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就已家喻户晓。凭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打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用身体制服井喷……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所缔造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是新时代“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百万石油人拼搏奉献、不断进取的标杆旗帜。
如今,有这样一个群体——新时代“王进喜”们奋战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茨榆坨采油厂。油井分散,他们团结一心;资源有限,他们创新无限;风吹日晒,他们斗志十足。近3年来,该厂产量净增10.5万吨,增幅居辽河油田14家油气生产单位前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越发嘹亮。
勇于突破,干出实绩
茨榆坨采油厂地跨二省五市十县区,油藏类型多,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区块多、战线长、断块碎小,被业内人士戏称是“一摞摔碎的盘子”,经过36年开发建设,好打的井、好采的油已难觅踪影。捉襟见肘之际,厂领导班子率先发声:“产量是油田的生命线、效益线、幸福线,我们要在老油区找出‘新大陆’,争做夺油稳产量、上产量(以下简称‘稳产、上产’)的生力军!”
大局面前,毋庸赘言。践行“铁人精神”“石油精神”,依靠集体智慧,苦干实干加巧干,全厂上下铆足干劲,吹响夺油上产“冲锋号”——
“科学设定增产15000吨奋斗目标,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全厂干部职工尊重勘探开发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通盘考虑、同心谋划的结果。”茨榆坨采油厂厂长卢诗诰谈及今年产量目标时自信满满。这份自信更来自全厂上下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增产创效领导小组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小组成员,并兼任产能、管理、挖潜增效等子小组组长。他们各方协同、全员发动,将考核指标合理分解到每个采油区、每个自然站、每个采油井,工作量合理划分给各上产小组,增油目标细化到新井、措施以及采油管理各领域,举全厂之力促产量提升。
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的征程中怎能没有“尖刀突击队”?地质研究所作为“龙头”单位调精兵布强阵,勘探突击队、产能突击队、动态开发突击队和生产保障突击队等多支上产“突击队”应运而生。同时,各组室部门打破壁垒,发挥联动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精心呵护“长寿井”,及时治愈“患病井”。“纵使历尽万般苦,誓绘百区千张图,勘探布井无旁骛,滚滚油流话幸福。”地质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许晶淼代表全所科研人员发出“为油奉献”的铮铮誓言。
与“突击队”同时诞生的还有上百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早出队”“晚归班”,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石油精神,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每一口井、每一滴油、每一个设备零件、每一道工艺流程。例如,今年一季度,采油作业一区8口自喷井共产原油7166.5吨、天然气593.2万立方米,成为“上产明星”。“这要归功于我们区‘早出晚归小队’的艰辛付出。”区党总支书记杨光表示,仅去年一年,“早出晚归小队”每名队员就比其他同岗职工多工作1000多个小时。
“以厂为家、精耕细作、挖潜增效已蔚然成风,人人都动脑筋作贡献,人人都争当王进喜、孟泰,人人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厂党群工作部部长商政义介绍。科尔沁、交力格等外围单位积极调整油井工作制度、调增谷时用电额度,做到错峰用电,实现了产量增加、用电时间变长,电费却不增反降;采油作业一区改黑凝析油管输为罐车拉运直销,去年超收147万元;负责油气集输的龙一联合站发现注水罐底絮凝物太多,改过去花钱外包清理为自己清理,节约费用6万余元;2018年年底,从科尔沁油田拉回61节准备再利用的油管,生产准备大队油管厂职工本着“滴油入罐”原则,用8天时间将全部油管进行了彻底清洗,共收油42吨……
聚是油龙,散是繁花
多年来,茨榆坨采油厂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建明、“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王东等2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英模文化底蕴厚重。“土壤肥沃,花儿自然竞相开放。全厂各部门各单位,身边的先进典型比比皆是,树得住、看得见、学得来,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不断取得骄人业绩!”茨榆坨采油厂党委书记邹君自豪地说。
为了解决“先进典型非远即软”问题,厂党委注重用身邊典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好人引领身边群众,每年自下而上评选表彰“十佳单位集体”“十佳金牌班组”“十佳干部表率”“十佳科技工作者”“十佳优秀站队长”“十佳优秀班组长”以及“百名优秀职工”,涵盖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广大干部职工时刻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报效企业、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互学互助、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茨榆坨采油厂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要想打出油,先得找到油。面对新井上产快掉产快、老区稳产难保产难等攻关课题,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的干部职工始终在这片贫油区域上坚守,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甘于奉献,勇于负重,善于攻坚,在“米汤”里找“米粒”,在“沙子”中捡“芝麻”,练就了一身找油绝技,吸引了诸多单位和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但这支平均年龄33.7岁的青年团队却展示出超人的定力和决断力,不仅婉拒诱惑,还自得其乐——“就连做梦都是各种测井曲线,有时半夜三更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跑到单位修改测井图,一解开‘死结’甭提有多开心了!”“是茨采‘大家庭’培养了我,留在‘家’更安心!”
与拎着管钳巡井的采油工或在泥浆中起舞的作业工相比,冲在夺油上产第一线的还有甘当“油井医生”的工艺人。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副总师、工艺所所长刘涛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劳模为“圆心”、以技术骨干为“半径”的科研攻关“同心圆”,他们针对油井病症,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项课题解一道关”,形成了“团队协作”效应,接连推出增产增效“良方”。
“辽河油田第三届道德模范”、茨榆坨采油厂离退休党总支第八党支部书记张善巧,把一支300多人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带得像一团火。支部党员评价他是率先垂范的“好书记”,困难职工定义他是贴心关怀的“娘家人”,社区街坊夸赞他是热心公益的“巧匠张”……
聚是腾飞油龙,散是芬芳繁花。文中提及的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在岗位上、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工作、想着群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数不胜数。如今“茨采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大力弘扬“铁人精神”“石油精神”,绘就企业发展蓝图,开创更加美好明天。
如今,有这样一个群体——新时代“王进喜”们奋战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茨榆坨采油厂。油井分散,他们团结一心;资源有限,他们创新无限;风吹日晒,他们斗志十足。近3年来,该厂产量净增10.5万吨,增幅居辽河油田14家油气生产单位前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越发嘹亮。
勇于突破,干出实绩
茨榆坨采油厂地跨二省五市十县区,油藏类型多,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区块多、战线长、断块碎小,被业内人士戏称是“一摞摔碎的盘子”,经过36年开发建设,好打的井、好采的油已难觅踪影。捉襟见肘之际,厂领导班子率先发声:“产量是油田的生命线、效益线、幸福线,我们要在老油区找出‘新大陆’,争做夺油稳产量、上产量(以下简称‘稳产、上产’)的生力军!”
大局面前,毋庸赘言。践行“铁人精神”“石油精神”,依靠集体智慧,苦干实干加巧干,全厂上下铆足干劲,吹响夺油上产“冲锋号”——
“科学设定增产15000吨奋斗目标,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全厂干部职工尊重勘探开发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通盘考虑、同心谋划的结果。”茨榆坨采油厂厂长卢诗诰谈及今年产量目标时自信满满。这份自信更来自全厂上下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增产创效领导小组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小组成员,并兼任产能、管理、挖潜增效等子小组组长。他们各方协同、全员发动,将考核指标合理分解到每个采油区、每个自然站、每个采油井,工作量合理划分给各上产小组,增油目标细化到新井、措施以及采油管理各领域,举全厂之力促产量提升。
稳中求进、攻坚克难的征程中怎能没有“尖刀突击队”?地质研究所作为“龙头”单位调精兵布强阵,勘探突击队、产能突击队、动态开发突击队和生产保障突击队等多支上产“突击队”应运而生。同时,各组室部门打破壁垒,发挥联动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精心呵护“长寿井”,及时治愈“患病井”。“纵使历尽万般苦,誓绘百区千张图,勘探布井无旁骛,滚滚油流话幸福。”地质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许晶淼代表全所科研人员发出“为油奉献”的铮铮誓言。
与“突击队”同时诞生的还有上百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早出队”“晚归班”,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石油精神,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每一口井、每一滴油、每一个设备零件、每一道工艺流程。例如,今年一季度,采油作业一区8口自喷井共产原油7166.5吨、天然气593.2万立方米,成为“上产明星”。“这要归功于我们区‘早出晚归小队’的艰辛付出。”区党总支书记杨光表示,仅去年一年,“早出晚归小队”每名队员就比其他同岗职工多工作1000多个小时。
“以厂为家、精耕细作、挖潜增效已蔚然成风,人人都动脑筋作贡献,人人都争当王进喜、孟泰,人人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厂党群工作部部长商政义介绍。科尔沁、交力格等外围单位积极调整油井工作制度、调增谷时用电额度,做到错峰用电,实现了产量增加、用电时间变长,电费却不增反降;采油作业一区改黑凝析油管输为罐车拉运直销,去年超收147万元;负责油气集输的龙一联合站发现注水罐底絮凝物太多,改过去花钱外包清理为自己清理,节约费用6万余元;2018年年底,从科尔沁油田拉回61节准备再利用的油管,生产准备大队油管厂职工本着“滴油入罐”原则,用8天时间将全部油管进行了彻底清洗,共收油42吨……
聚是油龙,散是繁花
多年来,茨榆坨采油厂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建明、“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王东等2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英模文化底蕴厚重。“土壤肥沃,花儿自然竞相开放。全厂各部门各单位,身边的先进典型比比皆是,树得住、看得见、学得来,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不断取得骄人业绩!”茨榆坨采油厂党委书记邹君自豪地说。
为了解决“先进典型非远即软”问题,厂党委注重用身邊典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好人引领身边群众,每年自下而上评选表彰“十佳单位集体”“十佳金牌班组”“十佳干部表率”“十佳科技工作者”“十佳优秀站队长”“十佳优秀班组长”以及“百名优秀职工”,涵盖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广大干部职工时刻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报效企业、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互学互助、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茨榆坨采油厂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要想打出油,先得找到油。面对新井上产快掉产快、老区稳产难保产难等攻关课题,茨榆坨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的干部职工始终在这片贫油区域上坚守,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甘于奉献,勇于负重,善于攻坚,在“米汤”里找“米粒”,在“沙子”中捡“芝麻”,练就了一身找油绝技,吸引了诸多单位和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但这支平均年龄33.7岁的青年团队却展示出超人的定力和决断力,不仅婉拒诱惑,还自得其乐——“就连做梦都是各种测井曲线,有时半夜三更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跑到单位修改测井图,一解开‘死结’甭提有多开心了!”“是茨采‘大家庭’培养了我,留在‘家’更安心!”
与拎着管钳巡井的采油工或在泥浆中起舞的作业工相比,冲在夺油上产第一线的还有甘当“油井医生”的工艺人。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副总师、工艺所所长刘涛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劳模为“圆心”、以技术骨干为“半径”的科研攻关“同心圆”,他们针对油井病症,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项课题解一道关”,形成了“团队协作”效应,接连推出增产增效“良方”。
“辽河油田第三届道德模范”、茨榆坨采油厂离退休党总支第八党支部书记张善巧,把一支300多人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带得像一团火。支部党员评价他是率先垂范的“好书记”,困难职工定义他是贴心关怀的“娘家人”,社区街坊夸赞他是热心公益的“巧匠张”……
聚是腾飞油龙,散是芬芳繁花。文中提及的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在岗位上、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工作、想着群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典型数不胜数。如今“茨采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大力弘扬“铁人精神”“石油精神”,绘就企业发展蓝图,开创更加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