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审美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门学科。不管是2001版音乐课标还是刚修改的2011版音乐课标,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总目标之首,真正体现“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育人”的目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通过音乐学科学习和参与,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健全他们的人格。笔者是一线专职音乐教师,非常重视情感投入,始终把握“情感”这根主线进行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下面笔者就谈谈音乐学科情感投入的点滴收获。
一、文本解读需要情感投入
音乐学科的文本包括很多内容,入选教材的内容都是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例如:歌词、旋律、节奏、插图等,利用这些载体,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和接受,更乐意地自主参与。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教材上的文本及文本后的词曲作者进行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只有当对文本解读情感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备课才会充满灵动,学生在情感上才会有所触发,才会被音乐课深深吸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但现在有的老师在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文本解读缺少情感投入。这样,没有参考必备的资料进行文本解读,没有做到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也就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每一首歌曲或欣赏曲,都渗透了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文本解读很重要,需要情感投入。例如,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黄自、韦翰章词,黄自作曲的《抗敌歌》;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晓光作词、放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都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词曲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的憧憬。教师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有一个比较详尽的解读,然后声情并茂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词曲作者的生平、经历、情感和立场中,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效应。
二、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投入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尝试证明:情感是音乐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投入。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课堂中发生情感效应,愿意歌唱而不嫌枯燥,乐于欣赏而不觉乏味。
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以使学生“生情”。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应用准确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深刻感染中明理。例如,欣赏《二泉映月》一课,在介绍音乐家阿炳时,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文字解说一起创设情境:“华彦钧,艺名阿炳。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二胡、琵琶、笛子、鼓,尤精琵琶。他学习勤奋,十七八岁时已闻名全城,被人们誉为小天师。阿炳秉性聪慧,广泛学习民间音乐,能自编自演,多才多艺。阿炳的生活之路十分坎坷,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双目失明,沦落为一位盲艺人,靠在无锡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人穷志不穷,刚直不阿,不畏权势,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他一生创作、改编、承袭作品很多,可惜传世的仅留六首乐曲”。教师设计的不仅多媒体的主题情感明确,而且语言、语调都要富于变化,从而唤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和激发聆听他作品的欲望了。
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去歌唱的。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尝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寻找研究音乐的规律。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师在播放委婉动听的音乐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犹如一幅色彩柔美的水墨诗画。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感情”的作用。
三、师生交流需要情感投入
情感效应的主导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的气氛。记得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应先情感投入。不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的塑造,都需要情感投入。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伏蕴蓄着的,作品中的感情与学生之间也是有距离的。所以师生交流需要情感投入,教师要做情感的传导者,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要通过老师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生理及心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情感投入,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很强,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学生若得不到教师肯定的评价,就容易产生厌恶、对抗等消极的情感反应,就会“拒绝为教师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敬,以情开路,以理顺情,情理结合。
总之,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必须得打动自己。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教育之中,努力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紧紧地吸引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音乐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才能真正达到“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育人”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解读需要情感投入
音乐学科的文本包括很多内容,入选教材的内容都是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例如:歌词、旋律、节奏、插图等,利用这些载体,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和接受,更乐意地自主参与。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教材上的文本及文本后的词曲作者进行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只有当对文本解读情感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备课才会充满灵动,学生在情感上才会有所触发,才会被音乐课深深吸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但现在有的老师在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对文本解读缺少情感投入。这样,没有参考必备的资料进行文本解读,没有做到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也就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每一首歌曲或欣赏曲,都渗透了词曲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文本解读很重要,需要情感投入。例如,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黄自、韦翰章词,黄自作曲的《抗敌歌》;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晓光作词、放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都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词曲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的憧憬。教师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等有一个比较详尽的解读,然后声情并茂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词曲作者的生平、经历、情感和立场中,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效应。
二、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投入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尝试证明:情感是音乐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教学需要情感投入。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课堂中发生情感效应,愿意歌唱而不嫌枯燥,乐于欣赏而不觉乏味。
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以使学生“生情”。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学生对其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应用准确的文学语言,创设和音乐作品的内涵一致的情境,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深刻感染中明理。例如,欣赏《二泉映月》一课,在介绍音乐家阿炳时,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文字解说一起创设情境:“华彦钧,艺名阿炳。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二胡、琵琶、笛子、鼓,尤精琵琶。他学习勤奋,十七八岁时已闻名全城,被人们誉为小天师。阿炳秉性聪慧,广泛学习民间音乐,能自编自演,多才多艺。阿炳的生活之路十分坎坷,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双目失明,沦落为一位盲艺人,靠在无锡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人穷志不穷,刚直不阿,不畏权势,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他一生创作、改编、承袭作品很多,可惜传世的仅留六首乐曲”。教师设计的不仅多媒体的主题情感明确,而且语言、语调都要富于变化,从而唤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和激发聆听他作品的欲望了。
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要去歌唱的。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尝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寻找研究音乐的规律。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师在播放委婉动听的音乐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犹如一幅色彩柔美的水墨诗画。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感情”的作用。
三、师生交流需要情感投入
情感效应的主导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的气氛。记得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应先情感投入。不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的塑造,都需要情感投入。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有丰富情感的人,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伏蕴蓄着的,作品中的感情与学生之间也是有距离的。所以师生交流需要情感投入,教师要做情感的传导者,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要通过老师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生理及心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情感投入,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很强,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学生若得不到教师肯定的评价,就容易产生厌恶、对抗等消极的情感反应,就会“拒绝为教师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敬,以情开路,以理顺情,情理结合。
总之,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必须得打动自己。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教育之中,努力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紧紧地吸引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音乐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才能真正达到“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育人”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