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终南山,是附庸风雅还是装神弄鬼?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道士下山》热映,深山隐居生活又勾起人们逃离世俗的欲望。诗人苏非殊自2009年起移居终南山,开始了向“自然”的学习之旅,他创立“物学院”,提倡“拜自然为师,向万物学习”。他说,如果你带着“隐居”的想象来到这里,无非是以一种新的假象来满足自己新的欲望,最终也只会是失望。现在的苏非殊已经离开了“热闹”的终南山,他由衷希望媒体不要把终南山写得神乎其神,给人误导。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原本住在山上的人的装神弄鬼。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学习和体会与物相处。
  记者:您隐居终南山的原因是什么?据您所知,选择隐居这里的都是什么人?
  苏非殊:相对“隐居”,我更喜欢“山居”这个词,它不带其他的意义,只是选择住在山上。对于我自己来说有很多原因吧,很难具体说是哪一个,是众多原因结合的结果。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自然、乡村有更深的好感;2003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关于诗及艺术的流派:物主义,提倡与物相处。2008年我们在北京创办了物学院,提倡相处即学习,所有都是教授,每个人都是一个学院,同时计划在自然里设一体验、学习的地点。还有我自己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等等。相对因果关系,我更喜欢相关关系。
  很多人对我说:你住在终南山,你学点佛、道多好啊。我说:佛、道上山学自然。我觉得这里有个小误会,真正认真住山的人很少去空谈佛、道,他们更注重的是自身与环境、与自然的体会及感受,去学习自然之道,而这种状态,其实才是他们在修行的状态。他们上山的目的,其实是消化、再吸收。
  来终南山的人大致有三类:一个信仰方面的,就是修佛修道的人,终南山一直有这方面的传统,很多高僧大德都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此隐修;二是短暂居住的,他们抽个空余的时间,比如周末、长假,来山上住几天,休息一下自己的身体,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三是自由职业的,他们的时间相对来说更自由一些,比如一些艺术家,包括画画的、搞摄影的等,还有一些搞传统文化的,这几类人,在山上比较多。
  记者:一说到深山隐居,人们会马上会联想到“逃离现实”。山上这类人多么?
  苏非殊:在我刚去的时候,这方面的人还不多,整个住山的人也不多。近些年由于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去的人不少,整个跟走马灯似的,每年来来回回的人很多,我觉得更多的是好奇,他们大多不是主动地追求精神生活,大部分人还是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而选择去山上呆上几天,这算是“逃避现实”吧。还有一些是因为媒体报道的各种修炼法门,而去山上求仙问道的。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我在山上的时候,有一个还在上高中的,高中不上了,休学一年来终南山,他说他已经找到了修仙的法门,来终南山找地方修道成仙。后来和其他人一起去了另—个地方住,再后来听说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这样的人现在来终南山的不在少数,这也是我担心的。
  记者:这些人能够在山上得到精神的寄托么?
  苏非殊:我觉得没有,如果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他可能会待上一段时间就又走了。大部分人带着自己这样那样的想法来,他完全不可能放下他的心思去感受自然,他还在自己的状态里。他会发现山居生活跟他想象的距离挺大,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是怀着这样一种期望去的,必然会大失所望。这也是很多人去了,开始说要呆多久多久,其实过不了多久就离开的原因。
  长期住山的人,会慢慢形成一种很好的心态。岁数稍微大一点的修行人,修行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太那么重要了,住在山上,可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山居生活给人带来什么变化?
  苏非殊:不太好说具体的变化是什么,但变化一定是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对我自己来说,整个的现在或者未来做事情,都会有影响。去山上,我重新发现、认识了自然和科学。
  很多来山上的人,他们看山不是山,他们在信仰和文化的迷雾里,所以山上的生活,山上的一草一木,他们其实并不关心。只有当有一天,他们看山还是山了,他们才会懂得只需要在那里住着,体会身边的一事一物。在日常的生活里面,在每一个细节里面,比如每天两顿饭,砍柴、提水、烧火、做饭里面,在这简单到接近枯燥的生活里,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样他才会清静了,明了了。
  记者:有小孩子来山上么?
  苏非殊:有,之前也有媒体报道过,有家长带着小孩在终南山学习国学的。对于为了学国学去终南山这一点,我不认同,这又走到另一面。还有很多家长是在放暑假的时候,带着小孩在山上住一段时间。在城市里,小孩不是呆在家里就是呆在学校里,活动的空间很有限。在自然,首先它的各个物种、环境的多样性,对小孩性格的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多,我在去大理的时候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父母带着小孩在那边学习。环境对小孩的影响是一生的。但不是说往什么方向或哪个专业上引导,是对他的性格、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人类其实一直都在受着自然的影响,想逃恐怕也逃不掉吧。
  记者:离开这里会不会又打回原形了?
  苏非殊:我觉得不会,因为他心里面有这个东西,它的体会和感受,这个是很难扔掉的,也忘不掉。生活环境可能改变,但他心底深处的这种早期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也许从表面看上去,他跟大家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自然对人的影响,本来就不是完全天翻地覆的改变,一下子锻炼成什么什么,我觉得不需要寻求这样的结果。我更看重润物细无声。
  记者:山上的生活条件怎么样,还有道士住在山洞里么?
  苏非殊:应该说是一种很简单的生活吧。那边有很好的自然,植被丰富,并且四季分明。现在政府把村民都搬到了山外面,留在山里的人不多,有的把房子卖给或者租给去山上的人住。还有人自己盖小土房子,这几类建筑比较多,更朴实、更自然。不是简陋而是简单。一般的情况下,水、电还是都有的。现在,有些离村子远一些的,不好拉电线的,有人也装上了太阳能。
  现在,住山洞的也不在少数,早先去的时候,在村子里有个住了有六七年的道长,他在山上最高的地方就找了个山洞,有一点钱就修一修。包括那条上山去的路,也是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帶着弟子一点一点修上去的。吃饭、干活、修路,才是他日常的状态。
  记者:隐居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感么?走出山居以后未来在哪?如何承担家庭责任?
  苏非殊:如果是刚去的,我想应该也还是会有的,虽说是换了一个生活的场景,但之前生活的很多习惯和影响还在,仅仅呆一小段时间,很难调整过来。如果能够呆下来,慢慢时间长了,等你跟山上的环境,和自然相处得自在了,这种焦虑感会慢慢淡下来。
  如果你把去山上住一段当成是学习的话,那你从哪来还会回哪去的,就比如你去一个学校学习是一样的。去学校可能是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去山上你是去学习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做事情,跟以前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同样是以前的事情,可能不再充满焦虑的做,而是会顺其自然的做,那可能会做的更好。
  对于家庭也是如此吧。当然那些学佛修道的不在此列。
  记者:媒体之前报道过一个青年画家来终南山,把简陋的房子装修成很有艺术味道的工作室。这样的例子多吗?
  苏非殊:有些是这样的,但不太多。更多的还是相对简单、朴素的民居,有的更直接是住山洞。对于住山的人,他不会太在乎环境一定要把它整得多精致,如同你说的多有艺术味道,他只需要一个朴素的居所就好。而这些多了反而会为物、为美所累,妨碍人去体会自然之道。
  记者:像这种很精致的房子,会用来做盈利的活动吗?您会担心他们影响到终南山的整体氛围吗?
  苏非殊:当然这方面也会有的,特别是因为在终南山嘛,所以有的也会在上面开个班,讲个课什么的,讲国学,讲养生,讲传统文化,讲瑜伽,讲修行,都有。大多是在外面组织好人员,再跟这边的场所对接,收费好像也都不便宜。
  我没有这种担心,现在好像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吧,都有这样的方式,各种讲学,办各种班的。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你个体跟环境的关系上,我想,人对自然、对环境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只是现在应该跟以前不一样了,应该有新的、不一样的方式吧。
其他文献
提到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难免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美味的粽子和赛龙舟。经过时代的变迁,具有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赛龙舟,近年来几经包装之后,已经演变成为国际性的活动。特别是在马来西亚,赛龙舟也早已成为人人能参与、象征和强调团队精神的水上运动。  马来西亚大马是继中国之后第一个举办龙舟赛的国家,自1934年龙舟赛更成为槟州首个推广的运动项目。槟城每年农历5月举办的国际龙舟赛,除了发挥
關俊龙摄
期刊
马以南是马家的长女,2005年9月,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这篇文章里,她谈到了弟弟马英九,那些童年往事仿佛昨日才发生,只是转眼间,大家都长大了,变老了    我大英九6岁,从小看着他长大英九出生那年,我们在香港为了养育我们4个孩子,同时还要照顾祖母外公等一大家子,父亲在采石厂打零工,每天把大石头敲碎作建材他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苦活,每天回家,经常满手是伤后来父亲去洗衣店当店员,常常烫得满手是泡母亲
谁能文武双全?    高中时,教室墙上贴着一对标语:“文武双全、术德兼备”。老师举出历史上达到这境界的人物:孙子、曹操、康熙、西泽大帝……“总之,”老师说,“礼、乐、射、御、书、数都要包办就是了!”  同学们在下面暗笑,因为老师讲的是读书人的六项才能,我们想包办的却是女校六个班级的学生。  这也不能怪我们。因为到了要学“射、御”的体育课时,我们被留下来补数学。补数学时,老师只教联考高考的部分。  
失业率居高不下,女性就业尤其困难,越来越多女性选择创业一途。只是怎样创业才能让你在商战中拼出一条血路,成为人人艳羡的大赢家呢?    热情的性格最重要    创业风潮让不少女性趋之若鹜,却往往忽略了创业者背后的艰辛,这样很容易失败。因为,只有创业者本身的热情才能让你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陈小姐是个上班族,因为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毅然辞掉工作,开了个小小的咖啡厅。原以为开咖啡厅很优雅,没想到当了老
穿上他设计的礼服,走在红地毯上亮相的明星们,和他一起掀起了美国的流行风暴。  高级时装品牌BCBG是法文Bon Chic, Bon Genre的缩写,原意是指好的款式和好的仪态。BCBG的创办者就是设计师马克思·艾诗尼亚(Max Azria),他曾说过一句大胆的预言:“你相信吗?美国加州将会成为世界的流行帝国?”虽然在当时,这样的一席话让众人一笑置之,但如今我们却真实看到了他掀起的时尚风暴。  
“克罗克(麦当劳的创始人)并没有发明汉堡,他只是发明了一个销售汉堡的新方式。” 美国熊熊工作室(Build-A-Bear WorkShop)玩具店的创始人玛西妮·克拉克如是说。  克拉克的话点出了熊熊工作室的成功之道:熊熊工作室并没有发明泰迪熊,公司只是发明了一个行销泰迪熊的新方式,这个卖老产品的新方式,不仅让熊熊工作室成为全球最大的泰迪熊公司,年营业额达3亿美元,而且其股票还在2004年10月
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民主与共和两党将于明年初相继在新罕布什尔州和爱奥华州揭开初选序幕。据民调显示,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前麻萨诸塞州州长米德·罗姆尼(Mitt Romney),在这两个州的声望遥遥领先党内同僚,而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一匹黑马。  今年60岁的罗姆尼长相英俊,是个政坛帅哥,同时又坐拥近亿美元资产,白才一流,活动力强,日前他和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阿利桑那州参议员麦肯、前田纳西州
台湾蓝绿政党互不相让,但是,提起美食,不同“颜色”的政治人都喜爱“国宾饭店”行政总主厨郑衍基的手艺。    郑衍基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台湾彰化。初中毕业后,不爱念书的他,却在厨房里找到自己的个人天空。他于15岁入行,在餐饮界历经36个寒暑,著有《台湾大厨郑衍基》等35部饮食作品,被台湾美食界昵称为“阿基师”。    连战喜欢剔骨头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特别爱尝郑衍基烹调的“乌豆烩生蚝”,几乎每
最近台湾很是热闹,“百万人倒扁运动”(后改名为“百万人反贪腐”运动)红红火火地燃烧了一个多月。讨扁檄文和独具创意的“倒扁”手势,充斥着台湾大街小巷。连罗大佑、龙应台等著名艺人文人也都纷纷响应,祭出歌声或者玫瑰以示支持。  面对“下台一鞠躬”的群众吼声,陈水扁很想得到美国的支持,可惜华盛顿正忙得很。小布什任期到2008年结束,几年轰轰烈烈的“反恐”战,让美国民众积了一肚子怨气,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