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型写作教学需要树立一个核心理念、两种对话意识。
一个核心理念:生活化。在生活化理念的支配下,写作不成为学生作为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对话)而产生的需要,学生虽无意于作文,却有意于生活,作文只是学生的生活形式。如果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形式,必然同时会是他们的成长发展的形式。因为作为生活形式的作文是一个自我疏导、自我解剖、自我升华的过程。
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首先是目标表述生活化。传统的写作目标表述是指向语言的。比如扣住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卷面干净等,于是作文教学不去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内容、思想及其作文产生的根源,这样便丢失了作文的“灵魂”而只留下作文语言的“躯壳”。对话型写作教学的目标表述则指向生活,把以能力为内容在教学行为上容易引导至技法训练的目标表述,改变为以生活为内容在教学行为上引导师生共同与生活展开对话的目标表述。其次是写作过程生活化。传统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当堂完成作文。限时完成是应试的要求,限时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学生已经操作俗滥了的言语的再一次排列,写作成了一种结果的检验,而不是促进水平提高、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写作过程生活化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回归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几乎让每一次写作都成为一个活动系列。比如写类似“父亲”“父辈”之类的话题,按照传统的做法,在教师稍作指导后,学生通过回忆当堂完成作文。过程生活化写作的做法是: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照的,让他们讲讲那个时候发生的与父母亲有关的故事;2、询问父母亲的长辈和兄弟姊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亲的情况;3、给父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为某种原因而使父母亲造成伤害的愧疚;4、写作。这样的一次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而是通过写作让学生与父母展开心灵的对话,写作水平随着生活内容的加深、学生人格的成长而不断提高。再次是写作内容生活化。这是对前面的补充,提倡写作过程生活化并不是完全反对限时写作。高考作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命题作文,作文按照题目去写;第二阶段是给材料作文,通过分析材料,确定文章中心,然后进行写作;第三阶段是话题作文,在一定的话题范围下进行写作。虽然在命题方式上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开放,但总要求并没有改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指向中写作,作为结果的测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给定题目、作出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写作,成了写作教学的基本做法,这就成了问题。真实的写作一般是对生活有所领悟、有所触发,形成话题,然后表达成文。有了生活的碰撞与对话,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在平时写作教学中,限时写作应当让学生随意选题,这样写作才能成为与生活的一次次对话。其操作过程:1、学生自由讨论最近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这是随意选题作文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口,而不是写作的能力目标;2、讨论对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愿意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3、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写作;4、师生共同处理学生的作文。这个过程强调思维的内省和反思,强调学生的切己体察。
两种对话意识:一是从写作内容出发,培养学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意识,这也即是上面所说的生活化理念,在生活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二是从写作评价出发,培养学生与读者的对话意识。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在无读者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真正的读者,而是作品的评判者——一个十分特殊的“读者”。无读者的写作是导致学生写作兴趣日益低落的根本原因。写作既为表现自我,也在自我表现中能对别人(读者)有所启发或感悟。失去了后者,只让学生拥有作文的评判者,写作易流入文字游戏,成为某种价值取向的迎合。对话型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作品拥有真正的读者,拥有更多的读者,在与读者的对话交流中,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效益。实际上,读者空缺状态下的写作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学生应付塞责在所难免。建立作者与读者对话,让学生作文拥有自己的读者,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的对话型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客观现实提出的合理要求。培养学生与读者的对话意识的具体做法:1、悬挂:打破狭隘的交流空间。在作文后,教师把每位学生的作文悬挂于教室,学生可以任意取看,自由评说,互相交流意见。通过悬挂学生作文,让学生表现自我和对作品的反馈期待得到对应的满足。悬挂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对话。2、互改:让学生以读者身份给出阅读体会。在评价别人的作文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从而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在互改过程中强调两方面的合作: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同座改、分小组改、班级张贴共同改等方式;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学生而言,老师作为一位读者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合作比处处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3、通信:直接交流作文得失。具体做法是让阅读别人文章的学生作为读者给作者写信,表达对文章的看法。而作者也可以作辩护,通过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种成就是双方的,无论是评改者还是写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都会有直接的体验。4、学生作文结集。生活真实情况是,写作往往是为了发表,发表文章使自己的心灵释放有了归宿。如何体现这种生活的真实,最好的办法是在刊物上发表学生的文章,但这是有限的,一种简便的做法是给学生作文结集,可以一学期一集,也可以一学年一集,可以个人结集,也可以集体结集。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还可以直接渗透于写作过程中。比如在节日时,寄给老师、父母、好友的贺卡,自己制作,并写上富有创意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贺词;校服设计的构想,把写成的文章直接寄给学校有关人员等。
一个核心理念:生活化。在生活化理念的支配下,写作不成为学生作为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对话)而产生的需要,学生虽无意于作文,却有意于生活,作文只是学生的生活形式。如果作文是学生的生活形式,必然同时会是他们的成长发展的形式。因为作为生活形式的作文是一个自我疏导、自我解剖、自我升华的过程。
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首先是目标表述生活化。传统的写作目标表述是指向语言的。比如扣住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卷面干净等,于是作文教学不去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内容、思想及其作文产生的根源,这样便丢失了作文的“灵魂”而只留下作文语言的“躯壳”。对话型写作教学的目标表述则指向生活,把以能力为内容在教学行为上容易引导至技法训练的目标表述,改变为以生活为内容在教学行为上引导师生共同与生活展开对话的目标表述。其次是写作过程生活化。传统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当堂完成作文。限时完成是应试的要求,限时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学生已经操作俗滥了的言语的再一次排列,写作成了一种结果的检验,而不是促进水平提高、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写作过程生活化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回归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几乎让每一次写作都成为一个活动系列。比如写类似“父亲”“父辈”之类的话题,按照传统的做法,在教师稍作指导后,学生通过回忆当堂完成作文。过程生活化写作的做法是:1、找一张父母的老照片,询问父母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照的,让他们讲讲那个时候发生的与父母亲有关的故事;2、询问父母亲的长辈和兄弟姊妹,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父母亲的情况;3、给父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为某种原因而使父母亲造成伤害的愧疚;4、写作。这样的一次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一篇作文,而是通过写作让学生与父母展开心灵的对话,写作水平随着生活内容的加深、学生人格的成长而不断提高。再次是写作内容生活化。这是对前面的补充,提倡写作过程生活化并不是完全反对限时写作。高考作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命题作文,作文按照题目去写;第二阶段是给材料作文,通过分析材料,确定文章中心,然后进行写作;第三阶段是话题作文,在一定的话题范围下进行写作。虽然在命题方式上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开放,但总要求并没有改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指向中写作,作为结果的测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给定题目、作出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写作,成了写作教学的基本做法,这就成了问题。真实的写作一般是对生活有所领悟、有所触发,形成话题,然后表达成文。有了生活的碰撞与对话,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在平时写作教学中,限时写作应当让学生随意选题,这样写作才能成为与生活的一次次对话。其操作过程:1、学生自由讨论最近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这是随意选题作文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口,而不是写作的能力目标;2、讨论对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愿意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3、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写作;4、师生共同处理学生的作文。这个过程强调思维的内省和反思,强调学生的切己体察。
两种对话意识:一是从写作内容出发,培养学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意识,这也即是上面所说的生活化理念,在生活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二是从写作评价出发,培养学生与读者的对话意识。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在无读者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真正的读者,而是作品的评判者——一个十分特殊的“读者”。无读者的写作是导致学生写作兴趣日益低落的根本原因。写作既为表现自我,也在自我表现中能对别人(读者)有所启发或感悟。失去了后者,只让学生拥有作文的评判者,写作易流入文字游戏,成为某种价值取向的迎合。对话型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的作品拥有真正的读者,拥有更多的读者,在与读者的对话交流中,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效益。实际上,读者空缺状态下的写作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学生应付塞责在所难免。建立作者与读者对话,让学生作文拥有自己的读者,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的对话型写作教学是写作教学客观现实提出的合理要求。培养学生与读者的对话意识的具体做法:1、悬挂:打破狭隘的交流空间。在作文后,教师把每位学生的作文悬挂于教室,学生可以任意取看,自由评说,互相交流意见。通过悬挂学生作文,让学生表现自我和对作品的反馈期待得到对应的满足。悬挂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对话。2、互改:让学生以读者身份给出阅读体会。在评价别人的作文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从而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在互改过程中强调两方面的合作: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同座改、分小组改、班级张贴共同改等方式;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学生而言,老师作为一位读者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合作比处处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3、通信:直接交流作文得失。具体做法是让阅读别人文章的学生作为读者给作者写信,表达对文章的看法。而作者也可以作辩护,通过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这种成就是双方的,无论是评改者还是写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都会有直接的体验。4、学生作文结集。生活真实情况是,写作往往是为了发表,发表文章使自己的心灵释放有了归宿。如何体现这种生活的真实,最好的办法是在刊物上发表学生的文章,但这是有限的,一种简便的做法是给学生作文结集,可以一学期一集,也可以一学年一集,可以个人结集,也可以集体结集。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还可以直接渗透于写作过程中。比如在节日时,寄给老师、父母、好友的贺卡,自己制作,并写上富有创意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贺词;校服设计的构想,把写成的文章直接寄给学校有关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