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摩门女性承受着比一般女性更多的、来自教会内外的双重压力。
中学英语课本里曾有过一篇《盐湖城的海鸥》的课文,讲突然飞来的一群海鸥吃掉成灾的蝗虫,挽救了盐湖城农民的庄稼。而今,再提起盐湖城,很自然地会把它与摩门教联系在一起。
摩门教,全名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又简称LDS),创建于1830年,这个历史不足两百年的年轻宗教,是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从纽约到俄亥俄、密苏里、再到犹他州,摩门教的一路西迁,构成美国西部拓荒史上重要的一页。最后,在第二代精神领袖杨百翰(Brigham Young)的带领和建设下,摩门教徒在盐湖城这块地方生根成长,建起这座美国西南部的大城市,同时使它成为摩门教的大本营。座落在城中心的摩门广场和摩门大教堂,雄伟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它既是全国摩门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在摩门广场周围走马观花,误打误撞进了路边摩门领袖杨百翰的故居,里面有导游带领参观并讲解。负责我们这一拨的导游是两位在校的女大学生,她们都是摩门教徒,利用暑假来摩门教总部实习,面容姣好的两人,举手投足中有种很相似的温婉气质,颇像一对姐妹。另一引起人注意的地方是,她们穿的都是衬衣和过膝的中长裙。据说,摩门教规定,即使夫妻之间都不能穿任何能撩拨起情欲的衣服,后来在广场附近观察,从各个与摩门教有关的大楼里进进出出的女性,裙子都长及小腿,似乎印证了传闻的说法。
一夫多妻与摩门原教旨主义
讲到摩门教的女性,立刻让人想起一夫多妻。的确,摩门教在创始初期,是个鼓励和提倡一夫多妻制的宗教,这一部分与其相信婚姻的目的是繁衍后代的基本教义有关。然而众所周知,一夫多妻在现代社会属于违法行为,纵使有宗教这道护身符亦不能幸免。十九世纪末,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禁止重婚行为,在面临和遭受审判、监禁等惩罚的压力下,1890年,摩门教正式废除一夫多妻这条教义,并发表宣言,将履行一夫多妻的教徒驱逐出教会。然而,宗教根深蒂固的力量不可小觑,在官方的摩门教明令杜绝一夫多妻的同时,一批“忠诚”的摩门原教旨主义教徒将这种行为转入了地下。
今天,开车经过美国西南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的边界,在那广袤的山区平原上,点缀着一个个风景优美宜人的村庄和小镇,它们的整洁有序,不得不归功于众多勤恳耐劳的摩门教徒。可另一方面,沿途也会发现不少大得出奇的房子,这些深宅大院里面,也许正隐藏着某些不愿被人知的故事。
现如今,零星遍布于美国大西部及加拿大,从德克萨斯到不列颠哥伦比亚,从太平洋沿海到密苏里山区,大约有五万名脱离现代正统摩门教的原教旨主义教徒,依旧笃信一夫多妻的教义,笃信根据摩门教“天国婚姻”(celestial marriage)的概念,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中必须至少包含另一个女性。
这些一夫多妻家庭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无视现代社会一夫一妻的法律,组成孤立、与世隔绝的部落社区,例如亚利桑那州的Colorado City、犹他州的Hildale和St.George,外人或游客在那儿极不受欢迎。
一夫多妻造成虐待女性、逼迫未成年少女嫁给年长男子等各种伤害。现居于凤凰城的Pennie Petersen是一位从Colorado City逃出来的少女新娘。当时她才十四岁,发现自己将被安排嫁给一个四十八岁的男人,在婚礼前一夜,她逃出部落,成为反对儿童新娘的大力主张者。她撰文呼吁,“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如今(在Colorado City),许多男孩女孩接受的教育不超过八年级,而且他们所上的都是受到宗教严密控制的学校。”
由于教育的缺乏和信仰的力量,有一部分摩门教女性不仅赞成一夫多妻,而且还主动把自己的姐妹或好友介绍给丈夫,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成群不无相似之处。数个妻子间这种婚前已存在的友谊,促进了婚后大家庭的和睦相处。有的女性甚至认为,她与其他妻子的姐妹情深,超过与丈夫的亲密程度。这种姐妹情谊,也表现为把彼此的孩子视如己出,在对方离家或不在时,尽心尽责照顾抚养对方的孩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一任妻子都秉持“(妻妾)越多、越快乐”的态度,一些妻子在结婚时虽知悉丈夫信仰一夫多妻的教义,但寄望丈夫婚后会转变观念,可无论丈夫是真的改变信仰,还是偷偷隐瞒,无情的现实往往使这些妻子成为众矢之的。摩门教的神圣教义总是站在男性一方,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女性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力,除非她们团结起来,才能争取到她们所要的东西。
不可否认,一夫多妻这种严重伤害女性的婚姻制度,由于摩门教的关系,在北美依旧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如果因此就把摩门教与荒淫好色混为一谈,亦有失公允,毕竟在今天正统官方的摩门教中,占主导的是一夫一妻的现代家庭。
一夫一妻与现代摩门女性
无论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在摩门教的教义里,家庭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而也格外强调婚姻的忠诚。与世俗至死不渝的结婚誓词略有不同,摩门教相信家庭的永恒,在摩门教的婚礼仪式上时,男女发誓,不仅此生永不分离,即便死后,也永远相守。在这种信仰的约束下,相比全美有近一半夫妻落得离婚收场的结局,摩门教的离婚率极低,不能不说亦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当摩门教女性面临离婚抉择时,承受的压力便超乎想像,因为她放弃的不仅是婚姻和家庭,还有神对自己的召唤。有些女性表示,离婚让她们失去了多年的老友,在教众中受到排挤,这对她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摩门教鼓励离婚没有小孩的女性参加单身聚会,因为依照教会意愿,任何单身男女都应成双成对,迈入婚姻殿堂。但事实并没那么容易,迫于多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男摩门教徒都早早结婚,那些没有在完成传教任务后立刻成家的男子,不是因为投身某些特殊的宗教使命,就是自身存在淫乱或质疑自己性取向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另一个有趣之处是,这种为单身男女拉红线的积极之举,并不把孀居或过了更年期的女子包括在内。理由不难想像,一,强调永恒的家庭,所以不鼓励孀居的女子再婚,二,摩门教认为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过了更年期的女子不再有生育功能,无法满足这一目标。
摩门教的家庭关系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加上宗教的原因,对男性摩门教徒而言,上帝排在第一位,妻子和家庭其次,事业再次。为了崇高的宗教使命,男人常常忽略妻子。一位名叫Ruth的女子,当她发现自己罹患乳癌,当她在家中厕所呕吐不止、大声求助时,曾经是家中最高权威、掌控一切决定的丈夫,竟然吓得不知所措,她只能求助教众中的其他姐妹,帮她度过化疗后的痛苦。最后,她在病痛中带着对丈夫的愤怒离开人世。
伴随一波接一波女性主义的浪潮,摩门女性开始探索和追寻更独立的生活。今天,许多摩门女性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事可以在家工作的职业,既兼顾家庭,又实现自我价值。在摩门教家庭长大的美国演员兼歌手的Marie Osmond,她利用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和个人的经验,为饱受产后忧郁症之苦的女性提供帮助,全力投身“儿童奇迹网络”慈善机构的工作。
在这个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摩门女性承受着比一般女性更多的、来自教会内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外界批评她们在家长制男权下扮演的顺从忍让角色,她们需要捍卫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她们必须想方设法,在自己身处的、仍残留着顽固的男女不平等色彩的宗教文化传统内部,注入新的进步的性别意识。显然,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中学英语课本里曾有过一篇《盐湖城的海鸥》的课文,讲突然飞来的一群海鸥吃掉成灾的蝗虫,挽救了盐湖城农民的庄稼。而今,再提起盐湖城,很自然地会把它与摩门教联系在一起。
摩门教,全名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又简称LDS),创建于1830年,这个历史不足两百年的年轻宗教,是美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从纽约到俄亥俄、密苏里、再到犹他州,摩门教的一路西迁,构成美国西部拓荒史上重要的一页。最后,在第二代精神领袖杨百翰(Brigham Young)的带领和建设下,摩门教徒在盐湖城这块地方生根成长,建起这座美国西南部的大城市,同时使它成为摩门教的大本营。座落在城中心的摩门广场和摩门大教堂,雄伟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它既是全国摩门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是游客的必到之处。
在摩门广场周围走马观花,误打误撞进了路边摩门领袖杨百翰的故居,里面有导游带领参观并讲解。负责我们这一拨的导游是两位在校的女大学生,她们都是摩门教徒,利用暑假来摩门教总部实习,面容姣好的两人,举手投足中有种很相似的温婉气质,颇像一对姐妹。另一引起人注意的地方是,她们穿的都是衬衣和过膝的中长裙。据说,摩门教规定,即使夫妻之间都不能穿任何能撩拨起情欲的衣服,后来在广场附近观察,从各个与摩门教有关的大楼里进进出出的女性,裙子都长及小腿,似乎印证了传闻的说法。
一夫多妻与摩门原教旨主义
讲到摩门教的女性,立刻让人想起一夫多妻。的确,摩门教在创始初期,是个鼓励和提倡一夫多妻制的宗教,这一部分与其相信婚姻的目的是繁衍后代的基本教义有关。然而众所周知,一夫多妻在现代社会属于违法行为,纵使有宗教这道护身符亦不能幸免。十九世纪末,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禁止重婚行为,在面临和遭受审判、监禁等惩罚的压力下,1890年,摩门教正式废除一夫多妻这条教义,并发表宣言,将履行一夫多妻的教徒驱逐出教会。然而,宗教根深蒂固的力量不可小觑,在官方的摩门教明令杜绝一夫多妻的同时,一批“忠诚”的摩门原教旨主义教徒将这种行为转入了地下。
今天,开车经过美国西南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的边界,在那广袤的山区平原上,点缀着一个个风景优美宜人的村庄和小镇,它们的整洁有序,不得不归功于众多勤恳耐劳的摩门教徒。可另一方面,沿途也会发现不少大得出奇的房子,这些深宅大院里面,也许正隐藏着某些不愿被人知的故事。
现如今,零星遍布于美国大西部及加拿大,从德克萨斯到不列颠哥伦比亚,从太平洋沿海到密苏里山区,大约有五万名脱离现代正统摩门教的原教旨主义教徒,依旧笃信一夫多妻的教义,笃信根据摩门教“天国婚姻”(celestial marriage)的概念,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中必须至少包含另一个女性。
这些一夫多妻家庭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无视现代社会一夫一妻的法律,组成孤立、与世隔绝的部落社区,例如亚利桑那州的Colorado City、犹他州的Hildale和St.George,外人或游客在那儿极不受欢迎。
一夫多妻造成虐待女性、逼迫未成年少女嫁给年长男子等各种伤害。现居于凤凰城的Pennie Petersen是一位从Colorado City逃出来的少女新娘。当时她才十四岁,发现自己将被安排嫁给一个四十八岁的男人,在婚礼前一夜,她逃出部落,成为反对儿童新娘的大力主张者。她撰文呼吁,“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如今(在Colorado City),许多男孩女孩接受的教育不超过八年级,而且他们所上的都是受到宗教严密控制的学校。”
由于教育的缺乏和信仰的力量,有一部分摩门教女性不仅赞成一夫多妻,而且还主动把自己的姐妹或好友介绍给丈夫,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成群不无相似之处。数个妻子间这种婚前已存在的友谊,促进了婚后大家庭的和睦相处。有的女性甚至认为,她与其他妻子的姐妹情深,超过与丈夫的亲密程度。这种姐妹情谊,也表现为把彼此的孩子视如己出,在对方离家或不在时,尽心尽责照顾抚养对方的孩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一任妻子都秉持“(妻妾)越多、越快乐”的态度,一些妻子在结婚时虽知悉丈夫信仰一夫多妻的教义,但寄望丈夫婚后会转变观念,可无论丈夫是真的改变信仰,还是偷偷隐瞒,无情的现实往往使这些妻子成为众矢之的。摩门教的神圣教义总是站在男性一方,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女性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力,除非她们团结起来,才能争取到她们所要的东西。
不可否认,一夫多妻这种严重伤害女性的婚姻制度,由于摩门教的关系,在北美依旧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如果因此就把摩门教与荒淫好色混为一谈,亦有失公允,毕竟在今天正统官方的摩门教中,占主导的是一夫一妻的现代家庭。
一夫一妻与现代摩门女性
无论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在摩门教的教义里,家庭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而也格外强调婚姻的忠诚。与世俗至死不渝的结婚誓词略有不同,摩门教相信家庭的永恒,在摩门教的婚礼仪式上时,男女发誓,不仅此生永不分离,即便死后,也永远相守。在这种信仰的约束下,相比全美有近一半夫妻落得离婚收场的结局,摩门教的离婚率极低,不能不说亦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当摩门教女性面临离婚抉择时,承受的压力便超乎想像,因为她放弃的不仅是婚姻和家庭,还有神对自己的召唤。有些女性表示,离婚让她们失去了多年的老友,在教众中受到排挤,这对她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摩门教鼓励离婚没有小孩的女性参加单身聚会,因为依照教会意愿,任何单身男女都应成双成对,迈入婚姻殿堂。但事实并没那么容易,迫于多方面的压力,绝大多数男摩门教徒都早早结婚,那些没有在完成传教任务后立刻成家的男子,不是因为投身某些特殊的宗教使命,就是自身存在淫乱或质疑自己性取向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另一个有趣之处是,这种为单身男女拉红线的积极之举,并不把孀居或过了更年期的女子包括在内。理由不难想像,一,强调永恒的家庭,所以不鼓励孀居的女子再婚,二,摩门教认为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过了更年期的女子不再有生育功能,无法满足这一目标。
摩门教的家庭关系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加上宗教的原因,对男性摩门教徒而言,上帝排在第一位,妻子和家庭其次,事业再次。为了崇高的宗教使命,男人常常忽略妻子。一位名叫Ruth的女子,当她发现自己罹患乳癌,当她在家中厕所呕吐不止、大声求助时,曾经是家中最高权威、掌控一切决定的丈夫,竟然吓得不知所措,她只能求助教众中的其他姐妹,帮她度过化疗后的痛苦。最后,她在病痛中带着对丈夫的愤怒离开人世。
伴随一波接一波女性主义的浪潮,摩门女性开始探索和追寻更独立的生活。今天,许多摩门女性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事可以在家工作的职业,既兼顾家庭,又实现自我价值。在摩门教家庭长大的美国演员兼歌手的Marie Osmond,她利用自己的公众影响力和个人的经验,为饱受产后忧郁症之苦的女性提供帮助,全力投身“儿童奇迹网络”慈善机构的工作。
在这个追求独立的过程中,摩门女性承受着比一般女性更多的、来自教会内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外界批评她们在家长制男权下扮演的顺从忍让角色,她们需要捍卫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她们必须想方设法,在自己身处的、仍残留着顽固的男女不平等色彩的宗教文化传统内部,注入新的进步的性别意识。显然,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