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yangq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循环水养虾实践,对养殖过程中易出现水质问题的重点时段及引发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对常见水质问题及其可能后果进行了探析。据此,提出了循环设施合理配置、循环系统提前运行、养殖用水前置处理、养殖过程综合管理等有关池水管控的实用技术,为有效管好水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104-02
  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名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至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我国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引进以来,先后开展了养殖模式、营养饲料、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凡纳滨对虾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1-3]。近年来,作为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的渔业生产模式,循环水养虾已在国外开始尝试,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生产中。而利用循环水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尤其是淡水地区,许多相关技术皆有待研究[4-7]。为探索循环水养虾的基本规律及其管理关键,自2012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循环水养殖车间,围绕循环水凡纳滨对虾养殖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供业界同行参考。
  1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的重点时段
  循环水养虾的基本特点是放养密度大,其放苗量常高达1 000尾/m3以上(高出传统池塘养虾密度的10倍),且池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皮蜕壳,会给底排出水带来阶段性的不顺畅,虽然通过水处理设施的合理配置及有效运转,能在大部分时段确保维持良好的池水环境,但在局部时段仍会因池虾所蜕皮壳障碍,难免会影响循环水流的畅通而导致水处理效率下降,进而致使水质趋于变差而出现相关问题。根据循環水养殖实践观察及水质测试,在防逃拦栅间隙致密的放苗早期、池虾集中蜕皮蜕壳期间以及蜕壳量较大的养殖中后期,由于皮壳滞缓底排出水,影响正常的水体循环,从而导致残饵、粪便等有机废物难以及时排出而在池内沉积,因此类废物不能有效排解,其结果势必会引发亚硝酸盐等有害物含量的升高,使养殖水环境恶变而影响池虾生长乃至生存[8-9]。由此可见,放养初期、蜕皮蜕壳期间及在虾存池量较大的养殖中后期,是循环水养虾池容易出现水质问题的主要时段,必须高度重视,予以有效应对。
  2 循环水养虾水质问题的主要后果
  在循环水养虾过程中,池水质量通常由与其生产量匹配的水处理系统来维持。在正常情况下,水中产生的残饵、粪便、虾皮、虾壳等颗粒状废物能随底排水流带出池外,经固液分离器得到筛除,而溶解于水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则通过微生物膜的降解、吸附而消除。但遇上述底排不畅、水循环不顺的情况时,池内的颗粒状废物难以及时随水流排出而逐渐在池底沉积,其直接的后果是随着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增多,致使水中耗氧量大增,并在有机物的腐变过程中使亚硝酸盐含量骤升,pH值下降,从而使养殖环境整体趋恶,生产性能随之下降。
  随着亚硝酸盐含量升高、pH值下降,池虾血液输氧能力降低,而一旦对溶氧的生理需求不能满足,池虾就会出现窒息死亡;即使能在高溶氧下勉强维持不死,也极容易导致生理伤害而逐渐继发疾病。此外,如果让虾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高于0.2mg/L)的水环境,还会导致虾体蜕皮蜕壳不遂而夭亡。由于有机物质沉积而导致DO下降、亚硝酸盐上升、pH值下降,这是循环水养虾池最常见的水质问题[8-9],其往往会带来非常致命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池虾的生理健康,因蜕壳不遂及缺氧或致毒造成直接死亡,而且还会因生理受损、免疫能力下降而继发不可逆的毁灭性病害。因此,在循环水养虾中,必须正视水质问题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这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前提。
  3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控的措施
  综上可知,在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中,无论是前期防逃拦栅致密,还是后期池虾大量蜕壳,一旦影响到底排出水流量,均将对养殖系统带来不利,导致系统失衡并引发水质问题而使生产性能大减。因此,要始终重视水质管控,确保养殖系统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维持平衡,尤其在易出现水质问题的生产时段,这是实现循环水养虾成功及高效的关键所在。据相关生产性试验及应用效果跟踪,笔者认为循环水养虾池水质管控的重点在于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3.1 循环设施的合理配置 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技术在于高效的水处理,因此,相关设施的配置程度必将直接关系到池水处理效率及养殖生产潜能。配置与养殖目标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不仅是获取高产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养殖防病的根本所在。循环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大多由固液分离器、回水处理池和生物过滤桶(池)3大部分所构成,实践证明,水处理的核心在于生物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滤料(刷状、多孔环、石英砂、微型珠等),其处理效率皆取决于它们的配量(用于微生物挂膜的比表总面积)。通常,滤料的配置量与预期产量及其有害物质产生量相关,预期产量越高、产生废物越多,则滤料配置量也应随之增加。
  3.2 循环系统的提前运行 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可以确保系统高效及时运转。在开始生产之前,提前开启系统空运行,以检测调适设施运行及其匹配情况,并便以事先完成生物滤料挂膜,这是确保养虾一经开始即能发挥高效水处理作用的重要环节。只有生物膜能及时发挥作用,才可使养殖产生的废物不会在池内沉积。
  3.3 养殖用水的前置处理 外部水源引入养殖系统前,应尽可能经过蓄水沉淀、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固液分离等流程的相继处理,同时配合先期池子消毒,以实现清除悬浮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有害致病源,为对虾苗种放养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实施水源的前置处理,有利于减轻生物膜处理有害物质的压力。
  3.4 养殖过程的综合管理 循环水养虾能否获取高产关键在于循环水处理的效率,而高效的水处理除了与设施配置能力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效的日常管理。   3.4.1 确保循环水管路畅通 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效率与水体循环量密切相关,而在设施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水体循环量的最佳方法是确保循环管路畅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随时观察养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变化,通过经常套拔堵水管及适量补水,以维持水路畅通、循环正常,及时将池底残留物排出池外,确保池内水质始终良好。
  3.4.2 确保饲料合理投喂 选用优质专用颗粒饲料,粒径与养殖个体匹配,视水温变化及池虾摄食反应,宜将日投食量控制在池虾总体重的3%~5%,分4~6次投喂,实际投饲量以在规定时间(不超过1.5h)能将所投饲料摄完且底排出水口无残饵排出为适度,确保饲料足而不余、池虾饱而不剩,以减少饲料溶失及残饵、粪便带来的水质败坏,减轻此类物质对系统的压力。实践表明,投饲过量不仅加速了耗氧(循环水池主要耗氧因子及其耗氧量占比:残饵50%,死虾30%,粪便20%)、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而且也是引发虾病的潜在诱因,必须尽力避免。
  3.4.3 确保水中溶氧充足 池水缺氧不仅会影响到池虾生理健康,而且有碍池内物质循环,导致有害物质积聚。与室外池塘相比,由于循环水池水体持续循环且溶氧更多源于纯氧补入,故水中溶解氧昼夜变化不明显、垂直变化也不明显,但投饲前后变化甚为明显,且常会在投饲后2h出现溶氧低峰值。為此,在此时段对溶氧保持检测,避免不当缺氧,这是养殖管理的重点之一。常用措施重在通过勤拨排污套管集中排污,视情况适量加补纯氧,补氧需注意方式方法,宜按文丘里注射器原理采用曝气板雾状补给,以提高气水混合效率。
  3.4.4 确保水质综合防控 循环水养殖系统之所以能获取高产,关键在于该系统的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皆处于平衡状态,只要这种平衡不被打破,即能持续系统的高效运行。因此,养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始终维护循环水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既是日常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养殖防病的立足点,应贯穿于养殖全过程。考虑到循环水养殖对虾一方面放养密度大、投放饲料多、相对空间小,如果管理不当难免发病,且一旦发病就极易传染,另一方面池水处理主要依赖生物膜而不允许在养殖系统内任意使用药物,因此加强养殖过程预防就更显必要。关键在于维持良好水质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即:(1)放养前,重视池子消毒,做好养殖用水前置处理,为对虾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2)放养时,严格苗种检测,杜绝病原带入系统;放养后,及时清除水面漂浮性杂物,确保池水清洁卫生;(3)做好生产工具消毒,各池单独配置,确保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4)适时泼洒适量的钙镁晶及水改、底改等微生物制剂,以调控水体碱度、硬度及藻相和菌相,确保生态平衡、环境优质,实现疾病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存善,李色东,王亚平,等.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仔虾的比较生长[J].水产科学,2010,29(6):325-328.
  [2]吴立群,张吕平,沈琪,等.凡纳滨对虾不同家系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0(2):37-48.
  [3]岑伯明.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水产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0(4):47-50.
  [4 臧维玲,戴习林,徐嘉波,等.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技术与模式[J].水产学报,2008(5):749-757.
  [5]王峰,雷霁霖,高淳仁,等.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3(10):16-23.
  [6]王峰,雷霁霖,高淳仁,等.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3(5):1100-1111.
  [7]李连春,梁日东,张广海,等.中国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学养鱼,2011(7):4-5.
  [8]王向阳.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后期水质管理技术[J].中国水产,2006(6):48.
  [9]李琦,李纯厚,颉晓勇,等.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12):2579-2585.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选择容易产生基质效应的27种蔬菜和水果,应用农业标准方法NY/T 761-2008,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4种容易产生基质效应的农药在这些样品中的基质效应系数。方法:测定27种样品的基质溶液、基质加标溶液和标准溶液,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的基质效应系数,并得出每个样品对农药测定的干扰效应。结果:所有的有机氯农药均产生基质干扰效应,部分的有机磷农药产生基质干扰效应;有机磷类农药多数产生基质增强效
期刊
摘 要:选用常见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及酿酒酵母为菌种,对鱼下脚料进行发酵处理,采用感官评定法评价微生物发酵对鱼下脚料脱腥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有效抑制了微生物杂菌繁殖及发酵产生风味物质,降低了鱼腥味及延长贮藏期,同时不会影响鱼下脚料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鱼下脚料;发酵;脱腥作用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
期刊
摘 要: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水稻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中等肥力的夹砂泥田最佳施肥量为N 12.59kg/667m2、P2O5 3.62kg/667m2、K2O 6.04kg/667m2。  关键词:水稻;肥料效应;施肥模型;最佳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68
期刊
摘 要:为了探讨本溪山区作物生长季地表及耕作层温度变化特征,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氣象站1953-2014年作物生长季地表温度、耕层温度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本溪山区作物生长季地温、耕层温度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山区近62a来地表、耕作层温度呈随机性升温趋势变化,异常高温年21世纪初出现次数较多,异常低温年多出现在1996年以前;地表和浅层温度没有突变现象发生。  关键词:浅层地
期刊
摘 要:选择江淮地区典型生态点,通过对机械化栽插条件下杂交中籼稻品种的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试验研究,筛选确定适宜该区域机械化种植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在江淮地区机械化种植杂交中籼稻,适宜的品种应具有分蘖早生快发、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性,如徽两优996、徽两优6号等品种在机插条件下综合优势表现明显。  关键词: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机插;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为了弄清瓦埠湖湖滨带植物群落结构,该研究于2013年5月对瓦埠湖进行了全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瓦埠湖湖滨带共有植物51种,隶属于24科45属。湿生植物种类最多,为31种,而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植物分别为7、2、3和8种。从生活史上来看,主要是以一年生植物为主。优势种及群落类型分析表明,整个湖滨带可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主要优势种为穗状狐尾藻、菱、芦苇、喜旱莲子草、狗牙根等植物。对不同类型湖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开展杂豆田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杂豆高产稳产,2014—2015年对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林甸县、甘南县、依安县、肇源县、拜泉县、农大实习基地、和平牧场和梧桐河农场等地的杂豆田节肢动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经鉴定发现,杂豆田节肢动物共72种,分属2纲,12目,53科,其中有害昆虫和有害螨共52种,天敌20种,中性昆虫2种;为害严重的害虫有双斑萤叶甲、细胸金针虫、绿带翠凤蝶、苜蓿盲蝽、
期刊
摘 要: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是一种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教学的不足。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从防范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策略。  关键词:考试作弊;生物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148-03  Abstract:Exam cheating is a ubiquitous p
期刊
摘 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催生的农业组织形式,其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文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和经营主体的发展态势,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需求方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地”与“地怎么种”等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大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会经营、善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农民的培养和培训,鼓
期刊
摘 要:该研究以2个红小豆品种珍珠红和宝清红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组合,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对红小豆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配对红小豆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显著,适合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21万株/hm2,与之配比的施肥组合是尿素60.3kg/hm2、二铵154.2kg/hm2、硫酸钾61.8kg/hm2。  关键词:种植密度;施肥配比;红小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