会画。我鼓励他们试一试,并且让每个孩子上来选了一个家长带来的蛋糕模型。他们开始自己尝试画,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笔触还稍显稚嫩,但作品多种多样,各有特点。
活动感悟
通过案例1我发现教师要学会观察孩子,找寻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再采用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案例中的孩子并不是听不懂老师的要求,也不是贪玩没把塑封袋拉上,而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发展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老师把塑封袋换成盒子后,这一调整就避免了问题的再发生,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所以说,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了解孩子发展的窗口。
案例2中的老师运用开放性的引导方法,引发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而不是要求孩子千篇一律地按照模板进行创作,因此孩子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所以活动中要引发孩子自主参与的愿望与热情,学会做智慧型的教师。
二、隐形支持,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与创造
活动案例3
在中班美工活动“多彩的扇子”中,孩子们选择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各种形式的扇子,如折扇、团扇、羽毛扇等。教师进行了分组教学,先请他们欣赏以上三种扇子的特点,紧接着简单地将三种扇子的做法示范一遍,并用流程图分解扇子的基本操作步骤。半个小时左右这一组的大部分幼儿都制作出了自己喜爱的扇子。当第二组的孩子进行活动时,教师因为发现上一组的幼儿制作过程与作品呈现都比较好,于是就减少了示范的步骤。但孩子们却在如何剪下两张同样大小的纸这里遇到了瓶颈,于是教师在这一环节进行了示范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正确的方法后开始了自己的制作。
活动感悟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或提供的隐形支持是有必要的,手工的基本操作方法一定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藻井纹样、京剧脸谱、扎染、中国结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或民族风格的作品,是需要教师集中进行介绍或提供隐形支持的,如提供流程图以及一些操作的展示。该案例中的教师充分利用隐形教育影响,引导孩子自然地参与学习,并根据不同内容采用具体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此案例中教师隐性流程图的运用就起到了指导孩子的作用,引发了孩子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孩子创作表现能力。因此,教师在活动中采用的适宜性支持策略非常关键。
三、顺应尊重,发展幼儿的主动合作与互助
活动案例4
幼儿园迎接园庆,孩子们不仅用画笔创作出了各种造型的蛋糕,他们还用纸黏土自己动手做出立体的蛋糕。教师发现美工区的幼儿越来越多,每天在展示台上都会出现各种造型的蛋糕,他们先在工具里放纸黏土做蛋糕,当工具用完以后,便直接用纸黏土制作各种造型的蛋糕。再后来,他们还利用班级里剩下的小纸杯做出纸杯蛋糕,因为每天都有不同造型、材质的蛋糕出现,于是就出现许多的“小学徒”。这期间,教师没有做一个示范,也没有特意鼓励哪一个孩子去做。孩子们的作品陈列在美工区时,对同伴便是一种直观刺激,这样的刺激便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契机。
活动感悟
幼儿具有喜欢模仿的年龄特征,在美术活动中,主动的模仿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在与外部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以自己的方式,对感知到的印象深刻的对象,或是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模仿再现出来。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征,为幼儿提供自主、宽松的环境和低结构、多层次的工具材料,鼓励孩子们大胆去创作表现。当一个孩子受到了材料的刺激与启发,创作出自己心爱的作品后,其他感兴趣的幼儿也会主动地去模仿、去创作,并和伙伴一起对作品进行评品、议论,相互间的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孩子们在相互的模仿学习中获得成长。
传统的美术教育观认为美术是“教”出来的,只有老师教了,幼儿才会画。但是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幼儿的美术是“教”不出来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改变观念,学会放手,给幼儿提供隐形的支架,让孩子与材料充分接触,这样孩子才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