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激发数学课堂活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是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研究的一个方面。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情感教育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激发课堂活力,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感受数学的魅力,以美激情
  数学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数学语言的简练美、数学概念的关联美、数学结构的严谨美、数形结合的形象美、数学思维的逻辑美、数学价值的应用美、数学学习中的创造美、解题方法多样性的美……同时,数学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结合“数的产生”“计量单位的产生”“‘ 、-、×、÷’符号的来历”等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述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笑话等,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在学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呈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持续、深厚的兴趣与情感。
  2.营造和谐的关系,以情育情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把消极的或不正确的情感化为积极的、正确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是获得更大进步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二分之一,而一个学生却折出了四分之一,这时,我并没有否定他,而是引导他尝试在四分之一的基础上得到二分之一。在学生得出“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二分之一一样大”的规律后,我让学生想想这个规律是怎样得到的,此时,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对刚才出错的学生投以感谢的目光。而刚才出错的学生也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3.体验探索的乐趣,知情交融
  教師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情知交融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游戏、竞赛等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感受数学的生命力。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小小设计师”的任务: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家,用学到的知识计算厨房、卫生间、卧室、书房的面积;如果在客厅、餐厅屋顶的四周装上装饰条,需要多少米。这个任务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这样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又能让学生获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体验。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习得知识,掌握规律,提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友善用脑教学理念强调,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友善用脑课堂教学范式有三大原则,即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导出结论。友善用脑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地理教学中,基于友善用脑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区域认知是指在空间定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门槛很低的行业反而是最难做的.rn市场必须错位发展,具有个性化.rn票据式市场向交易所方向发展,而前店后库的仓储式市场则向物流型企业发展.
生活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乐,人的一生中会碰到N次的烦恼和不幸.在面临痛苦或不如意时,就要学会调整情绪;努力对自己笑一笑.“假装快乐”,你就会被快乐包围.rn让自己变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人们在反叛刻板理性和精神束缚的强烈欲求下,于欧洲爆发了以自由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运动。而由自由引申出各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之不得,所沉淀、融汇出的一种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不断增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十分落后,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扩
突然想念一场雨,一场细腻的雨,一场淅淅沥沥的雨,那冷冷的,潺潺的雨……我想,雨应该是有生命的吧:朦胧中来,朦胧中去。淋淋地,却总能穿过每一个人的心绪。有谁看过一场雨,从
沃尔特·曼可(Walter Munk)刷新了我们对海洋以及地球自转的认知.他通过观察并结合理论及经验法则来解决诸如海浪、潮汐、混合过程、海洋环流等基础和应用问题.他早期的研究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