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会因专业类别差异和地区、学校及学生差异,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存在着共性原则与差别化原则把握的困惑。探索不同专业类别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揭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共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结合的实践途径,找到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一体化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的主线,进而复制推广到其它就专业,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前提和目标定位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和管理任务,能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的从业人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根据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成长规律来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指导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首先要以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为前提.根据企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看,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以专业能力为职业素养的核心。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前提下,中职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即培养所需要的素质和传授某项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
技能型人才有其自身内在的成长规律,它是个人对技能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任务驱动的外在压力下共同作用下,不畏艰辛地反复训练、自觉钻研,使得自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螺旋发展积累起来的结果。在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中,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技能成长的起点和内在动力。任务驱动则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外部动力。人们因为完成所接受的技术性任务逼迫自己去面对任务中包含的新内容对原有技术的挑战,从而使操作者不断学习,自觉钻研、反复训练强化各项技能技巧的训练,螺旋式地积累和发展,才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但长时间连续的任务驱动只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提供,并伴随在企业岗位实践而提升。
中职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就只能在为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的目标定位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目的。中职教育不是用人单位的岗前单一岗位的技能培训,它更注重受教育者在某一行业具备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的岗位群技能和素质的拓展,也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而有别于高职教育。
2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硬件条件
人才培養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构建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环节,包括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及知识结构合理的比例搭配;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环节”,即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它们都足以证明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今天,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能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采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来践行校企合作;也有采用校企共建方式,形成“厂中校”,把企业引入学校,形成“校中厂”,还有依托“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企业;安排专业教师到这些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升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有条件的还承担中小企业的车间生产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服务。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学校实训基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需要。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二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学校。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
3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技能型人才模式的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纳入技能证书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结构。建立项目化核心课程,根据其需要增减必要的课程,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以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需要。
在行业牵头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并组织统一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服务性行如:会计员、导游员、护士等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框架,构建“基础+培训”课程体系。专门开设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要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的思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由“授业”向“授渔”转化。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工作过程及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根据本专业工种的特点,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培养其学习能力的过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技能竞赛是常见的“任务驱动”方式,通过这种活动,能促使参与者努力训练,不断地自学钻研,也能促使老师在辅导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分类、分组教学模式。开设强化班,选拔优秀学生进校后通过考试进入强化班学习。将相同兴趣爱好、品行较好有希望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单独组班施教既可体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又可通过他们形成“亮点”示范效应。例如组建“大赛班”、“兴趣小组”、“特长班”、“实验班”等。为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从课程实施以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传统的书面卷面评价。
4 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与政府政策支持
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一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边工作(包括实习)边学习,时间安排上要适应半工半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第二学期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开始专业学习。学习合格后,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合格后,再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依此类推,直到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必须能给企业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他人培养技能型人才不是企业校企合作的初衷,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多数企业不会有积极性,必须有发挥政府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途径,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需建成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建立企业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课程建设,才能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师资建设,才能引进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使能工巧匠进校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从而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中职学校要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创造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校企合作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围绕深化校企合作的实施进行各项改革,从而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鲁东大学,2012.
关键词: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会因专业类别差异和地区、学校及学生差异,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存在着共性原则与差别化原则把握的困惑。探索不同专业类别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揭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培养模式的共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结合的实践途径,找到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一体化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的主线,进而复制推广到其它就专业,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前提和目标定位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和管理任务,能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难题的从业人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根据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成长规律来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指导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首先要以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培养为前提.根据企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来看,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以专业能力为职业素养的核心。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前提下,中职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为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即培养所需要的素质和传授某项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
技能型人才有其自身内在的成长规律,它是个人对技能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任务驱动的外在压力下共同作用下,不畏艰辛地反复训练、自觉钻研,使得自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螺旋发展积累起来的结果。在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中,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技能成长的起点和内在动力。任务驱动则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外部动力。人们因为完成所接受的技术性任务逼迫自己去面对任务中包含的新内容对原有技术的挑战,从而使操作者不断学习,自觉钻研、反复训练强化各项技能技巧的训练,螺旋式地积累和发展,才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但长时间连续的任务驱动只有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才能提供,并伴随在企业岗位实践而提升。
中职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就只能在为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的目标定位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目的。中职教育不是用人单位的岗前单一岗位的技能培训,它更注重受教育者在某一行业具备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的岗位群技能和素质的拓展,也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而有别于高职教育。
2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硬件条件
人才培養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其构建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环节,包括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及知识结构合理的比例搭配;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环节”,即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教育范例。它们都足以证明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今天,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能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的统一,采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来践行校企合作;也有采用校企共建方式,形成“厂中校”,把企业引入学校,形成“校中厂”,还有依托“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企业;安排专业教师到这些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提升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有条件的还承担中小企业的车间生产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服务。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学校实训基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需要。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二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学校。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
3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技能型人才模式的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纳入技能证书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结构。建立项目化核心课程,根据其需要增减必要的课程,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以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需要。
在行业牵头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并组织统一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服务性行如:会计员、导游员、护士等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构建“课证融合,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框架,构建“基础+培训”课程体系。专门开设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要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的思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由“授业”向“授渔”转化。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工作过程及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根据本专业工种的特点,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培养其学习能力的过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技能竞赛是常见的“任务驱动”方式,通过这种活动,能促使参与者努力训练,不断地自学钻研,也能促使老师在辅导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分类、分组教学模式。开设强化班,选拔优秀学生进校后通过考试进入强化班学习。将相同兴趣爱好、品行较好有希望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单独组班施教既可体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又可通过他们形成“亮点”示范效应。例如组建“大赛班”、“兴趣小组”、“特长班”、“实验班”等。为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从课程实施以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传统的书面卷面评价。
4 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与政府政策支持
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一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边工作(包括实习)边学习,时间安排上要适应半工半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第二学期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开始专业学习。学习合格后,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合格后,再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依此类推,直到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必须能给企业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他人培养技能型人才不是企业校企合作的初衷,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多数企业不会有积极性,必须有发挥政府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途径,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需建成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建立企业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课程建设,才能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师资建设,才能引进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使能工巧匠进校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从而做到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中职学校要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积极创造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以校企合作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围绕深化校企合作的实施进行各项改革,从而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鲁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