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总会碾碎一些重要的东西,古建筑便是牺牲者之一。中国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建筑历史,从商周时的祭坛神庙到明清园林的勾心斗角,其间的碧瓦朱甍、丹楹刻桷,无不向我们展现着民族的艺术。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重建;可适性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代匠人的心血,更是一个民族的文脉。古建筑不仅仅有外观的古色古香,更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雄伟的宫殿,还是平民的斗室,无论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儿,还是江南水乡的天井,我们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和历史的光芒。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历史的光芒,现在却一点点地消失,或化为灰烬,或被尘埃掩盖。曾经的琼楼玉宇、万顷琉璃,到如今却只留下令人感叹的断壁残垣,这无疑令人痛心。
暑假期间去南方旅游,慕名去游览心仪已久的江南四大名楼。可惜到了才知道,现在的四大名楼全是新建的,甚至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内部还配有电梯。仰望着高大壮观的仿古建筑,我不由得久久沉默了。人们常常感叹,时代要更新,这些古建筑就留不住了。可是我却想问,真的是因为时代的更新才要拆掉这些古建筑吗?古建筑在这个时代的新面貌中就真的那么格格不入吗?
第一部分:古建筑被破坏的原因
一、从宏观方面来说,是国情
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古建筑的热情和关注度自然下降,于是出现了古建筑保护中最大最严重的一个障碍——无法可依。在我国,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和《名城条例》这两部法律可以算是勉强与古建筑保护沾得上边,而它们仅仅能保护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其余的一大部分古建筑,你看着再好,名气再大,都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被合法拆除。这也就造成了众多古建筑保护志愿者们眼睁睁看着古老的建筑被一栋栋拆除而无力挽救。
二、从主观方面看,是国人心中没有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社会在发展,城市中的人们想住上新房子,但人多地少,所以就要拆除古建筑来盖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利欲在作怪。而在土地资源并不紧张的农村地区,破坏古建筑的元凶就成了无知与陋习。比起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明知古建筑的价值而昧着良心拆除,那些无知的人因不懂古建筑的价值从而心安理得地破坏则更加令人痛心。
三、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资金不足
这也是令人最无奈的地方,说到底古建筑的保护不力,其实就是资金的问题。例如,1997年荫余堂西迁波士顿,仅仅这么一栋徽派建筑,搬迁它却用了七年的时间,花费1.25亿。当年那些古建筑修建时都是极其富贵的大户斥巨资聘请顶级工匠精心建造的,而现在它们的主人或地方政府根本没有维护它们的资金,这也是根本性的矛盾,是短期内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发展经济就没有资金搞保护,可发展经济往往又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延伸出了土地产权、技术障碍、文化短视等诸多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古建筑的灭亡,一个失误的城市规划,一次不大不小的火灾,或者只是日复一日的朽烂,都可以让本就脆弱的古建筑灰飞烟灭。所以说,古建筑的倒下,绝不仅仅是因为要适应时代的新面貌,它的背后还隐藏着无数推手,而我们保护古建筑的使命,也就愈发任重道远。
第二部分: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提起保护,我首先想谈一谈古建筑重建的问题。虽然说重建行为在历朝历代都很普遍,比如杜甫的“浣花草堂”就经历了自宋朝以来十余次的重建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可是,当我站在那轩敞的大殿中,却再也无法感受到杜甫身居草庐、心忧天下的情怀与抱负了。更何况,现在的重建古建筑大都是为了商业旅游,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会根据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而硬造出一座楼来。在重建的过程,也是匆匆忙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完全不遵循古代叠梁架屋的形式。这不是在重建,而是在糟蹋古建筑的灵魂与尊严。反过来说,让一些已经被毁的古建筑保持原貌,有时却是最好的选择。就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如果要修复得像没被烧过一样,不知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会因为修复而失去了它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毕竟在一堆废墟上游览感叹,也比在粗制滥造的假文物前拍照留念要更有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当然不是为了制造景点或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认为,古建筑保护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对古建筑中蕴含精神的继承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现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大国多良匠,而古建筑是古代工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从砖石上镌刻的工匠的名字上,我们能品读出古人对建筑的责任心;从精雕细刻、抛光打磨的纹路上,我们能找寻出令人敬佩的耐心与技艺。我国正处在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的阶段,古人身上工匠精神的传承自是不可忽视,古建筑无疑为这种继承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物质载体。
另外,古建筑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你在一个古镇游览时,你能明显地感觉到生活在古城镇里的人和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人有明显的不同。生活在古城镇里的人们平淡安逸,没有大都市人身上的浮躁与物欲。我觉得这就是古建筑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抚平人们心中的浮躁,排空人们心中的忧虑,让你在历史的月光下,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二、对古建筑中传统工法的继承
一座樓阁,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它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沧桑,而且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在建筑的设计与构造上,古人有着比现代人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加成熟的工法。例如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木构的五层高塔,通身没用一根铁钉,全靠卯榫结合,梁枋支撑,它曾遭受了十几次五级以上的地震却仍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法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还有,古建筑中体现的民族特色、中庸对称的结构、雍容大气的造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有不少的借鉴价值。 第三部分: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一、古建筑保护的大背景与大环境
首先,古建筑保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自然是法律的缺失。建立健全完善灵活的古建筑保护制度,是迫在眉睫且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其次,良好合理的城市规划也必不可少。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法国巴黎在建设时,城市规划者就将城区的中心向西推移了六千米,这样既保护了旧城区,又使其与新区联系起来,带给时尚的新区以古典的魅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树立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提高人民的文化觉悟,在社会形成爱护古建筑的良好风气,那么古建筑的保护自然不是问题。
二、古建筑保护的法则与方法
修旧如旧,自然是古建筑保护的第一法则。既能保留古建筑的物质本身,又能充分再现古建筑当年的气势与辉煌,这无疑是古建筑保护的最佳效果。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所需的科技水平和财力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这些都需要系统地规划,所以它只适用于名气大历史价值高的古建筑。例如我们对天安门城楼的修复,它的整体结构全部翻新,但是从里到外没有一点不是按照原来的城楼复制的,描金贴金,几百平方米,与旧城楼一丝不差。不仅仅是天安门城楼,天安门附近的景物也要求与城楼气韵相搭,人民大会堂便采用了飞檐式屋顶与天安门外围景物進行视觉上的过渡。
古建筑保护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可适性再利用。顾名思义,可适性再利用,就是指对古建筑进行修整后再投入使用。例如北京城内后海的一些皇家建筑就租给了一些名人居住或租给明星进行商用,这种做法让古建筑再次鲜活起来,化腐朽为神奇。但在古建筑里加入现代化设备和线路,一定要妥善处理,不要破坏古建筑的结构及外貌。
古建筑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得以透视历史的肌理、揭开岁月的面纱。它的庄严与静穆、包容与和谐,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景象,又凝聚了民族精神文化、伦理道德的深刻内涵。古建筑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和感受,也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保护。要相信,古建筑并非遥不可及,当你试着去尊重它、了解它时,它那扇镶嵌着金黄色铜钉的大门,就会缓缓地为你打开。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2008(9).
[2]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2011(7).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重建;可适性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代匠人的心血,更是一个民族的文脉。古建筑不仅仅有外观的古色古香,更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雄伟的宫殿,还是平民的斗室,无论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儿,还是江南水乡的天井,我们都能在其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和历史的光芒。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历史的光芒,现在却一点点地消失,或化为灰烬,或被尘埃掩盖。曾经的琼楼玉宇、万顷琉璃,到如今却只留下令人感叹的断壁残垣,这无疑令人痛心。
暑假期间去南方旅游,慕名去游览心仪已久的江南四大名楼。可惜到了才知道,现在的四大名楼全是新建的,甚至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内部还配有电梯。仰望着高大壮观的仿古建筑,我不由得久久沉默了。人们常常感叹,时代要更新,这些古建筑就留不住了。可是我却想问,真的是因为时代的更新才要拆掉这些古建筑吗?古建筑在这个时代的新面貌中就真的那么格格不入吗?
第一部分:古建筑被破坏的原因
一、从宏观方面来说,是国情
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古建筑的热情和关注度自然下降,于是出现了古建筑保护中最大最严重的一个障碍——无法可依。在我国,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和《名城条例》这两部法律可以算是勉强与古建筑保护沾得上边,而它们仅仅能保护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其余的一大部分古建筑,你看着再好,名气再大,都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被合法拆除。这也就造成了众多古建筑保护志愿者们眼睁睁看着古老的建筑被一栋栋拆除而无力挽救。
二、从主观方面看,是国人心中没有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社会在发展,城市中的人们想住上新房子,但人多地少,所以就要拆除古建筑来盖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这些行为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利欲在作怪。而在土地资源并不紧张的农村地区,破坏古建筑的元凶就成了无知与陋习。比起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明知古建筑的价值而昧着良心拆除,那些无知的人因不懂古建筑的价值从而心安理得地破坏则更加令人痛心。
三、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资金不足
这也是令人最无奈的地方,说到底古建筑的保护不力,其实就是资金的问题。例如,1997年荫余堂西迁波士顿,仅仅这么一栋徽派建筑,搬迁它却用了七年的时间,花费1.25亿。当年那些古建筑修建时都是极其富贵的大户斥巨资聘请顶级工匠精心建造的,而现在它们的主人或地方政府根本没有维护它们的资金,这也是根本性的矛盾,是短期内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不发展经济就没有资金搞保护,可发展经济往往又会对古建筑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延伸出了土地产权、技术障碍、文化短视等诸多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古建筑的灭亡,一个失误的城市规划,一次不大不小的火灾,或者只是日复一日的朽烂,都可以让本就脆弱的古建筑灰飞烟灭。所以说,古建筑的倒下,绝不仅仅是因为要适应时代的新面貌,它的背后还隐藏着无数推手,而我们保护古建筑的使命,也就愈发任重道远。
第二部分: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提起保护,我首先想谈一谈古建筑重建的问题。虽然说重建行为在历朝历代都很普遍,比如杜甫的“浣花草堂”就经历了自宋朝以来十余次的重建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可是,当我站在那轩敞的大殿中,却再也无法感受到杜甫身居草庐、心忧天下的情怀与抱负了。更何况,现在的重建古建筑大都是为了商业旅游,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会根据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而硬造出一座楼来。在重建的过程,也是匆匆忙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完全不遵循古代叠梁架屋的形式。这不是在重建,而是在糟蹋古建筑的灵魂与尊严。反过来说,让一些已经被毁的古建筑保持原貌,有时却是最好的选择。就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如果要修复得像没被烧过一样,不知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会因为修复而失去了它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毕竟在一堆废墟上游览感叹,也比在粗制滥造的假文物前拍照留念要更有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当然不是为了制造景点或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认为,古建筑保护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对古建筑中蕴含精神的继承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现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大国多良匠,而古建筑是古代工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从砖石上镌刻的工匠的名字上,我们能品读出古人对建筑的责任心;从精雕细刻、抛光打磨的纹路上,我们能找寻出令人敬佩的耐心与技艺。我国正处在向高端化、精细化迈进的阶段,古人身上工匠精神的传承自是不可忽视,古建筑无疑为这种继承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物质载体。
另外,古建筑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你在一个古镇游览时,你能明显地感觉到生活在古城镇里的人和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人有明显的不同。生活在古城镇里的人们平淡安逸,没有大都市人身上的浮躁与物欲。我觉得这就是古建筑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抚平人们心中的浮躁,排空人们心中的忧虑,让你在历史的月光下,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二、对古建筑中传统工法的继承
一座樓阁,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它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沧桑,而且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在建筑的设计与构造上,古人有着比现代人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加成熟的工法。例如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木构的五层高塔,通身没用一根铁钉,全靠卯榫结合,梁枋支撑,它曾遭受了十几次五级以上的地震却仍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法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还有,古建筑中体现的民族特色、中庸对称的结构、雍容大气的造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有不少的借鉴价值。 第三部分: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一、古建筑保护的大背景与大环境
首先,古建筑保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自然是法律的缺失。建立健全完善灵活的古建筑保护制度,是迫在眉睫且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其次,良好合理的城市规划也必不可少。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法国巴黎在建设时,城市规划者就将城区的中心向西推移了六千米,这样既保护了旧城区,又使其与新区联系起来,带给时尚的新区以古典的魅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树立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提高人民的文化觉悟,在社会形成爱护古建筑的良好风气,那么古建筑的保护自然不是问题。
二、古建筑保护的法则与方法
修旧如旧,自然是古建筑保护的第一法则。既能保留古建筑的物质本身,又能充分再现古建筑当年的气势与辉煌,这无疑是古建筑保护的最佳效果。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所需的科技水平和财力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这些都需要系统地规划,所以它只适用于名气大历史价值高的古建筑。例如我们对天安门城楼的修复,它的整体结构全部翻新,但是从里到外没有一点不是按照原来的城楼复制的,描金贴金,几百平方米,与旧城楼一丝不差。不仅仅是天安门城楼,天安门附近的景物也要求与城楼气韵相搭,人民大会堂便采用了飞檐式屋顶与天安门外围景物進行视觉上的过渡。
古建筑保护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可适性再利用。顾名思义,可适性再利用,就是指对古建筑进行修整后再投入使用。例如北京城内后海的一些皇家建筑就租给了一些名人居住或租给明星进行商用,这种做法让古建筑再次鲜活起来,化腐朽为神奇。但在古建筑里加入现代化设备和线路,一定要妥善处理,不要破坏古建筑的结构及外貌。
古建筑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得以透视历史的肌理、揭开岁月的面纱。它的庄严与静穆、包容与和谐,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景象,又凝聚了民族精神文化、伦理道德的深刻内涵。古建筑是无声的诗,是立体的画,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和感受,也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保护。要相信,古建筑并非遥不可及,当你试着去尊重它、了解它时,它那扇镶嵌着金黄色铜钉的大门,就会缓缓地为你打开。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2008(9).
[2]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2011(7).